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奮龍馬精神,書寫出彩人生
編者按
春節假期一過,各行各業(ye) 的人們(men) 返回工作崗位,投入本職工作。展望充滿希望的甲辰龍年,人們(men) 心中有哪些期待和心願?讓我們(men) 在一個(ge) 個(ge) 溫暖的故事裏,感受奮鬥者、逐夢人的幹勁闖勁,迎接無限光明的未來。
【一線講述】
產(chan) 業(ye) 興(xing) 農(nong) ,“金米粒”促增收致富
講述人:甘肅省張掖市花寨小米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 甄彬
這個(ge) 春節,我一直在為(wei) 新一年的穀子種植而奔忙。平整土地、拉來肥料,為(wei) 即將到來的春耕做好準備。
我的家鄉(xiang) 花寨鄉(xiang) 位於(yu) 張掖市甘州區。幹旱缺水,製約著這裏的農(nong) 業(ye) 發展。然而,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也為(wei) 農(nong) 作物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光熱條件,讓這裏成了小米的黃金產(chan) 區。
小米,是穀子脫殼之後的產(chan) 物。種植穀子用水少、施肥少、投工投勞少,穀草又是一種營養(yang) 價(jia) 值高的牧草,種植穀物還能帶動養(yang) 殖業(ye) 發展,這不是一舉(ju) 多得嗎!
穀子全身是寶,可往前數十年,穀子產(chan) 量不高,種植穀子的農(nong) 戶不多。拿我們(men) 花寨鄉(xiang) 來說,家家戶戶種植的主要是小麥、大麥。我想,如果把穀子產(chan) 量提上去,就能給大家夥(huo) 兒(er) 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2008年,我成立了花寨小米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在張掖市農(nong) 科院、甘州區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們(men) 先後從(cong) 河北、山西等地引進85個(ge) 穀子品種,在當地試驗試種後篩選出3個(ge) 品種,並根據穀種特性生產(chan) 出“金花寨”穀子專(zhuan) 用肥。當年,穀子平均畝(mu) 產(chan) 量由原來的300斤提高到800斤以上。
對此,有村民質疑:“我種了一輩子莊稼,隻聽過畝(mu) 產(chan) 300斤穀子,怎麽(me) 可能產(chan) 800斤?”為(wei) 了把穀子品種推廣開來,我帶著一台筆記本電腦、一個(ge) 投影儀(yi) 、一塊幕布,開著貨車挨家挨戶地講種植穀子的收益和科學種植的技術。就這樣,終於(yu) 有老百姓願意跟著我種穀子了。
2009年,我和農(nong) 戶簽訂了包產(chan) 每畝(mu) 地800元的合同,並提供種子、種植技術和施肥配方。隨著穀子畝(mu) 產(chan) 量增加、收購價(jia) 格提高,種植穀子比種植小麥、大麥每畝(mu) 地收入高出1000元左右,越來越多的農(nong) 戶跟著種起穀子。
自己富還不算富,幫助家鄉(xiang) 的父老鄉(xiang) 親(qin) 致富奔小康,才是真正的富。合作社帶動張掖市四縣一區的農(nong) 戶在當地旱作農(nong) 業(ye) 區種植穀子,“合作社+種植大戶+基地+農(nong) 戶”的帶富模式逐步拓寬,穀子成為(wei) 當地老百姓致富增收的“金米粒”,成千上萬(wan) 農(nong) 民受益。
為(wei) 了維護好“金花寨”小米的品牌形象,我們(men) 還引進了產(chan) 品質量追溯體(ti) 係和先進的種植管理理念,在小米生產(chan) 、加工、運輸的全流程嚴(yan) 格執行有機食品認證標準,實現了從(cong) 田間地頭到銷售終端的全程監控和可追溯。前幾年,合作社投資建設金花寨有機生態園,新建10條雜糧生產(chan) 線和食用油研發中心,並研發小米白酒……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鼓勵各地因地製宜大力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支持打造鄉(xiang) 土特色品牌”,這讓我們(men) 產(chan) 業(ye) 興(xing) 農(nong) 的信心更足了。未來,我們(men) 將力爭(zheng) 建成10萬(wan) 畝(mu) 小雜糧種植加工基地,打造“小米+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鏈”,走好有機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讓農(nong) 業(ye) 越來越有奔頭。
探尋寶藏,在“行走”中練就過硬本領
講述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教授 陳鑫
青藏高原被譽為(wei) “世界第三極”,蘊藏著豐(feng) 富的礦產(chan) 資源。我們(men) 團隊主要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長期堅守在青藏高原開展礦產(chan) 勘查工作,足跡遍布青藏高原的西緣和東(dong) 北緣,在戰略性金屬成礦理論、勘查技術創新及找礦突破方麵獲得了重要進展。
隨著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產(chan) 業(ye) 的發展,國家迫切需要尋找新的鈦資源,以保證其安全穩定供應。而這類礦產(chan) 的勘查需要大量的野外調查工作,為(wei) 此,我們(men) 團隊連續5年工作在人跡罕至的青海柴北緣地區,跋山涉水、住帳篷、頂烈日、翻高山、蹚險河,收集了大量一手野外證據。通過詳細的地質填圖、槽探和鑽探等工作,我們(men) 發現了3處超大型鈦礦床,並查明了這種類型礦床形成的成礦動力學過程、富集機製和控礦因素,建立了該類型礦床的高效勘查標識,得到了中國地質調查等部門的高度認可,為(wei) 國家新增了一個(ge) 超大型的鈦資源後備基地,進一步保障了我國鈦資源供應安全。
西藏的岡(gang) 底斯成礦帶是我國最重要的斑岩銅多金屬礦帶,這個(ge) 區域高寒缺氧,已有地質資料十分匱乏,如何從(cong) 極少的信息中發現與(yu) 礦化相關(guan) 的信息,是世界性的科學難點。為(wei) 此,我們(men) 團隊加強科技攻關(guan) ,發明了基於(yu) 地質內(nei) 涵的化探異常識別與(yu) 評價(jia) 方法,大大縮短勘查周期,同時提高找礦效率。在這一理論和方法的指導下,發現並形成了以驅龍、朱諾為(wei) 代表的多個(ge) 大型—超大型銅多金屬礦床的找礦突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銅資源進口壓力。
守護好青藏高原的生靈草木,事關(guan) 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傳(chuan) 統的槽探、鑽探等勘查工程是找礦驗證工作最為(wei) 有效的途徑,但這些方法成本高,而且極易破壞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我們(men) 團隊建立了青藏高原特殊景觀區高效—綠色勘查評價(jia) 的技術方法,在不破壞地表環境的情況下,利用礦物元素和波譜特征及深穿透的氣體(ti) 來鎖定礦體(ti) 的空間位置,緩解了綠色勘查與(yu) 找礦效果之間的實際矛盾,為(wei) 洞中拉礦山增儲(chu) 鉛鋅金屬4.68萬(wan) 噸,經濟效益超過10億(yi) 元。這些成果有力支撐了國家的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
作為(wei) 一名地質科技工作者,我會(hui) 常懷地質報國情懷、鍛煉過硬專(zhuan) 業(ye) 本領,在世界屋脊上繼續探尋更多寶藏。
以技逐夢,“小能手”擁有大舞台
講述人:江蘇省蘇州市金德精密配件(蘇州)有限公司維修電工 舒新生
我從(cong) 小就喜歡鼓搗機器,鄰居誰家的電器出了問題,總是喊我去看看。一來二去,我成了村裏的修理小能手。
2003年3月,25歲的我來到蘇州。剛工作不到1個(ge) 月,就接到了對公司設備進行安全整改的任務。沒人可以請教,隻能靠自己摸索。我每天拿著圖紙研究機器,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很快找到了解決(jue) 方案,為(wei) 設備設計安裝了電器安全聯鎖裝置,可以避免操作人員受傷(shang) 。這一改造方案得到了公司的認可,我信心倍增,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改造創新之路。
隨著公司不斷引進新加工設備和新加工工藝,生產(chan) 中遇到的技術問題越來越多。當時有個(ge) 不小的難題,就是進行打釘生產(chan) 作業(ye) 時,在同一個(ge) 零件上壓入幾十個(ge) 螺釘或螺母,漏零件現象非常嚴(yan) 重。這個(ge) 攻關(guan) 任務難住了不少人。任務交到我手上後,我查閱了各種資料,從(cong) 零開始自學編程,對生產(chan) 工藝和設備進行深入分析。經過長達半年的反複實驗和改進,我成功設計製作出第一台打釘機專(zhuan) 用的生產(chan) 過程監控計數裝置——多點重複工步監控計數器。經過3個(ge) 月的現場測試,沒有發現一例漏釘事件。
後來,公司為(wei) 我成立了“舒新生工作室”。從(cong) 一張老舊鐵桌到一間工作室,從(cong) 一個(ge) 人到一個(ge) 團隊,我帶領越來越多的技能人才做起了設備技術改造和研發設計。不久後,在楓橋街道工會(hui) 的幫助下,“舒新生勞模創新工作室”也應運而生。在我看來,隻有做團隊裏的“發電機”,才能走向更長久廣闊的未來。於(yu) 是,我手把手傳(chuan) 幫帶,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ge) 個(ge) 生產(chan) 技術難題,成功研發出衝(chong) 壓設備的智能監控裝置、氣動燒焊夾具控製係統等數十項成果。小小的工作室裏,走出了一批批技術骨幹。
工作20多年來,我和團隊捧出了7項國家專(zhuan) 利,研發成果每年可為(wei) 公司節約400多萬(wan) 元原材料成本,創造直接經濟效益200多萬(wan) 元,我也從(cong) 普通的農(nong) 村青年成長為(wei) “全國優(you) 秀農(nong) 民工”。
千工易尋,一技難求。讓我深感振奮的是,進入新時代,千千萬(wan) 萬(wan) 技能人才的舞台越來越寬廣,他們(men) 在自己的崗位上拚搏奉獻,用雙手夯實美好生活的根基,用紮實的技術技能實現著技能報國理想。回顧過往,家人的支持、單位的信任,都給了我無限動力。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裏,我也想好了未來的打算,那就是繼續帶好團隊裏的年輕人,讓更多年輕人用匠心鑄就夢想、以技能成就人生。
向海圖強,端牢能源飯碗
講述人:中國海油研究總院總工程師 李中
龍年春節期間,我們(men) “深海一號”氣田二期工程正在祖國的南海如火如荼地開展,廣大建設者以實際行動踐行“碧海丹心,能源報國”的使命擔當。
2021年6月25日,我國首個(ge) 自營深水氣田“深海一號”大氣田成功投產(chan) ,標誌著我國海洋油氣田開發實現了從(cong) 深水到超深水的重大跨越,1500米級水深油氣鑽采技術水平躋身世界第一梯隊。到目前為(wei) 止,氣田已累計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供應天然氣70億(yi) 立方米,為(wei) 我國油氣增儲(chu) 上產(chan) 、端牢國家能源飯碗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從(cong) 2014年牽頭組織實施了陵水17-2的第一口探井工程,同年8月測試成功,一舉(ju) 發現了我國首個(ge) 千億(yi) 方自營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氣田,並安全高效完成所有開發井的鑽完井作業(ye) ,助力氣田開發建設和順利投產(chan) ,全程見證了“深海一號”大氣田的建成。在這個(ge) 過程中,我們(men) 團隊攻克了深水鑽采領域製約發展的關(guan) 鍵技術難題,創建了我國1500米水深級油氣鑽采技術體(ti) 係,護航這一氣田的綠色安全高效開發。
1994年,江漢石油學院畢業(ye) 後,我從(cong) 海上實習(xi) 監督開始幹起,逐步積累海洋鑽完井作業(ye) 經驗,隨著對海洋深處不斷探尋,難度越來越大,工作的區域也從(cong) 淺水向深水邁進。早些年,深水油氣勘探開發的技術和裝備都掌握在外國人手中,而我國深水鑽完井起步晚,2004年中國海油與(yu) 外方合作勘探南海深水區塊,才拉開我國深水油氣勘探的序幕。
在一次深水鑽井作業(ye) 時,我們(men) 遇到一口水深超1800米的氣井,地質提示該井位有無法避開的淺層氣風險,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hui) 導致船毀人亡。當時,鑽井平台上多位有深水作業(ye) 經驗的外方專(zhuan) 家建議立即停止作業(ye) ,可我穩了穩心神,憑借對深水油氣鑽完井技術及水合物性質的了解,做出了一個(ge) 決(jue) 定:在設計井位周圍鑽領眼釋放淺層氣,放至能量衰竭繼續鑽進。這無疑是在挑戰外方專(zhuan) 家的權威,平台上的其他同事紛紛勸我不要冒險。可我卻堅持在井位四周多鑽幾個(ge) 領眼,徹底解決(jue) 目標井位處的淺層氣風險。首戰告捷後,我決(jue) 定乘勝追擊,在東(dong) 西南北4個(ge) 方位鑽了5個(ge) 領眼,接連鑽穿其他異常體(ti) ,成功放噴淺層氣,確保了建井安全……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海油深水業(ye) 務全球化布局,油氣勘探開發正在從(cong) “資源主導”向“技術主導”轉變,前沿技術的攻關(guan) 和關(guan) 鍵裝備的研發成為(wei) 大國競爭(zheng) 的關(guan) 鍵。現在,最大鑽井深度超過5000米,壓力超過70兆帕,溫度超175攝氏度,我們(men) 的深水鑽井技術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同時,我們(men) 在數智化鑽采技術與(yu) 裝備等新質生產(chan) 力方麵也獲得了突破性進展,為(wei) 我國深水油氣的高效勘探開發生產(chan) 提供了堅實智慧化支撐。
開發深水油氣的技術體(ti) 係,軟實力和硬實力缺一不可。未來,隨著深海油氣開采進程加快,我們(men) 需要更多更先進的深海裝備。作為(wei) 科研工作者,我們(men) 誓言:在破解關(guan) 鍵核心科技難題上敢打攻堅戰,在解決(jue) 國家重大需求中敢啃硬骨頭,以實際行動踐行能源報國的使命擔當。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張勝、宋喜群、王冰雅、蘇雁、邱玥、王建宏、張銳 本報通訊員 陳海)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6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