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未來技術人才培養“加速鍵”
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hui) 在上海召開,800多位國內(nei) 外代表對“教育向何處去”這個(ge) 世界關(guan) 注的時代命題進行了討論。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迭代的時代背景下,加快培養(yang) 具有前瞻交叉思維的科技創新人才,搶抓科技發展機遇,是高等教育承載的曆史使命。而未來技術學院是統籌謀劃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有力實踐,也是搶抓未來科技發展機遇、形成引領全球未來技術革新和產(chan) 業(ye) 發展格局的戰略舉(ju) 措。如何使未來技術學院真正成為(wei) 引領未來科技創新和有效培養(yang) 人才的教學科研高地,加快推動“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任重而道遠。
優(you) 化準入條件,優(you) 中選優(you) 向未來。一要嚴(yan) 格未來技術學院的選拔標準。按照“成熟一個(ge) 、啟動一個(ge) ”“分區論證、試點先行、分批啟動”的原則,對未來技術學院進行科學培育建設,嚴(yan) 格把好驗收關(guan) 。二要多元化製定未來技術學院的招生標準。招生製度是人才培養(yang) 的把關(guan) 項,已成立的未來技術學院主要采取“高考+夏令營選拔”“高考+校內(nei) 二次選拔”“前置考核”等方式進行選拔工作,將專(zhuan) 業(ye) 能力考核和創新素質測試相融合,旨在遴選出真正具有專(zhuan) 業(ye) 品質與(yu) 綜合素質、具有前瞻視野與(yu) 顛覆性思維的優(you) 秀學子。三要健全動態流出和二次選拔的流轉機製,給學生充分的選擇機會(hui) ,真正選出具有新工科特長和創新潛質並對未來技術探索有誌趣的未來技術人才。
堅持交叉融合,無限可能引未來。一方麵,明確交叉學科人才培養(yang) 理念,突破傳(chuan) 統學科的束縛。既要促進理工結合、工工交叉、工文滲透、醫工融合等,也要發展跨越文理的大融合、大交叉,以開放的姿態,貫通學科內(nei) 容、融合學科優(you) 勢、重構學科理念,健全學科協同創新體(ti) 係。另一方麵,創新交叉學科組織體(ti) 係,探索交叉學科人才培養(yang) 模式。要突破原有組織結構,以新型學部製進行交叉學科規劃和布局,優(you) 化學科資源、教師人才配置。培養(yang) 方式推行知識與(yu) 實踐並重的交叉學科導師組聯合培養(yang) 方式,培養(yang) 方案實現“本碩博”貫通的全過程培養(yang) 機製,培養(yang) 評價(jia) 過程中要對考試成績、論文成果等傳(chuan) 統評價(jia) 方式進行超越,樹立指向未來科研能力的評價(jia) 導向。
課程優(you) 化重構,激發潛力創未來。要對基礎課程、專(zhuan) 業(ye) 核心課程和實踐教育課程進行優(you) 化重構,為(wei) 不同基礎、不同專(zhuan) 業(ye) 的學生補齊交叉學科的知識短板,並幫助他們(men) 建立係統的交叉學科思維,培養(yang) 開闊視野和創新思維,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未來技術學院課程的高標準建設要在已有模塊化、項目式課程建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創新,形成以項目為(wei) 鏈條的模塊化課程體(ti) 係,完善項目主導、模塊交叉的個(ge) 性化未來技術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培養(yang) 學生的實踐能力,以科研項目為(wei) 中心、以問題為(wei) 導向,強調學生自己的實踐操作,將理論講解代入到實踐問題的解決(jue) 中,引導學生從(cong) 項目實踐中發現真問題、分析真問題、解決(jue) 真問題,提升未來科技人才勝任力。
政研學產(chan) 協同,最大合力贏未來。一是政教攜手。要深化政府與(yu) 未來技術學院的全麵合作,發揮政府對人才培養(yang) 全方位創新的引領推動作用、科技成果轉化的調控作用。二是以研促學。將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未來技術學院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參與(yu) 高質量的科研協作,在高強度的科研實踐中鍛煉科研能力,係統了解未來可能的研究領域;校所共建科教融合學院,實現校所強強聯合、優(you) 勢互補,推進技術創新,破解“卡脖子”難題,加強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學產(chan) 融合。實行雙導師製,實現“學術導師+實踐導師”“校內(nei) 導師+校外導師”的多方麵聯結,共同助力新工科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
(巴瑩 作者係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博士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