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 彰顯蓬勃的文化生產力
信步在無邊的文學沃野,總能有所收獲。期待網絡文學的潛力進一步釋放,更多年輕人通過網絡文學傳(chuan) 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2月26日,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發布《2023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網絡文學產(chan) 業(ye) 市場規模達3000億(yi) 元,作者規模達2405萬(wan) ,用戶數量達5.37億(yi) 。按照10.79億(yi) 的網民規模來算,我國網民近一半是網絡文學用戶。有人說,這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寫(xie) 作群體(ti) ”,也有人說,這是“一張中國文化海外傳(chuan) 播新名片”,中國網絡文學在大眾(zhong) 參與(yu) 、全球共創下不斷發展壯大,彰顯蓬勃的文化生產(chan) 力。
網絡文學以新銳之姿,形成創作新風尚。報告顯示,“Z世代”、00後成為(wei) 網文寫(xie) 作新增主力,2023年閱文集團新增作家60%是00後,番茄小說簽約作者中57%為(wei) 95後。來自各行各業(ye) 的寫(xie) 作者,為(wei) 網絡文學注入鮮活的時代氣息。非遺、短劇……從(cong) 2023網絡文學十大關(guan) 鍵詞中不難發現,網絡文學總能快速響應社會(hui) 熱門話題,寫(xie) 出年輕人的生活狀態、所想所思。
網絡文學以巨大IP潛力,成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新引擎。報告顯示,2023年網絡文學IP市場規模大幅躍升至2605億(yi) 元,新增近百億(yi) 元。一方麵,文學改編和原創劇集爆款頻出;另一方麵,微短劇成為(wei) 新風口,遊戲和動漫改編的係列化趨勢增強。IP產(chan) 業(ye) 的延展,體(ti) 現著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的文化生產(chan) 力。網絡文學通過豐(feng) 富而穩定的內(nei) 容供給,彰顯著自身作為(wei) IP的資源屬性,也在技術迭代下賦予文化產(chan) 業(ye) 更多元的打開方式,豐(feng) 富著人們(men) 的文化生活。
近年來,揚帆遠航的網絡文學成為(wei) 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力量,網絡文學、遊戲、影視已成為(wei) “文化出海”的“三駕馬車”。報告顯示,網絡文學出海市場規模超過40億(yi) 元,海外網絡作家約41萬(wan) 名,海外原創作品約62萬(wan) 部,海外訪問用戶約2.3億(yi) ,覆蓋2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以走紅海外的網絡文學改編劇集《慶餘(yu) 年》為(wei) 例,其第二季成為(wei) 全網首部預約量破千萬(wan) 的國產(chan) 劇,海外獨家發行權已被預購。去年10月起,入選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國際傳(chuan) 播項目的4部網絡文學小說通過4個(ge) 語種向全球進行推介,海外用戶訂閱量持續高速增長。
經過20餘(yu) 年高速發展,中國網絡文學已進入步伐相對平緩、重在提質升級的發展期,如何沉下來,深挖傳(chuan) 統文化富礦、深紮現實主義(yi) 實踐,讓網絡文學創作精品化、經典化,讓網絡文學研究專(zhuan) 業(ye) 化、理論化,都需要進一步思考。
蓬勃生長的網絡文學,豐(feng) 富了時代生機勃勃的“文學表情”。網絡文學的聲量,也是文學力量在這個(ge) 時代的生動體(ti) 現。前不久,《人民文學》雜誌借助直播帶貨,在短短幾小時內(nei) 取得亮眼的銷售成績,讓人們(men) 欣喜地看到,文學並未“向隅”,大家依然需要文學。信步在無邊的文學沃野,總能有所收獲。期待網絡文學的潛力進一步釋放,更多年輕人通過網絡文學傳(chuan) 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陳圓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