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如何看待創新藥企授權轉讓交易

發布時間:2024-02-29 10:07:00來源: 中國經濟網

  “授權轉讓”是指企業(ye) 進行藥物早期研發,將項目授權給(境外)其他藥企做後期臨(lin) 床研發和上市銷售,按裏程碑模式獲得各階段臨(lin) 床成果以及商業(ye) 化後的一定比例銷售分成。

  報道顯示,2023年國內(nei) 合計發生近70起國產(chan) 創新藥授權轉讓交易,已披露交易總金額逾350億(yi) 美元。從(cong) 數量和交易規模看,國產(chan) 創新藥出海規模已達到近幾年高峰,且授權轉讓的品種數量超過授權引進。2024年開年以來,授權轉讓交易更是不斷,安銳生物、藥明巨諾、宜聯生物、瑞博生物等多家藥企,均宣布與(yu) 海外藥企牽手,完成對外授權工作。

  有觀點認為(wei) ,授權轉讓可以提高新藥開發的效率,同時降低風險,符合當前國內(nei) 創新藥企的現實需求。也有觀點認為(wei) ,中國近年來一級市場累計近千億(yi) 的創新藥投資剛開出花,全被國外低價(jia) 掃貨截胡,背後原因在於(yu) 國內(nei) 創新藥定價(jia) 低,創新藥企在國內(nei) 難賺到支撐研發投入的必要收入。如何全麵看待藥企授權轉讓交易?

  海外授權提供機遇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院長助理兼價(jia) 格招采室主任蔣昌鬆表示:“通過並購或授權轉讓出海就稱被國外低價(jia) 掃貨,這是偏激的觀點。部分沒有國際市場營銷團隊的新型醫藥企業(ye) 研發出來的藥品,最好的投資變現方式之一就是被大型國際跨國公司收購。授權轉讓屬於(yu) 風險收益穩的買(mai) 賣,這恰恰說明中國醫藥企業(ye) 的研發實力和產(chan) 品質量得到了國際市場的認可。”

  談及頻頻發生的授權轉讓交易,高嶽集團CEO洪滌表示,生物科技企業(ye) 授權轉讓交易爆發,究其原因與(yu) 當前的融資困境有關(guan) 。一方麵,由於(yu) 生物醫藥企業(ye) 價(jia) 值回歸,加之產(chan) 品同質化競爭(zheng) 等,一些“快速跟隨 ”的創新項目投入市場後表現不樂(le) 觀,導致資本投資猶豫。另一方麵,IPO放緩,港交所交易量減少且估值較低等,導致投資退出渠道遇阻,企業(ye) 持續融資的能力與(yu) 方式受到很大挑戰。

  授權轉讓為(wei) 創新藥企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資金渠道,尤其對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ye) 提供了機遇。由於(yu) 國外藥企的收購價(jia) 格比國內(nei) 高,對於(yu) 一些療效初步得到驗證的臨(lin) 床二期項目,不少生物科技企業(ye) 選擇通過授權轉讓的方式,把項目轉給Big pharma企業(ye) (集研發、生產(chan) 、商業(ye) 化為(wei) 一體(ti) 的生物製藥企業(ye) )獲取裏程碑付款。

  “能夠授權轉讓項目給國外Big pharma企業(ye) ,表明中國生物科技企業(ye) 的創新能力達到了全球領先的標準,這是可喜的。”洪滌表示,授權轉讓模式符合生物醫藥發展規律,歐美等國家也經曆過類似階段。在美國,一些生物科技企業(ye) 也會(hui) 通過授權轉讓模式接力項目給Big pharma企業(ye) 。創新項目的落地不僅(jin) 考驗研發能力,還需要強大的產(chan) 業(ye) 化和商業(ye) 化基礎提供助力,這些資源生物科技企業(ye) 在短時間內(nei) 很難具備相關(guan) 積累,並非每個(ge) 生物科技企業(ye) 最終都會(hui) 成長為(wei) Big pharma企業(ye) 。

  據介紹,授權轉讓的合作模式能夠推動行業(ye) 上下遊分工,有利於(yu) 行業(ye) 良性互動和整體(ti) 發展。例如,一些科學家此前可能隻是根據科研興(xing) 趣做研發,但如今的生物醫藥創新在科研以外還需要符合臨(lin) 床需求。授權轉讓的合作模式能夠促使科學家在立項時更關(guan) 注市場,加快市場信息和科研創新信息的互通,促使行業(ye) 生態更健康。

  博濟醫藥董事長王廷春認為(wei) :“中國這些項目被國外看中,說明中國的研發水平在提高,有些領域和歐美並駕齊驅,像ADC(抗體(ti) 偶聯藥物)我們(men) 甚至還靠前。理性來看,這也與(yu) 部分企業(ye) 資金緊張有關(guan) 。麵臨(lin) 資金問題,企業(ye) 可能會(hui) 賣掉部分管線,用這筆資金進行其他項目研究。如果不缺資金,也不會(hui) 著急把項目轉出去。”

  不過,也有業(ye) 內(nei) 人士提出擔憂,授權轉讓的項目多為(wei) 企業(ye) 最精華的管線,授權後再出發還需要更多資金支持,授權轉讓得到的費用能不能支撐企業(ye) 的後續發展,還需要持續關(guan) 注。

  “國談”加速創新藥落地

  創新藥企資金並不富裕,這和創新藥定價(jia) 低有關(guan) 嗎?國內(nei) 創新藥企的生存環境究竟如何?

  對於(yu) 醫保對創新藥定價(jia) 低的說法,蔣昌鬆並不認同:“可以通過數據客觀分析,不要陷入‘會(hui) 哭的孩子有奶吃’的輿論窘境。”他表示,醫保局成立以來,在企業(ye) 自願申報的基礎上,在藥物經濟學等科學測算的支持下,通過公平談判,創新藥從(cong) 獲批上市到納入醫保目錄獲得報銷的時間,已從(cong) 原來5年左右降至1年多。輔以“雙通道”等醫保政策,為(wei) 相關(guan) 進入醫保目錄內(nei) 的創新藥品通過以價(jia) 換量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是目前在國內(nei) 實現創新藥投資回報最好的路徑之一。

  此外,通過降低成熟藥品費用,提升創新藥品費用,實現藥品費用結構的騰籠換鳥,醫保政策助力醫藥產(chan) 業(ye) 加快供給側(ce) 改革。經測算,成熟藥品集采節約的費用空間,70%以上用於(yu) 支持創新藥使用。同時,醫保談判藥品累計銷售額近4000億(yi) 元,平均每種談判藥銷售額超8億(yi) 元,實打實地支持醫藥企業(ye) 創新升級,提高研發費用,降低銷售費用。

  作為(wei) 一家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公司掌舵人,王廷春直言:“去年,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市場競爭(zheng) 激烈,可能與(yu) 創新藥企融資困難有關(guan) 。反映到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公司環節,就是項目減少。生物科技企業(ye) 融資難一些,項目進展會(hui) 慢一點。但國內(nei) 傳(chuan) 統製藥企業(ye) 及醫藥上市公司,他們(men) 有產(chan) 品在售,有利潤有現金流,和他們(men) 合作的一些研發項目還是比較正常的。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類型的公司,盡管融資困難,但他們(men) 的業(ye) 務還是有較快發展。”

  針對創新藥價(jia) 格爭(zheng) 議,王廷春表示,國家醫保藥品談判把創新藥價(jia) 格“打”下來,某種程度上可能對藥企不利。但很多創新藥通過“國談”進入醫保支付係統,可以較快放量。比如PD-1、CAR-T等創新藥一兩(liang) 年的銷售額達到幾億(yi) 甚至十幾億(yi) ,這均是醫保的友好體(ti) 現。

  期待更多支持

  據了解,很多生物科技企業(ye) 科研經費投入量大,但研發出的創新藥產(chan) 品,目前在國內(nei) 市場的收益低於(yu) 海外市場,這也導致生物科技企業(ye) 紛紛選擇出海,去創新支付比較成熟的市場賺取更高“創新價(jia) 值”。

  洪滌建議,應該從(cong) 政策端、資本端給創新藥更多扶持。可在支付方麵給創新藥企更多支持,考慮“基礎醫保+商業(ye) 醫保”的支付體(ti) 係,使創新溢價(jia) 真正被國內(nei) 市場認定。對於(yu) 有高臨(lin) 床價(jia) 值的、從(cong) 根本提高療效的原始創新,即原創新藥和同類最優(you) 藥物,可考慮支付企業(ye) 創新溢價(jia) 。對於(yu) 仿製性創新,或者創新價(jia) 值相對較低的,則給予市場水平的產(chan) 品價(jia) 格。此外,創新藥走向海外,需要國家在授權轉讓與(yu) 授權引進的知識產(chan) 權交易方麵提供更多支持,同時打通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鏈中的各個(ge) 分工環節,加速創新項目轉化效率,進而提高生物科技企業(ye) 創新積極性。對於(yu) 能夠真正支撐創新發展的資金,暢通退出通道,形成完善的創新投資環境。

  中國醫藥工業(ye) 信息中心谘詢總監蘇紅表示,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藥品市場,但創新藥在國內(nei) 用藥市場的份額相對較低,未來有很大增長空間。如何將巨大的臨(lin) 床需求轉化為(wei) 吸引資本注入、促進企業(ye) 創新的市場購買(mai) 力,還需要政策的協同。

  展望未來,深圳奧薩醫藥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希平認為(wei) :“創新藥行業(ye) 不可預測的變數很多,培育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生物醫藥企業(ye) 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記者 郭文培)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