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觀察丨京津穿梭:半小時通勤改變了誰?

發布時間:2024-02-19 09:53: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天津2月16日電 題:京津穿梭:半小時通勤改變了誰?

  新華社記者王井懷

  半小時能幹什麽(me) ?吃一頓飯、跑5公裏、還是刷一集劇?其實,坐上京津城際鐵路,人們(men) 還能從(cong) 一個(ge) 直轄市跑到另一個(ge) 直轄市。

  京津冀協同發展10年,京津早已形成半小時“通勤圈”,在此基礎上還“劃”出兩(liang) 地群眾(zhong) 的全新“生活圈”、優(you) 化布局產(chan) 業(ye) 鏈的“產(chan) 業(ye) 圈”。這給“圈”內(nei) 人帶來更多驚喜,並深深改變了他們(men) 的生活軌跡。

  “通勤圈”中的創業(ye) 者:北京見客戶,天津看春晚

  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查看近期京津高鐵動車時刻表可以看到,天津站到北京南站最快30分鍾,天津武清站到北京南站最快22分鍾。2023年12月津興(xing) 城際鐵路開通,從(cong) 天津西站至大興(xing) 國際機場,最快41分鍾可達。

  兩(liang) 地“通勤圈”迅速形成。以武清站為(wei) 例,十幾年前日均發送旅客僅(jin) 3000多人次,如今發送旅客八九千人次,是之前的三倍左右。

  北京一家環保設備公司負責人王修成便是“通勤圈”中的一員。

  除夕傍晚,王修成送走最後一名客戶,從(cong) 北京西南四環轉身鑽進地鐵,再換乘高鐵,趕到天津河東(dong) 區家中時,還沒耽誤看春晚。

  2013年,王修成和朋友一起創辦了這家公司。坐在家裏,看著春晚,王修成回憶,當年環保人才、技術都在北京,技術合夥(huo) 人也來自清華大學。“去各地談項目,一提公司在首都,也能增加新公司美譽度。”王修成笑著說。

  於(yu) 是,北京創業(ye) 成了最佳選擇。好在兩(liang) 地通勤越來越便利,在天津生活多年的他開啟每周往返的跨城創業(ye) 生活。兩(liang) 頭奔波,兩(liang) 頭都沒落下。到2023年底,公司業(ye) 務覆蓋山西、浙江等十幾個(ge) 省份,年產(chan) 值近億(yi) 元,他女兒(er) 也在去年升上不錯的中學。

  鐵路部門數據顯示,至2023年8月京津城際鐵路15年裏累計運送旅客3.4億(yi) 人次,相當於(yu) 把京津常住人口運送了四五個(ge) 來回。

  “生活圈”中的老年人:到津養(yang) 老,認了幹女兒(er)

  10年間,京津兩(liang) 地人員往來愈加頻繁,為(wei) 探索新生活方式提供了無限可能。現在,天津生活北京聚會(hui) 、北京退休天津養(yang) 老、北京看山天津看海等“新玩法”,出現在兩(liang) 市3000多萬(wan) 居民的身邊。這個(ge) 春節,京津冀三地群眾(zhong) 更是同享年味。其中便有在天津養(yang) 老的北京老人吳釗。

  正月初五,71歲的吳釗和老伴逛了國家海洋博物館,又跑到舉(ju) 辦燈展的楊柳青吃了頓大餐。這是她在天津過的第二個(ge) 春節,跟鄰居一起唱唱歌、打打麻將,忙得不亦樂(le) 乎。

  “閨女在國外,過年打了電話。弟弟和侄子在北京,大年三十來拜年。”一頭銀發的吳大姐笑聲爽朗。

  吳釗在北京工作生活幾十年,在老同事推薦下,2021年來到天津武清區,相中了環境優(you) 美安靜的綠洲灣小區。

  不管在哪裏養(yang) 老,老年人都關(guan) 心就醫問題。這個(ge) 小區離武清區中醫院和人民醫院都不遠。“前幾個(ge) 月,有位鄰居突發心梗,從(cong) 打120到做完手術不到兩(liang) 小時。”吳釗回想起來仍然驚訝於(yu) 速度之快。

  吳釗對門鄰居是小兩(liang) 口帶個(ge) 孩子,此前也是京津兩(liang) 地通勤。現在,一老一小兩(liang) 家人越處越親(qin) ,吳大姐在2022年認了鄰居當幹女兒(er) ,“天津就是我第二個(ge) 家了”。

  當前,京津冀攜手打造養(yang) 老服務現代化建設區域協同先行區、示範區,異地就醫報銷等堵點逐步打通,兩(liang) 市數百萬(wan) 老年人將享受更多“雙城”變“同城”的便利。

  “產(chan) 業(ye) 圈”中的奮鬥者:拓展新天地,產(chan) 值12億(yi)

  10年來,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ge) “牛鼻子”,天津主動與(yu) 北京對接,促進“北京研發、天津轉化”落地。截至2023年底,天津兩(liang) 大承接平台濱海-中關(guan) 村科技園、京津中關(guan) 村科技城累計注冊(ce) 企業(ye) 突破6500家;同時,京津冀聯合繪製重點產(chan) 業(ye) 鏈圖譜,產(chan) 業(ye) 協同走深走實,“產(chan) 業(ye) 圈”越劃越大。

  今年51歲的楊萬(wan) 坤便是沿著產(chan) 業(ye) 鏈來到天津的。

  2014年,楊萬(wan) 坤所在的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了鐵科縱橫(天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主要生產(chan) 軌道交通製動係統和牽引係統。2021年,楊萬(wan) 坤到天津擔任公司總經理。

  近三年來,楊萬(wan) 坤幾乎每天都往返於(yu) 北京海澱和天津武清之間。為(wei) 了趕時間,他在北京坐地鐵4號線習(xi) 慣在最後一節車廂,到站後這裏離電梯最近,可以直接升到高鐵站進口。他還養(yang) 成了在高鐵上梳理工作思路的新習(xi) 慣。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楊萬(wan) 坤和同事的努力下,新企業(ye) 在天津紮根、成長,從(cong) 2014年公司注冊(ce) ,到2016年一期生產(chan) 性項目建成,再到2023年公司產(chan) 值突破12億(yi) 元,企業(ye) 越做越大。現在,公司平均每天有超過300套製動夾鉗下線,裝載到複興(xing) 號、和諧號高鐵上。

  “協同發展為(wei) 公司開辟了新賽道,也給我帶來新機會(hui) 。”在京津城際鐵路上,楊萬(wan) 坤這樣評價(jia) 自己奔波的三年,“未來,還將有更多機遇等著我們(men) 去創造”。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