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冬”雪場上的“哪吒”醫療隊
【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hui) 】
新華社呼和浩特2月18日電(記者張榮鋒、賀書(shu) 琛)在“十四冬”滑雪賽場上,總能看到站得筆直的深紅色身影,他們(men) 腳踩滑雪板,肩背醫療包,時刻準備展開緊急救援。
一旦有運動員出現意外,得到競賽長指示後,他們(men) 動若脫兔,第一時間衝(chong) 向受傷(shang) 運動員。滑雪板好似“風火輪”,手裏的繃帶如同“混天綾”,這些滑雪醫生仿佛化身一身神通的“哪吒”,及時出現在需要救助的人身旁。
“我們(men) 的目標是三分鍾內(nei) 完成輕傷(shang) 運動員和賽場其他傷(shang) 病人員的救治和轉移。”紮蘭(lan) 屯賽區醫療保障團隊總指揮薑波介紹,紮蘭(lan) 屯賽場共有114名醫護人員參與(yu) 醫療保障,其中包括23名滑雪醫生,覆蓋賽道上的16個(ge) 點位。2023年3月以來,醫療保障隊員進行過20多次的專(zhuan) 項培訓、演練,全力保障“十四冬”賽場上各類人員的身體(ti) 安全。
23名雪場“哪吒”中,有15人來自北京、河北等地,其中多人參與(yu) 過北京冬奧會(hui) 醫療保障工作。“四點半就要起床,七點要趕到賽場。”來自北京的滑雪醫生李秋軍(jun) 介紹,工作的強度和節奏雖然不比冬奧會(hui) ,但一天在山上站七八個(ge) 小時也是常態。“隨時準備進場開展救援,緊繃的神經一刻都不能鬆。”
56歲的薑雲(yun) 燕是紮蘭(lan) 屯本地人,有十多年滑雪經驗,得知家鄉(xiang) 要承辦“十四冬”部分雪上項目,她主動報名參與(yu) 醫療保障。“我十分熱愛滑雪,作為(wei) 醫生能參與(yu) 滑雪比賽的保障工作,雖然辛苦,但很幸福。”作為(wei) 團隊裏年齡較大的成員,薑雲(yun) 燕和年輕人一樣每天到半山腰的雪道旁值守,頂著零下20攝氏度的嚴(yan) 寒,穿好紙尿褲,一站就是幾個(ge) 小時。由於(yu) 寒冷和勞累,薑雲(yun) 燕18日有了感冒症狀。“滑雪‘發燒友’還真的發燒了。”她打趣說。但她仍堅守崗位,參與(yu) 強度小些的機動工作。
為(wei) 了確保受傷(shang) 人員能夠第一時間得到救治,醫療保障團隊反複演練流程,通過訓練縮短救治銜接時間。15日進行的單板滑雪U型場地技巧比賽中,有運動員受傷(shang) 較重,當時無法站立。“U型場地有運動員受傷(shang) ,請山下做好救治準備。”從(cong) 接收到對講機的指令,到滑雪醫生進場查看,對傷(shang) 員進行固定,再到救援隊搬運擔架,由雪地摩托把傷(shang) 員運往賽場醫療站,總共用時9分鍾。
“遇到嚴(yan) 重傷(shang) 情,我們(men) 在運動員醫療站進行初步處置後,會(hui) 迅速通過現場守候的急救車轉運至18公裏外的指定醫院。”薑波說,公安部門也會(hui) 迅速介入開路,確保20分鍾內(nei) 將傷(shang) 員送到醫院,指定醫院也開設好了綠色通道接待傷(shang) 員,做到爭(zheng) 分奪秒。
為(wei) 保障賽區所有時段、所有人員的安全,醫療團隊每天都最先到達雪場守候,所有人離開賽場後他們(men) 才離開。“晚上還要盤點醫療設備的損耗情況,對醫療保障的難點進行分析研判。”薑波說,比如工作中發現低溫影響自動體(ti) 外除顫器工作效能,他們(men) 群策群力分析討論,找到了用電熱水袋包裹設備的辦法。
自2023年底“十四冬”資格賽開賽以來,紮蘭(lan) 屯賽區醫療保障團隊共進行了數十次醫療救治,送往醫院22人次。身著印有“中國醫生”製服的“哪吒”們(men) ,正用他們(men) “風馳電掣”的速度、“三頭六臂”的技能和咬緊牙關(guan) 的勁頭,為(wei) “十四冬”保駕護航。
(參與(yu) 采寫(xie) :張武嶽、王雪冰)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19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