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王傳說的演變
作者:施愛東(dong)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喜歡《西遊記》的人,對裏麵能夠興(xing) 雲(yun) 降雨的龍王肯定不陌生。一方麵,孫悟空在寶物眾(zhong) 多的東(dong) 海龍宮借到了書(shu) 中最重要的武器——如意金箍棒;另一方麵,取經路上,上至海龍王,下至井龍王,大小龍王們(men) 經常通過降雨等方式幫助師徒四人化險為(wei) 夷。此外,唐僧的坐騎白龍馬,就是犯了錯的東(dong) 海龍王三太子變化而成。
需要注意的是,龍王與(yu) 我們(men) 所說的作為(wei) 中華民族象征的龍是有區別的。它並不是至高無上的神龍,而是融合多種文化產(chan) 生的一種人格化地方神。就像《西遊記》中時常出現的土地神、山神,是管理一方的小神,司水的各種龍王,在神界的地位也不是太高。龍王須聽玉帝調遣,稍有差池就可能招致殺身之禍。
將動物的龍人格化,變成具有人的情感的龍王,有一個(ge) 過程。就像天上的牽牛星,當他被定義(yi) 為(wei) 祭祀用的牲畜牛的時候,是不可能與(yu) 織女發生戀愛關(guan) 係的,隻有到了漢代,當牽牛星人格化,成為(wei) 放牛郎的時候,他與(yu) 織女的故事才能開始。同樣的道理,無論古代傳(chuan) 說中的龍多麽(me) 神奇,如果沒有人格化,它就不可能成為(wei) 故事主角,即便在著名的葉公好龍的故事中,龍依然是配角。
龍的人格化轉化,源於(yu) 佛教龍王概念的傳(chuan) 入。季羨林說:“中譯佛經裏麵的‘龍’字實際上是梵文Nāga的翻譯。Nāga的意思是‘蛇’。因此,我們(men) 也就可以說,佛教傳(chuan) 入以後,‘龍’的涵義(yi) 變了。佛經裏,以及唐代傳(chuan) 奇文裏的‘龍王’就是梵文Nāgarāja、Nāgarāj或Nāgarājan的翻譯。”
西晉譯經師竺法護於(yu) 公元285年翻譯《佛說海龍王經》,將Nāga譯成龍王,揭開了佛教龍王與(yu) 中國神龍的融合史。
在佛教觀念中,龍眾(zhong) 是佛教的重要護法神,龍王則是龍眾(zhong) 的王者。龍王法力高強,地位卻很低,修成正果的龍王才能脫身為(wei) 人。也就是說,佛教龍眾(zhong) 的地位遠在人之下,這跟中國神龍的地位不一樣。
但是,佛教龍王與(yu) 中國神龍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men) 都有蛇一樣的身體(ti) ,都神通廣大,善於(yu) 變化,都有司水、降雨的功能。
龍王獲封
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龍與(yu) 特定方位有關(guan) ,比如“左青龍,右白虎”“東(dong) 方蒼龍七宿”等說法,早在漢以前就已產(chan) 生。但是,五方龍王與(yu) 四海龍王的觀念,卻是佛教傳(chuan) 入中國之後才興(xing) 起的。
早在東(dong) 晉的佛教譯著《大灌頂經》中,就記載了東(dong) 、南、西、北、中的五方龍王。這些龍王的名字如阿修訶、那頭化提等,看起來雖是佛教名字,但是,隻要一看這些龍王的稱號——東(dong) 方青龍神王、南方赤龍神王、西方白龍神王、北方黑龍神王、中央黃龍神王,就知道這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特產(chan) ”,至少是摻雜了中國五行觀念的混血龍。也就是說,翻譯者或者傳(chuan) 抄者在將佛經轉譯成中文的時候,就已經參照中國文化觀念,將佛經內(nei) 容中國化了。
漢魏以降,大量的大乘佛經被翻譯成漢語,伴隨著僧侶(lv) 的口頭傳(chuan) 講,佛教的龍王故事在民間得到廣泛傳(chuan) 播。道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四海龍王的概念。魏晉南北朝分裂局麵結束,隋唐大一統王朝中央集權不斷加強,道教神仙係統也進行了適應性調整,龍王被當作玉皇大帝的海域司官,分赴四海,主司行雲(yun) 布雨。這一定位很快得到唐王朝的首肯,據杜佑《通典》記載,唐玄宗於(yu) 天寶十載(751年)賜封四海龍王,以東(dong) 海為(wei) 廣德王,南海為(wei) 廣利王,西海為(wei) 廣潤王,北海為(wei) 廣澤王。
也就是說,唐王朝通過分封神靈係統,強化了中央統治者的自我定位,將山川湖海的神權統治納入中央王朝的統一管理體(ti) 係,明確龍王隻是作為(wei) 唐王朝的神界臣屬,負責管理四海疆域。後世王朝一直沿襲這一製度,不斷強化“四海龍王來進表,八方歸順聖明君”的盛世局麵。
官方權威認證直接導致了龍王廟的全麵勃興(xing) 和日漸泛濫,龍王廟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龍不再是舊神廟中的配祀土龍,而是變身為(wei) 冕服梁冠的人形龍王,以主神名義(yi) 高踞神壇。佛教、道教和國家製度對於(yu) 龍王地位的肯定,有力推動了中國龍神的龍王化,也即人格化,同時也導致江河湖海原有水神、河伯係統的神權旁落。大大小小的龍王逐漸接管了所有大到海域、江河,小到湖潭、深澗的各級水域,中國神龍的職能也因此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理水降雨成為(wei) 龍王最重要的神職。
龍女有情
早期的中國龍神很少涉及性別問題,從(cong) 來沒有出現過龍女形象,但在佛教中卻有許多龍女感恩,以及與(yu) 人婚配的故事。
中國的龍女形象較早出現於(yu) 唐傳(chuan) 奇《梁公四記》,故事說梁武帝得知東(dong) 海龍王的七女兒(er) 掌管寶珠,知道龍女喜歡吃燒燕,於(yu) 是派使者前往求寶:“(使者)以其(燒燕)上上者獻龍女,龍女食之大嘉。又上玉函青缶,具陳帝旨。洞中有千歲龍,能變化,出入人間,有善譯時俗之言。龍女知帝禮之,以大珠三、小珠七、雜珠一石,以報帝。”故事中不僅(jin) 出現了掌管珠寶的龍女,還出現了能夠充當人與(yu) 龍之間翻譯的千歲龍。
唐代開始,龍王、龍女故事大量湧現,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李朝威(約766—820年)的《柳毅傳(chuan) 》,其中的龍君和龍女都表現出了鮮明的人格特征。故事講述落第書(shu) 生柳毅回鄉(xiang) ,途經涇陽,遇見嫁給涇川龍王次子的落難龍女,龍女聲稱自己遭到虐待,流放牧羊,請柳毅代向其父洞庭龍君送個(ge) 信。柳毅仗義(yi) 傳(chuan) 書(shu) ,千裏迢迢趕到洞庭。洞庭龍君的弟弟錢塘龍君是個(ge) 暴脾氣,聞訊馬上現出龍身,飛往涇川,誅殺涇川龍子,救回龍女。此後又經波折,龍女與(yu) 柳毅終成眷屬。
《柳毅傳(chuan) 》是中國小說史上的名篇,是較早的空間穿越小說,其中每個(ge) 龍王的性格各異,對錢塘龍君戰前龍形、戰後人形、性格變化的描寫(xie) 尤其生動,洞庭龍君沉穩仁厚,老謀深算的特征也很鮮明。龍女則對柳毅說出了“勿以他類,遂為(wei) 無心”的名言,意思是不要以為(wei) 我們(men) 不是人類就沒有人的感情,這個(ge) 觀點對後世龍王、龍女故事的創作影響極大。
佛教龍王不僅(jin) 有人格化的思維和情感,還有眷屬、龍宮,有嚴(yan) 格的等級製度,宮中藏有各種奇珍異寶,這些故事要素進入中國原有的龍文化係統之後,又與(yu) 中國的修仙文化、異類婚故事相融合,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中長出了更多膾炙人口的龍王故事。
有情有義(yi) 的龍王形象大大激發民眾(zhong) 的龍文化熱情和龍故事創作。唐宋以降,龍王家族譜係在民眾(zhong) 的口頭敘事中不斷完善,龍母故事、龍女故事、龍父子故事、龍兄弟故事不斷湧現,構成一個(ge) 極為(wei) 龐大的龍王傳(chuan) 說體(ti) 係。
龍宮多寶
早期的中國神龍主要是作為(wei) 溝通天地的交通工具,人們(men) 從(cong) 來沒有關(guan) 心過它們(men) 的住處和財富。龍宮的概念來自佛教,佛經中的龍宮大多處在深海,隋譯佛經《大法炬陀羅尼經》就稱:“是大海,水深八萬(wan) 四千由旬,其下乃有諸龍宮殿住所,及阿修羅迦樓羅等宮殿住處。”龍宮,以及龍宮富有大海無窮珍寶的觀念,也深刻影響了中國的龍王故事。
《柳毅傳(chuan) 》所描述的龍宮形象就是中國的理想樂(le) 土,“台閣相向,門戶千萬(wan) ,奇草珍木,無所不有”,其靈虛殿更是“人間珍寶畢盡於(yu) 此,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精,雕琉璃於(yu) 翠楣,飾琥珀於(yu) 虹棟,奇秀深杳,不可殫言”。龍宮宴樂(le) 場麵,也類似人間王宮之堂會(hui) 。
正因為(wei) 龍王擁寶無數,因此,龍王報恩贈寶,就成了龍王故事的一個(ge) 常見母題。龍王所贈寶物往往是人間稀有之物,受贈者得寶之後,不僅(jin) 衣食無憂,且能富甲一方。《柳毅傳(chuan) 》說龍王贈寶,柳毅回到人間:“因適廣陵寶肆,鬻其所得,百未發一,財已盈兆。”
龍宮多寶傳(chuan) 說中最廣為(wei) 人所知的,就是《西遊記》中講到的孫悟空金箍棒的來曆。明清之際,隨著龍王傳(chuan) 說的泛濫,龍王在神界的地位也日益下降。孫悟空缺少一件稱手的兵器,聽說東(dong) 海龍王“享樂(le) 瑤宮貝闕”,上門索寶。龍王找不出悟空滿意的兵器,悟空耍起無賴,說:“古人雲(yun) :‘愁海龍王沒寶哩!’你再去尋尋看,若有可意的,一一奉價(jia) 。”竟將那龍宮的天河定底神珍鐵當如意金箍棒拿走了,不僅(jin) 一分錢未付,還“一路打出去”,完全沒把四海龍王當回事。
佛教龍王雖然不等於(yu) 中國神龍,但是,龍字的符號同一性,為(wei) 兩(liang) 者的語義(yi) 融合奠定了語言基礎。龍王的中國化過程,其實也是中國神龍的龍王化過程,不同語言、語義(yi) 的碰撞與(yu) 融合,啟發了語言所指的奇妙生長,刺激了原生文化的蓬勃新生,這正是文化交流的意義(yi) 所在。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3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