“被法人”頻繁上演?人臉識別認證漏洞待修補
據1月22日《中國青年報》報道,2023年7月,在寧夏上大學的李學,因一份需要人臉驗證的“兼職”而泄露了個(ge) 人信息,後來莫名其妙地成為(wei) 了四川多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高管。當年9月,他在報考公務員考試時無法通過資格審查,沒能參加考試。在一個(ge) 名為(wei) “冒名受害者”的群聊裏,將近400名受害者的身份被冒用,工作背調無法通過,考公、考編等寸步難行。
大學生因一次兼職經曆,莫名其妙成為(wei) 公司“法人”,個(ge) 人生活受到影響,看似有些“禍從(cong) 天降”,但實際上這是不法分子設計的套路,即以“兼職”名義(yi) 、薪酬誘惑等讓大學生通過人臉識別參與(yu) 相關(guan) 活動。大學生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了網上公司注冊(ce) 環節的人臉識別、身份認證。而這類假冒注冊(ce) 的公司,往往經營異常或者從(cong) 事非法活動。
上述報道顯示,不法分子通過以上套路牟取利益、逃避責任,而“被法人”的大學生有的就業(ye) 深受影響,有的被取消低保待遇,有的陷入法律糾紛……與(yu) 此同時,受害者想要撤銷相關(guan) 企業(ye) 設立非常困難。
2019年,市場監管總局出台了《關(guan) 於(yu) 撤銷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取得公司登記的指導意見》,對撤銷冒名登記工作的受理、公示、調查、撤銷、懲戒和糾錯等提出具體(ti) 意見。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又發布了《防範和查處假冒企業(ye) 登記違法行為(wei) 規定》,將於(yu) 2024年3月15日起正式實施。該規定加大了對虛假登記的打擊懲處力度,設定了沒收違法所得、5萬(wan) 元-100萬(wan) 元的罰款、吊銷營業(ye) 執照等行政處罰責任,並銜接了刑事責任。相關(guan) 意見和規定的出台,有望對冒用他人身份注冊(ce) 公司的不法分子形成有力震懾。
近年來,公民“被法人”現象頻現,指向的往往是公司注冊(ce) 環節把關(guan) 不嚴(yan) 。眼下,公司登記手續和流程日趨便利,這對創業(ye) 者來說是好事,但也容易被不法分子鑽空子。就像上述報道中提及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上公司注冊(ce) 程序中人臉識別、身份認證、在線簽字環節的漏洞,或假冒大學生注冊(ce) ,或購買(mai) 人臉識別數據來完成注冊(ce) 。
或許有人認為(wei) ,在人臉識別過程中,係統會(hui) 對申請者發出眨眼、搖頭等動作要求,很難假冒。但實際上不明真相的大學生一旦被利用,往往會(hui) 稀裏糊塗配合不法分子完成身份認證。而且,使用事先錄製好的視頻也可以順利完成人臉識別。不難看出,如果相關(guan) 漏洞不被堵上,“被法人”現象還會(hui) 不斷上演。
已有不少事例說明,人臉識別並非完美的身份驗證方式,在現實中麵臨(lin) 不少造假風險。而在公司注冊(ce) 程序中,假冒行為(wei) 不僅(jin) 擾亂(luan) 市場秩序、滋生違法犯罪,也會(hui) 對“被法人”的受害者產(chan) 生極大傷(shang) 害。所以,在加大事後打擊懲處力度的同時,如何防止假冒行為(wei) 通過認證,值得各地市場監管部門深入思考。當然,對相關(guan) 違法行為(wei) 、人員以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及時進行查處,對大學生等群體(ti) 及時進行提醒,使其提高警惕,防止人臉信息被非法利用,同樣重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