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護一灣碧水 守藍色家園(鷺島蝶變 廈門實踐)

發布時間:2024-02-22 09:48:00來源: 人民日報

  福建廈門近岸海域環衛管理常態化全覆蓋——

  護一灣碧水 守藍色家園(鷺島蝶變 廈門實踐)

  本報記者 劉曉宇

  一場雨過後,鷺島的海風有些冷冽。

  寬肩膀、黑麵龐、寸頭短發,43歲的楊海山穩穩地站在甲板上。“‘廈海環011’報告,五通碼頭海域發現海漂垃圾,準備前往處置。”楊海山是福建廈門海上環境衛生管理站劉五店作業(ye) 隊隊長,他還有一個(ge) 別稱——“海上美容師”。

  半小時不到,船已到達指定海域。遠遠望見一片漂浮物,駛近一瞧,“是上遊九龍江衝(chong) 來的岸邊樹枝。”楊海山操控著方向盤,按下按鈕,腳下這艘排水量200噸的液壓翻鬥式機械清掃船緩緩靠近,一個(ge) 白色的垃圾收集鬥沉入水下,水流旋轉中,漂浮物進鬥入艙。

  20多年前從(cong) 東(dong) 北雪原來到東(dong) 南海濱,打小沒見過海的楊海山對廈門灣這片海十分喜愛,但有時也會(hui) 失落——每逢台風大雨,往日潔淨蔚藍的海水便一片狼藉,海灘更是讓人無處下腳,“枯枝落葉、生活垃圾被卷到海中,不美觀不說,對航道安全、沿海生態都有影響。”

  333平方公裏的海域麵積、226公裏的海岸線長度,“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廈門,如何守護好藍色家園?

  一棟白色二層小樓矗立在鷺江道海濱,這裏便是廈門海上環境衛生管理站。1994年,廈門成立海上環境衛生管理站,專(zhuan) 門負責海漂垃圾的收集、轉運和處置工作。“現在可以說是裝備齊全、兵強馬壯了!”站長張梁華介紹,管理站有3個(ge) 環衛碼頭、3個(ge) 吊卸點,150餘(yu) 名工作人員,同時可遙控指揮8艘機械化船隻及51艘其他各類船舶。

  出海一趟不容易,如何能精準定位、及時清理海漂垃圾?“以前靠經驗判斷,現在靠智能預測。”楊海山指著船頂的360度攝像頭告訴記者,從(cong) 2017年起,廈門依托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等科研力量,建設海漂垃圾監測預警預報係統,實現對入海垃圾漂移軌跡及分布區域的每日預測預報。此外,在沿海重點岸段安裝視頻監控,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自動識別海漂垃圾。

  說話間,清掃船緩緩靠岸,吊機擺動下,4個(ge) 貨艙的海漂垃圾被轉運上岸。“它們(men) 會(hui) 去哪兒(er) ?”“泡沫、塑料瓶等回收利用,樹枝、水草等焚燒發電,海泥、生物等發酵堆肥,各有各的去處。”張梁華回答記者。

  “清掃海域越來越大,垃圾總量持續減少。”張梁華的工作日誌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每日數據。從(cong) 2016年到2023年,海上環衛站負責的海域麵積從(cong) 廈門西海域的62平方公裏增加到全市的230平方公裏近岸海域,從(cong) 2020年到2023年垃圾分布密度從(cong) 每公裏岸線240.38平方米降到96.63平方米,連續兩(liang) 年福建全省最低。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