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網評論員:高校宿舍不夠用,多開工建設就可以解決嗎

發布時間:2024-03-01 09:41:00來源: 光明網

  光明網評論員:近日,一篇題為(wei) 《研究生多到無宿舍可住》的文章在網上熱傳(chuan) 。恰逢考研成績密集公布,文章甫一發表,就引發了激烈的公共討論。不少學生“現身說法”,吐槽學校不提供宿舍帶來的額外經濟壓力和生活不便。還有聲音,則從(cong) 研究生宿舍供需失衡一路刨根到擴招背後的學曆膨脹乃至延遲就業(ye) 困境。

  考研“上岸”卻遭遇“住宿難”,並不是新問題。這幾年,每到開學季,高校宿舍緊張的話題都會(hui) 被拿出來曬上一曬。四人間改六人間,六人間改八人間,或者校外租賃公寓供學生使用。實在擠不下了,就改抽簽選宿舍,有的高校索性“不提供宿舍”。

  近年來,研究生連年擴招,但高校宿舍建設沒有也難以跟上在校學生人數增長的速度。專(zhuan) 碩是擴招的“主力軍(jun) ”,也更多遭遇沒宿舍可住的尷尬。在不少高校,“不提供宿舍”針對的對象多為(wei) 非全日製、定向就業(ye) 或一些特定專(zhuan) 業(ye) 的碩士研究生。不過,從(cong) 已經公布的2024招生簡章的學校中,一些學校也開始不再為(wei) 全日製專(zhuan) 業(ye) 碩士提供校內(nei) 宿舍,其中不乏一些名校。

  不同於(yu) 西方國家,在我國,高等教育雖近年來學費有所上漲,但仍被認為(wei) 具有公益屬性,這麽(me) 多年來,人們(men) 早已視低學費、低宿舍費為(wei) 理所當然,視學校“包住”為(wei) 規定動作。對讓自己校外租房的情況,不少學生難免會(hui) 產(chan) 生比較強的不適感,甚至被剝奪感。

  不過值得指出的是,雖然都是研究生,但專(zhuan) 碩和學碩培養(yang) 方向不同,前者以就業(ye) 為(wei) 導向,需要多增加與(yu) 社會(hui) 、行業(ye) 的接觸,且多數為(wei) 在職就讀,本就有固定的居住之所。因此不少專(zhuan) 家認為(wei) ,對這部分群體(ti) 不安排提供校內(nei) 宿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此外,從(cong) 當下正在推行的彈性學分製、研究生培養(yang) 機製改革來看,打破校園間的“圍牆”或是大勢所趨,由學校提供住宿的方式或與(yu) 改革方向有所偏差。

  這當然不是說,研究生宿舍問題不重要,以上觀點也並非推脫的借口。而意在提醒,在討論研究生住宿難的過程中,有必要區分兩(liang) 點:第一,剝離情緒,客觀看待高校“不提供宿舍”存在的一些合理性;第二,對於(yu) 學生“校外租房”的不安或者焦慮,有多大比例源於(yu) 經濟成本、安全隱患、生活不便,又有多大比例是源於(yu) 學校管理中“被保護”身份的隱性“鬆動”?

  可喜的是,近日,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高校學生宿舍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了資金、運營模式、宿舍管理等多維度的一攬子解決(jue) 方案,有力引導高校通過多種方式補齊高校學生宿舍短板。時隔多年之後,高校宿舍建設或將迎來一個(ge) 新的高峰。

  不過,對即將或已經“上岸”的學生來說,遠水難解近渴;對高校來說,雖說新建宿舍迎來政策利好窗口期,但建多少以及如何收回成本,都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而且,宿舍不僅(jin) 僅(jin) 是學生住的物理空間,同樣是重要的教育場所。如何在“量”與(yu) “質”雙方麵滿足學生的需求,順應教育發展的趨勢,是留待我們(men) 解決(jue) 的重要命題。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