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從都市到鄉村:大山裏的戲劇小鎮不是“夢”

發布時間:2024-03-06 09:46:00來源: 經濟參考報

  許曉青 白瀛 高皓亮

  兩(liang) 棵巨大的榕樹,一棵叫“智榕”,一棵叫“慧榕”。溫暖的午後,鎮上的老人和孩子習(xi) 慣聚在榕樹下,老人講、孩子聽,說不完的家鄉(xiang) 故事。不一會(hui) 兒(er) ,榕樹旁由老廠房翻新而成的劇場,大戲就要開演,眾(zhong) 人臉上寫(xie) 滿期待……

  這裏是江西省贛州市會(hui) 昌縣依山傍水的戲劇小鎮。會(hui) 昌是傳(chuan) 統的山地農(nong) 業(ye) 縣,當地以米粉加工、桔柚種植及藤器製作聞名。2024年,會(hui) 昌及周邊方圓百裏的鄉(xiang) 親(qin) 又多了一個(ge) 新去處——戲劇小鎮。

  來自上海徐家匯的賴聲川專(zhuan) 屬劇場——“上劇場”是設立會(hui) 昌戲劇小鎮的主要發起方。對上劇場藝術總監、著名戲劇導演賴聲川而言,在會(hui) 昌當地推出全新的戲劇小鎮及戲劇季活動,是“反哺”家鄉(xiang) 的一項重要事業(ye) 。

  “這些年,我們(men) 從(cong) 上海這樣的繁華都會(hui) 出發,來到贛南山區進行戲劇新探索,希望不僅(jin) 為(wei) 大家提供看戲的機會(hui) ,更讓‘看戲’成為(wei) 一種生活方式。讓現代戲劇在相對靜謐的大山裏,有一方土壤。”賴聲川坦言。

  年近七旬的賴聲川祖籍江西會(hui) 昌,遊子數十年漂泊,對家鄉(xiang) 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時常掛牽。近年來他常攜團隊往返於(yu) 上海江西兩(liang) 地,以戲劇文化助力當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

  “2015年,我們(men) 第一次帶戲到會(hui) 昌,發現單是送演出下鄉(xiang) 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為(wei) 當地年輕人提供新的發展機會(hui) ,或許一些人看了戲,還樂(le) 意接受培訓,通過戲劇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掌握一門與(yu) 舞台相關(guan) 的手藝。”他這樣設想。

  2017年起,“上劇場”向會(hui) 昌當地定向招收劇場員工,一批有誌於(yu) 戲劇的年輕人走出大山,到上海徐家匯“學手藝”,朱忱是其中的一個(ge) 。

  “當采茶戲裏的鄉(xiang) 音在《暗戀桃花源》的話劇舞台上響起,我的眼眶濕潤了。”在會(hui) 昌縣城出生並長大的“95後”調音師朱忱整個(ge) 春節都在戲劇小鎮“盯現場”。朱忱不到30歲,因為(wei) 戲劇,在家鄉(xiang) 千裏之外的“上劇場”,她的命運悄然改變。

  18歲那年朱忱考入湖南第一師範學院音樂(le) 教育專(zhuan) 業(ye) ,從(cong) 江西會(hui) 昌到湖南長沙,對在山間小縣城裏長大的她來說,已是“千裏迢迢”。但“更遠的路”還在後麵。本科畢業(ye) 那年,恰逢上海“上劇場”定向招收會(hui) 昌籍員工,朱忱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拖著行李箱坐上火車趕去應聘,抓住機遇的她在“上劇場”一幹就是七八年。

  “從(cong) 小縣城到大都市,我學到了很多,‘上劇場’的團隊還支持我在業(ye) 餘(yu) 輔修了上海音樂(le) 學院的錄音專(zhuan) 業(ye) ,我很快拿到了自己的第二張本科文憑。”朱忱告訴記者。

  就在“上劇場”推動籌建會(hui) 昌戲劇小鎮的五六年時間裏,朱忱已成長為(wei) 一名專(zhuan) 業(ye) 的舞台調音師。當戲劇小鎮即將啟動時,她又下決(jue) 心告別上海,回到會(hui) 昌老家參與(yu) 這個(ge) 新地標的運營。

  “我們(men) 把劇場的理念和文化帶回老家,幫助這座縣城煥發新生。”朱忱掌握的技術,而今可以“反哺”家鄉(xiang) ,既可以近距離陪伴家人,也有了戲劇小鎮上的穩定工作,對未來,她信心滿滿。

  近年來,舞台戲劇藝術為(wei) 年輕人創造了新的就業(ye) 機會(hui) 。會(hui) 昌戲劇小鎮就是這樣的縮影,小鎮入口處的和聲戲劇技術學院,已按規劃啟動招生,預計每年可培養(yang) 舞台技工百餘(yu) 人。

  又是午後,青磚黛瓦的小鎮老宅裏,傳(chuan) 來各地學子來到會(hui) 昌一起誦讀《暗戀桃花源》劇本的琅琅書(shu) 聲。榕樹下聚起更多好奇的人們(men) ,大山小鎮裏的戲劇夢,不再是夢。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