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春非遺之夜》:還原記憶中的年味

發布時間:2024-02-21 14:2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胡建禮(媒體(ti) 人)

  “年味”是什麽(me) ?每個(ge) 人給出的答案都不相同。可能是全家團圓的一頓年夜飯,可能是舞龍舞獅、貼窗花等傳(chuan) 統年俗,也可能是一聲聲“過年好”的美好祝福。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前不久播出的特別節目《新春非遺之夜》從(cong) 關(guan) 注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角度切入,將各種非遺元素融入節目創作,用沉浸式市集的形式打造流動的觀賞景觀,用文化底蘊與(yu) 網感兼具的新媒體(ti) 傳(chuan) 播渲染新春氣氛,再現人們(men) 記憶深處的傳(chuan) 統年味。

  《歌行四方》表演中,新疆維吾爾族手鼓、哈薩克族六十二闊恩爾等不同非遺音樂(le) 形式交融,奏出各美其美、美美與(yu) 共的和諧樂(le) 章。原創歌曲串燒《我的家鄉(xiang) 很好吃》盤點四川、天津等五地非遺美食,展現“舌尖上的中國”的獨特魅力。《新春非遺之夜》用精彩節目傳(chuan) 遞非遺知識、彰顯非遺之美,讓觀眾(zhong) 汲取到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食糧。

  “這是一場動起來的晚會(hui) ,全家跟著嘉賓們(men) 一塊逛大集”“集市布景接地氣,比傳(chuan) 統舞台更有沉浸感”……節目播出後,不少觀眾(zhong) 為(wei) 《新春非遺之夜》打造的沉浸式觀演空間點讚。通過在場景移動、互動體(ti) 驗等方麵的創新,節目擺脫了傳(chuan) 統靜態舞台的束縛,讓“全民參與(yu) ”的觀演方式成為(wei) 可能。

  從(cong) 中心廣場逛到九州廣場,去頑皮巷找尋童年回憶,在食神街“逛吃逛吃”……創作者時而運用細致入微的特寫(xie) 鏡頭,時而切換成俯瞰全城的航拍視角,使節目場景富於(yu) 變化。演出和遊園同時進行,表演嘉賓與(yu) 非遺傳(chuan) 承人頻繁互動,使觀眾(zhong) 獲得第一視角的沉浸觀感。他們(men) 跟隨重慶銅梁龍藝術團、廣東(dong) 趙家獅南國醒獅團,環繞中心廣場奔跑;向非遺傳(chuan) 承人請教傳(chuan) 統手藝,欣賞浙江烏(wu) 鎮竹編、天津溫派麵塑、江蘇徐州香包、上海燈彩等非遺項目的魅力;品嚐陝西關(guan) 中禮饃、江蘇高莊豆腐幹、四川李莊白肉、重慶泡菜火鍋等非遺美食;嚐試破解魯班鎖的秘密,見證一張傳(chuan) 統窗花的誕生過程……傳(chuan) 統的藝術欣賞變成了“逛大集”體(ti) 驗,觀眾(zhong) 更成了非遺傳(chuan) 承的參與(yu) 者。

  大屏演出之外,《新春非遺之夜》還在新媒體(ti) 領域發力,讓非遺年俗等優(you) 質內(nei) 容持續引發網友關(guan) 注。央視頻官方微信視頻號推出“大話非遺”係列短視頻,以“龍年說非遺,我來出道題”的趣味形式為(wei) 觀眾(zhong) 介紹香河肉餅等非遺項目。“家鄉(xiang) 的非遺‘推薦官’”活動則讓多位總台主持人推薦各自的家鄉(xiang) 美食,諸如山東(dong) 的花餑餑、山西的魚羊包等,帶全國觀眾(zhong) 一起關(guan) 注身邊的非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眾(zhong) 多,從(cong) 曲藝到舞蹈,從(cong) 技藝到醫藥,每一個(ge) 非遺項目都有獨特的光彩。如何對這些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容進行現代化表達,使其潤物無聲地浸潤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新春非遺之夜》從(cong) 文藝節目的角度給出了破題之道——把舞台變成集市,帶觀眾(zhong) 發現生活裏的非遺,文化傳(chuan) 承的可能性就藏在其中。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1日 15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