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海鱸歡騰
廣東(dong) 省珠海市鬥門區白蕉鎮位於(yu) 珠江出海口磨刀門與(yu) 雞啼門之間,水網如織、魚塘密布,江海交匯處的鹹淡水環境、衝(chong) 積平原的肥沃水土和溫暖的氣候條件,最適宜養(yang) 殖海鱸。以海鱸產(chan) 業(ye) 為(wei) 特色,白蕉鎮有著“中國海鱸之鄉(xiang) ”的美譽,並躋身首批國家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之列。自2009年“白蕉海鱸”獲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chan) 品以來,鬥門在全區推廣海鱸養(yang) 殖,目前,海鱸養(yang) 殖麵積達3.98萬(wan) 畝(mu) ,全年產(chan) 量15.9萬(wan) 噸,約占全國的五成。2023年,全產(chan) 業(ye) 鏈總產(chan) 值186億(yi) 元,成為(wei) 珠海市農(nong) 業(ye) 支柱產(chan) 業(ye) ,也是粵港澳大灣區一張亮麗(li) 的“菜籃子”名片。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工作,增加農(nong) 民收入是關(guan) 鍵。”一條條歡騰的海鱸,從(cong) 塘頭“遊”到尋常百姓家的餐桌,鬥門2000多家養(yang) 殖戶收入如何,增收都有哪些巧招和妙招?
從(cong) 重渠道到重品質
白蕉鎮昭信村村民李誌明2012年起養(yang) 殖海鱸,他借了20萬(wan) 元租下一口9畝(mu) 見方的魚塘,養(yang) 殖5萬(wan) 尾魚。養(yang) 魚成本每斤約8元,次年市場收購價(jia) 為(wei) 每斤11.5元,頭批產(chan) 出海鱸約5萬(wan) 斤,淨利潤約15萬(wan) 元,這成為(wei) 李誌明海鱸養(yang) 殖的“第一桶金”。
“會(hui) 養(yang) 魚不如會(hui) 賣魚。”李誌明沿著海岸線北上多個(ge) 省份,憑借“誠信和韌勁”開拓市場,最遠把魚賣到了天津。2016年,他創辦主營銷售的珠海市海川農(nong) 業(ye) 有限公司,將海鱸養(yang) 殖基地拓展到幾十畝(mu) 再到800畝(mu) 、1200畝(mu) ,又成立了合作社,與(yu) 本地80家養(yang) 殖戶共1800畝(mu) 魚塘簽訂包銷協議。通過“合作社+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戶”模式,海鱸年營收達2億(yi) 元,公司也快速發展並成為(wei) “廣東(dong) 省重點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
近年來,信息化和電商行業(ye) 的快速發展讓銷售渠道變得扁平化,原來海鱸養(yang) 殖銷售環節的信息差被打破了,賣海鱸不再靠渠道賺錢,隻能靠養(yang) 殖技術和產(chan) 品品質取勝。
苗種質量決(jue) 定養(yang) 殖效益。“白蕉海鱸”養(yang) 在鬥門,苗種來源於(yu) 福建、山東(dong) 等地。珠海市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中心副主任沈漢國經過調研發現,異地苗種不可控,存在病毒攜帶、畸形率升高等質量問題。相關(guan) 數據顯示,2005年前後,鬥門區外購海鱸苗種成活率普遍在90%左右,近兩(liang) 年平均成活率已不足50%。
“鬥門海鱸養(yang) 殖亟待實現多源化、高質量的苗種供應。”沈漢國說,他們(men) 一方麵加強苗種疫病檢測,告知養(yang) 殖戶帶毒苗種風險;另一方麵,推動苗種質量監管,倒逼苗種質量提升。珠海市也加大種業(ye) 基礎投入,開建多個(ge) 工廠化育苗車間,補齊珠海苗種繁育短板。
近年來,為(wei) 一線農(nong) 戶送來的海鱸養(yang) 殖“技術套餐”越來越多。昭信村青年養(yang) 殖戶陳光慧告訴記者,省市區三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主管部門和所在合作社每年都會(hui) 組織養(yang) 殖專(zhuan) 家來村裏,開展海鱸科學飼養(yang) 、病害檢測、診療谘詢等服務。“尤其在病害高發季節,專(zhuan) 家會(hui) 手把手指導農(nong) 戶如何在魚塘投食投藥、治理尾水,幫助新手增長了海鱸養(yang) 殖‘經驗值’。”
依靠優(you) 質產(chan) 品和穩定貨源,李誌明正在贏得市場議價(jia) 權,也增強了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李誌明介紹,公司基地和合作農(nong) 戶魚塘年畝(mu) 均淨利潤已超萬(wan) 元,承包60畝(mu) 魚塘的大中型養(yang) 殖戶淨利潤可達60萬(wan) 元以上。
從(cong) 重經驗到重科技
去年以來,昭信村的不少魚塘邊,陸續上新了水質傳(chuan) 感器、天氣氣象采集傳(chuan) 感器和監控攝像頭等物聯網設備。中國聯通珠海分公司與(yu) 昭信村合作,將這些設備采集的數據實時共享。管理部門和養(yang) 殖戶通過村頭服務中心的大數據可視化大屏與(yu) 手機,實時查看魚塘狀態。
“實現數字化之前我們(men) 隻能憑經驗,目測魚的狀態和水溫水質的變化,決(jue) 定要不要投放魚食和藥物、開關(guan) 增氧機等。”如今,養(yang) 殖戶陳桂生點擊手機小程序“昭信村海鱸智慧農(nong) 業(ye) ”,就可以看到自家魚塘溶氧、電導率、水溫等關(guan) 鍵數據,“結合平台的實時預警機製,現在養(yang) 魚可以實現對大多數任務的精準操作,台風天不用再冒著風險下塘看魚了。”
以智慧水產(chan) 監測和信息化技術賦能海鱸養(yang) 殖,幫助昭信村海鱸養(yang) 殖整體(ti) 實現降本增收和效率提升。據估算,該“5G+海鱸魚智慧農(nong) 業(ye) 建設項目”建設完成後,可降低約20%人力成本,提升生產(chan) 管理效率超25%,減少綜合能耗約15%。
從(cong) 繁育到養(yang) 殖再到出塘後的吊水、運輸、加工等多個(ge) 環節,科技的賦能貫穿了一條海鱸實現“增值”的全過程。
昭信村養(yang) 殖戶盧衛根從(cong) 2019年起在養(yang) 殖基地建起吊水池,對剛出塘的海鱸實施“瘦身暫養(yang) ”。吊水池使用工廠化循環水高密度環流養(yang) 殖係統,模擬“水平環流”和“垂直環流”的自然生態環境,讓海鱸在10天左右“瘦身”“排毒”,將土腥味與(yu) 藥物殘留降到最低。盧衛根說,吊水讓海鱸“身價(jia) 看漲”,“瘦身”後3斤半重量的海鱸活魚是市場的“搶手貨”,市價(jia) 可達每斤28元。預估吊水環節可為(wei) 海鱸養(yang) 殖戶帶來每斤2元以上的淨利潤。
珠海壹條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發人員對吊水池反複設計,在直徑6米寬的池內(nei) 利用傾(qing) 斜麵的力學原理,減少排泄物沉底,再輔以循環水臭氧過濾係統,達到自循環水利用以降低成本。該公司創始人陳小榮介紹,他們(men) 不急著在市場上賣活魚,而是使用零下196℃液氮速凍技術加工後,出售冰鮮產(chan) 品以賺取更高附加值。“新技術可以在20分鍾內(nei) 實現對魚的速凍,能夠鎖住水分,不破壞蛋白質細胞和纖維結構,做到用科技還原新鮮口感。”
從(cong) 重產(chan) 品到重品牌
鬥門區2012年提出發展“年魚經濟”,以“魚”為(wei) 載體(ti) ,傳(chuan) 達中國文化“年年有餘(yu) ”的寓意,針對賀年、節慶、宴席等消費場景開發出各類預製菜產(chan) 品。
珠海市鬥門區委副書(shu) 記、區長韓雲(yun) 說,“年魚經濟”的核心是用工業(ye) 的方法做農(nong) 業(ye) ——讓魚塘通過預製菜產(chan) 業(ye) 連接百姓餐桌,同時培育“國鱸”品牌,賦能文旅休閑等第三產(chan) 業(ye) ,實現三次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助農(nong) 增收,促鄉(xiang) 村振興(xing) 。
“讓‘年魚’遊向百姓餐桌,要用新產(chan) 業(ye) 和新模式開發新產(chan) 品、提供新服務,打破同質化競爭(zheng) 格局,為(wei) 終端消費者帶來價(jia) 值,最終做大海鱸市場、提升產(chan) 業(ye) 能級。”陳小榮說,在壹條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新車間已經換上全副“新行頭”——自動轉盤式分級機、自動開背去鱗機、魚片變頻切片機、貼體(ti) 真空包裝機等一係列自動化裝備各就其位、有序運轉。一台台高度定製化的機器,由預製菜生產(chan) 商與(yu) 裝備企業(ye) 在多個(ge) 工序緊密合作研發而成,助力“年魚”出品實現新鮮、效率和工藝的動態平衡,也為(wei) 裝備製造行業(ye) 帶來了新增長點。
借“年魚經濟”的發展機遇,終端客戶市場的增量讓包括壹條魚在內(nei) 的鬥門不少企業(ye) 突破原有的酒店與(yu) 農(nong) 貿批發渠道,直接受益。據統計,2023年,鬥門區白蕉海鱸加工相關(guan) 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實現工業(ye) 產(chan) 值8.69億(yi) 元,同比增長63.9%。
在鬥門預製菜產(chan) 業(ye) 園,珠海市祺海水產(chan) 科技有限公司增設了海鱸罐頭生產(chan) 線,組建了直播電商團隊。“從(cong) 賣活魚到賣‘年魚’,我們(men) 要深挖海鱸的文化價(jia) 值,結合鬥門人文地理,叫響‘國鱸’品牌,為(wei) 海鱸全產(chan) 業(ye) 鏈增值增效。”公司總經理楊映輝說,他們(men) 將“白蕉海鱸魚疍家醃製技藝”這一珠海鬥門區級非遺技藝應用在公司產(chan) 品中,“希望傳(chuan) 統文化和新科技的結合,能讓白蕉海鱸遊得更遠。”
“做大做強海鱸預製菜品牌,核心是要以企業(ye) 營收的‘穩增長’帶來養(yang) 殖戶的‘穩增收’。”韓雲(yun) 表示,鬥門區正在引進更多預製菜產(chan) 業(ye) 龍頭企業(ye) ,打造樣板企業(ye) 和樣板車間,規劃中國“年魚”交易中心,以高品質的“灣區標準”,將三期共1250畝(mu) 鬥門預製菜產(chan) 業(ye) 園建成全產(chan) 業(ye) 鏈“燈塔園區”。(喻 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