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春晚:舞台上的時代記憶

發布時間:2024-02-21 14:2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郭媛媛(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hui) 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文化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授)

  當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節聯歡晚會(hui) (以下簡稱春晚)舞台上那句熟悉的“親(qin) 愛的觀眾(zhong) 朋友們(men) ,大家過年好”問候聲響起,無論是身處何地的中華兒(er) 女,總能瞬間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兒(er) 。以文藝大聯歡的形式慶祝春節,可追溯到1956年。當年,為(wei) 慶祝新中國在1955年取得的偉(wei) 大成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邀請社會(hui) 各界人士參與(yu) 錄製了《春節大聯歡》。這場聯歡會(hui) 盛況空前,因出演電影《平原遊擊隊》中的李向陽一角而廣為(wei) 人知的青年演員郭振清擔任“報告員”,各界傑出人士和代表齊聚一堂,如越劇大師徐玉蘭(lan) 、王文娟,評劇大師新鳳霞,京劇大師梅蘭(lan) 芳、周信芳,相聲大師侯寶林,作家老舍、巴金,表演藝術家趙丹等都留下了珍貴的影像。1983年,春晚舞台開始以電視直播形式走進千家萬(wan) 戶,經過幾十年發展,已成為(wei) 陪伴中國人過節的精神“年夜飯”,用文藝的形式映照出時代的發展和變遷。

  1、成為(wei) 奮進中國的文藝紀年檔案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ge) 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ge) 時代的風氣。盤點幾十年來的春晚創作,一道道精心烹製的藝術大餐將改革開放、香港回歸、首次載人航天、北京申奧成功、建黨(dang) 百年、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麵勝利等時事熱點、社會(hui) 關(guan) 切的宏大敘事與(yu) 百姓生活巧妙結合,通過歌舞、小品、相聲、魔術等藝術形式,成為(wei) 一份奮進中國的文藝紀年檔案。

  春晚舞台上留下了中華民族奮進過程中的堅實腳印。2003年10月,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航空航天發展史上的重大進步,也是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圓。2004年春晚的零點儀(yi) 式中,航天英雄楊利偉(wei) 帶著在太空飛揚過的國旗出現在舞台上,在楊利偉(wei) 敬禮的那一刻,所有中國人的心都為(wei) 之一顫,這一別出心裁的設計瞬間激發了無數中華兒(er) 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將三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這是中國女航天員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也是中國人第一次在太空過春節。在2022年春晚上,當零點的鍾聲響起,翟誌剛、葉光富、王亞(ya) 平三位宇航員為(wei) 全國人民送上來自浩瀚太空的新春祝福,濃濃年味中,春晚為(wei) 中國航天發展新成就再次著筆。

  春晚的舞台牽動著中華兒(er) 女的家國情。2008年對國人來說是難忘的一年,既有令中華兒(er) 女驕傲的北京奧運會(hui) 成功舉(ju) 辦,也發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的“5·12”汶川地震。在2009年春晚的舞台上,既通過現場采訪、舞蹈《天地吉祥》等形式表達了對抗震英雄的敬意和對震後重建家園的祈願,也通過用奧運獎牌拚出“祖國萬(wan) 歲”四個(ge) 大字的設計,表達出對北京奧運會(hui) 所取得優(you) 異成績的自豪。2020年春晚則被稱為(wei) “最暖心”春晚。當年春節期間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晚會(hui) 在除夕夜播出前加入了抗擊疫情相關(guan) 主題詞,並由幾位主持人共同演繹情景報告《愛是橋梁》,關(guan) 注奮戰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和誌願者,用一句句溫暖如春的關(guan) 切,傳(chuan) 遞出眾(zhong) 誌成城的信心與(yu) 決(jue) 心。

  春晚記錄國家發展進程,描摹人民生活麵貌,刻寫(xie) 國家追夢圓夢的時代印記,以藝術塑造和表達的不斷創新,形成愈加豐(feng) 富的形象演繹與(yu) 深刻記憶。

  2、反映時代大潮中百姓生活變遷

  春晚用舞台藝術記錄國家年度大事、社會(hui) 風尚、生活時尚、文化走向;用百姓自己的故事,展現國家發展、社會(hui) 進步、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的生動圖景。縱觀春晚節目,一年年的舞台變換與(yu) 中國曆史發展、社會(hui) 轉型進程相伴相隨,反映的正是時代大潮中,百姓生活向好變遷、向美提升的曆史過程。

  語言類節目是備受觀眾(zhong) 期待的重頭戲,將這些節目串聯起來,我們(men) 在言語間聽到的是人民生活邁向富足的鏗鏘腳步聲。1989年春晚小品《懶漢相親(qin) 》中,來相親(qin) 的魏淑芬對彩電的關(guan) 切,映射出在黑白電視機基本普及之後,農(nong) 民對以彩電為(wei) 代表的新家用電器的追捧。

  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中國百姓對精神生活也有了新的追求。1997年春晚小品《紅高粱模特隊》中,新農(nong) 民不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不僅(jin) 轉變成為(wei) 養(yang) 雞養(yang) 鴨專(zhuan) 業(ye) 戶、種糧大戶,還擁有了自己的現代時尚生活。2023年春晚小品《馬上到》中的快遞小哥,正是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後進城成為(wei) 新市民的農(nong) 民代表,他們(men) “不急不躁、樂(le) 觀微笑”,為(wei) 更美好的明天繼續奮鬥。春晚小品的“戲說”,成為(wei) 觀察中國發展進程的一個(ge) 窗口、一麵鏡子。

  作為(wei) 中國人的文化“年夜飯”,春晚一直在聚焦每個(ge) 普通人不平凡的故事,為(wei) 每一個(ge) 追夢的普通人加油喝彩。隻有關(guan) 心關(guan) 注百姓喜聞樂(le) 見的故事,精益求精地打磨每一個(ge) 節目,才能贏得觀眾(zhong) 的認同和點讚。2021年春晚特別節目《向祖國報告》中,“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者代表登上舞台,和全國人民一起分享勝利的喜悅,展現了從(cong) 普通百姓視角看大事、講身邊事、說自己事。當2023年《你好,陌生人》、2024年《如果要寫(xie) 年》等明亮溫暖的歌聲響起,人與(yu) 人之間的真摯情感被捕捉到,春晚舞台令“燈火裏的中國”變得具體(ti) 而生動,把“歡樂(le) 吉祥、喜氣洋洋”的舞台氛圍傳(chuan) 遞給千家萬(wan) 戶。2024龍年春晚舞台把“人民性”作為(wei) 全部設計的基座,一改往年分會(hui) 場內(nei) 容相對獨立的設計,把舞台擺到百姓家門口,串聯起“1+4”五地春晚會(hui) 場,數千名普通群眾(zhong) 被邀請到舞台現場參與(yu) 表演聯歡,享受著屬於(yu) 自己的春晚,讓整台晚會(hui) 氣韻貫通。

  3、標注技術與(yu) 藝術最新融合成果

  作為(wei) 每年最受矚目的舞台晚會(hui) ,春晚既是“文化盛宴”,也是“科技大餐”。從(cong) 首屆春晚200名觀眾(zhong) 聚在一個(ge) 不到600平方米的演播廳,到“8K超高清+三維菁彩聲”直播;從(cong) “電話點播”“有獎猜燈謎”,到通過手機客戶端搶紅包、即時聊天“嘮春晚”;從(cong) 引入聲光電設備,到大麵積背景屏幕,到舞台的複雜機械造型裝置,再到虛擬現實、擴展現實……春晚舞台設置與(yu) 場景,一直是舞台視聽藝術與(yu) 科技嵌合演進的綜合展示平台,是舞台藝術與(yu) 科技創新創意融合發展的“風向標”。

  1999年春晚歌曲節目《新時髦話》在動感十足的音樂(le) 中唱出了老百姓生活中的新氣象,歌手在三塊大屏幕內(nei) 外自由進出、“連貫”表演的創意設計,也讓觀眾(zhong) 眼前一亮,體(ti) 驗到科技賦能的力量。

  進入全媒體(ti) 時代,隨著新媒體(ti) 、新技術的迅速發展,春晚舞台也開始了智能沉浸式的創新探索。8K頻道直播、8K超高清攝像機、三維菁彩聲、智能伴隨技術、VR三維影像繪製技術等一係列媒體(ti) 科技創新,最大限度還原了春晚舞台現場的視聽效果,讓虛擬再造影像與(yu) 現場實體(ti) 舞台交替呈現、無縫對接,打造了身臨(lin) 其境的沉浸式舞台,給全國觀眾(zhong) 帶來全新的審美體(ti) 驗。2015年春晚歌曲節目《蜀繡》利用全息投影技術,讓歌手實現了四個(ge) “分身”的同台演出,並以影像背景的不斷變換,動感形象地展現出中國刺繡藝術的魅力。2024龍年春晚的舞台設計再有創新,“景屏聲光”協同運用,上百塊LED屏幕配合超高清視頻控管監係統集中播控,演播大廳各類舞台燈具數量創曆史紀錄,總計達1462隻,不僅(jin) 生動演繹出“飛龍在天”的翱翔之姿,還營造出春晚舞台喜慶歡騰的熱烈氛圍。XR(擴展現實)+VP(虛擬製作)虛實融合超高清製作係統的引入,進一步為(wei) 觀眾(zhong) 展現出美輪美奐的虛擬與(yu) 現實交融空間。

  春晚凝聚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春節記憶,已成當代中國年的“新民俗”。作為(wei) 文藝聯歡晚會(hui) 的經典篇章、品牌節目,從(cong) 備受全國百姓關(guan) 注的總台春晚,到各地方衛視舉(ju) 辦有地域特色的區域春節聯歡晚會(hui) ,到各新媒體(ti) 平台開辦網絡春節聯歡晚會(hui) ,到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民俗“村晚”,再到“百城千屏+海外千屏”多平台海內(nei) 外同步觀看的全媒體(ti) 春晚,與(yu) 時俱進、創新不止的各類春節聯歡舞台實現了形態多樣、多屏傳(chuan) 播,做到了種類豐(feng) 富、全景陪伴,內(nei) 涵和外延不斷拓展,滿足著線上線下、室內(nei) 室外、海內(nei) 海外等多樣化的受眾(zhong) 需求。無論是在回家的歸途還是在遠行的路上,無論是身處五湖四海還是異國他鄉(xiang) ,看一台春節聯歡晚會(hui) ,念一念親(qin) 人,憶一憶鄉(xiang) 愁,心有歸處便是家。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1日 16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