餅餤——唐宋宴席上的頭道餐點
作者:孟暉(物質文化史研究者)
非常難得,曆史上,有一位女點心師在文獻中留下了她人生的蹤跡。宋初陶穀所著《清異錄》中說,五代周世宗時的皇宮中有一位非常善於(yu) 製作花式點心的宮女,因為(wei) 手藝高超,被宮中人尊稱為(wei) “蕊押班”:“郭進家能作蓮花餅餡(餤),有十五隔者,每隔有一折枝蓮花,作十五色,自雲(yun) 周世宗有故宮婢流落,因受顧於(yu) 家,婢言宮中人號‘蕋押班’。”
“蕋”是“蕊”的異體(ti) 字,花瓣之意;“押班”是唐宋時宮中女官,領有這個(ge) 頭銜的女官就是分管某一處宮院或某一方麵事物的負責人。因此,“蕊押班”這一詩意化尊稱表明,沒有留下名字的女點心師因善製如花美點,成了宮中的“花點總監”。隨著北宋取代後周,這位禦廚高手離開皇宮,流落民間,受雇到名將郭進府中,繼續其麵點師的生涯。在郭府上,蕊押班做出一組經典的作品“蓮花餅餤”——一隻大盤上分為(wei) 十五個(ge) 小格,每一個(ge) 格內(nei) 有一朵折枝蓮花造型的餅餤。妙的是,這十五朵蓮花彼此色彩都不重複,花開朵朵,各具豔妍,可說是滿盤春色。
天子款待進士的美食
餅餤,今人已經不熟悉的一種食品。唐人張鷟《朝野僉(qian) 載》“補輯”中有一條細節:“薄餅闊丈餘(yu) ,裹餤粗如庭柱。”餤像廊下柱子那麽(me) 粗,這大概是誇張,不過也表明,餅餤的基本做法是用薄餅把餡料包裹起來,卷成長筒,所以外觀如同圓柱。
想讓裹了餡的薄餅長卷不至於(yu) 鬆散,最保險的辦法就是對圓柱形筒身進行紮係。因此,講究的餅餤都要用絲(si) 帶之類加以係束。如著名的“紅綾餅餤”——唐昭宗時,新科進士們(men) 在曲江舉(ju) 行慶宴的集會(hui) ,天子特意為(wei) 二十八位進士送去了二十八卷用紅綾係束的美味餅餤:
唐禦膳以紅綾餅餤為(wei) 重。昭宗光化中放進士榜,得裴格等二十八人,以為(wei) 得人。會(hui) 燕曲江,乃令大官特作二十八餅餤賜之。盧延讓在其間,後入蜀為(wei) 學士,既老,頗為(wei) 蜀人所易。延讓詩素平易近俳,乃作詩雲(yun) :“莫欺零落殘牙齒,曾吃紅綾餅餤來。”王衍聞知,遂命供膳,亦以餅餤為(wei) 上品,以紅羅裹之。至今蜀人工為(wei) 餅餤,而紅羅裹其外,公廚大燕,設為(wei) 第一。(宋葉夢得《避暑錄話》)
據這段記錄,唐代的宮廷禦膳上有多種餅餤,其中以紅綾捆紮的餅餤規格最高。到了五代,西蜀國主王衍效仿唐宮規矩,將用紅色絲(si) 羅包裹的餅餤作為(wei) 席上第一道餐點。直到宋代,四川人都擅長做餅餤。
據《清異錄》“饌羞(饈)門”抄錄“謝諷《食經》”,其實隋代皇宮中就已經有“朱衣餤”,即用紅色綾羅包裹並加以係束的餅餤。
另外,《雲(yun) 仙雜記》“曲江春遊錄”記載,唐代,每到春天,長安人都要到曲江遊春賞花。賞花活動中的風俗之一是,富貴之家會(hui) 做一對餅餤,染成紅色,叫做“紅餤”。用一條條紋彩絢麗(li) 的彩帶係束在餤柱上,把這一對紅餤挑掛在一枝長竿的竿頭。出遊時,由奴仆高擎著長竿走在車馬之前,紅餤上的彩帶隨風招展,儼(yan) 然是一竿亮麗(li) 的流蘇彩旗,“曲江春遊之家,以脂粉作紅餤,竿上成雙挑掛,夾雜畫帶,前引車馬”(《曲江春遊錄》)。
我們(men) 會(hui) 想,這不就是大號春餅嗎?但是,南宋周密《武林舊事》中列數臨(lin) 安的美食佳飲,其中“蒸作從(cong) 食”一項裏列有“餅餤、春餅”,可見,二者是不同的麵食。宋人郭侗《六書(shu) 故》中解釋,在薄餅上鋪放熟肉,盤卷起來,再橫切成段,一一碼放在盤中,就叫“餤”:“今人以薄餅卷肉,切而薦之,曰‘餤’。”
所以,春餅與(yu) 餅餤做法不同,最終形態也不同:春餅總是在席上現卷現吃,但餅餤都是事先在廚房的食案上做成長卷,待到食用時再一一切成短截。
“百種千般”的造型
餅餤端上桌時的基本造型是一節短柱,因此沈括在《夢溪筆談》裏有如此議論:
防風氏身廣九畝(mu) ,長三丈,姬室畝(mu) 廣六尺,九畝(mu) 乃五丈四尺,如此防風之身,乃一餅餤耳。此亦文章之病也。
沈括認為(wei) ,古人的一些說法經不起推敲,其中一例是,宣稱防風氏身高三丈,但身圍卻有五丈四尺。沈括幽默道,防風氏的形象不就像一節巨大的餅餤嗎?由他的幽默,我們(men) 可以反推出,到了擺盤階段,餅餤在造型上,橫切麵的直徑遠大於(yu) 豎立的高度。
也正是因為(wei) 餅餤的基本造型是很矮的圓柱,所以在點心師手裏容易翻出各種花樣。《清異錄》裏記載,唐中宗時,韋巨源官拜尚書(shu) 令,按照當時風氣,向天子、皇後進獻了一席龐大的“燒尾宴”。其中有一款“唐安餤”,下麵注有“鬥花”二字,擺明了這種餅餤是做出新鮮奇巧花樣的。
因為(wei) 餅餤可以做出精巧的藝術造型,所以在唐宋宴會(hui) 上是重要角色。蕊押班在皇宮中便學到了一手做花式餅餤的絕活,她本人又富有靈氣,精益求精,最終把餅餤變成了折枝蓮花的樣子,還有不同的色彩和滋味。
食用時,餅餤被切成一個(ge) 個(ge) 短卷,這些短卷上也仍然要帶有係帶,避免鬆散。蕊押班所做的蓮花餅餤,顯然不是長卷切割而成,而是以不同餡料做餅卷。由於(yu) 她製作出十五種不同顏色的餡料,所以成品才能現出十五種不同的花色。她把短餅卷的一端用細繩緊緊紮束,而將另一端剪破,形成花瓣。並且是把由裏而外的薄餅皮都剪成花瓣的外形,再仔細捏成層層向外張開的狀態,而在中心放入綠色麵團製成的小蓮蓬,然後一一仰置於(yu) 盤中,便是一朵朵盛開的蓮花——蕊押班的作品,想來就是這樣的吧。
《東(dong) 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逢到皇帝生日,宮內(nei) 會(hui) 舉(ju) 行隆重的慶壽宴會(hui) ,百官列席,席上的食品包括“蓮花肉餅”,很可能就是蓮花餅餤。
把餅餤做得千變萬(wan) 化,以精美的造型悅人眼目,同時餡料盡可能豐(feng) 富,在唐宋時代是普遍流行的風氣。那時的餅餤可以做得多麽(me) 講究呢?宋釋道原《景德傳(chuan) 燈錄》裏記載了“漳州羅漢宣法大師智依”的一則事跡:
師與(yu) 彥端長老吃餅餤。端曰:“百種千般,其體(ti) 不二。”師曰:“作麽(me) 生是不二體(ti) ?”端拈起餅餤。師曰:“隻守百種千般。”端曰:“也是和尚見處。”師曰:“汝也是羅公詠梳頭樣。”
兩(liang) 位高僧在一起吃素齋,那頓素齋以餅餤為(wei) 主,結果,席上的餅餤各有各的造型,餡料也不同,彼此不重樣。彥端長老便以眼前的餅餤為(wei) 契機參禪,說,世上的餅餤有各種各樣的變化,樣子會(hui) 變,卷裹的餡會(hui) 變,看上去“百種千般”,但其本體(ti) 隻有一個(ge) ,始終都是餅餤。智依反問,那麽(me) “不二”的本體(ti) 是什麽(me) 呢?彥端便舉(ju) 起一隻餅餤。二人隨即又展開了一輪禪機的交鋒,智依認為(wei) 彥端仍然為(wei) 世間的幻象迷惑,沒有開悟。
從(cong) 兩(liang) 位長老的一次交流,我們(men) 可以了解到,餅餤是何等變化無常,幻出種種化身,以致觸動了一位高僧的敏感,以其為(wei) 例子去討論禪理。
唐代的奶油糕點
確實,餅餤不僅(jin) 在外形上供麵點師們(men) 自由發揮,滋味上也是可甜可鹹,可葷可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雜記”裏有一則軼事:
韋澳、孫宏,大中時同在翰林。盛署(暑),上在太液池中宣二學士……及就坐,但覺寒氣逼人,熟視有龍皮在側(ce) ;尋宣賜銀餅餡(餤),食之甚美;既而醉以醇酎。二公因茲(zi) 苦河魚者數夕。上竊知笑曰:“卿不禁事,朕日進十數,未當有損。”銀餅餡(餤),皆乳酪膏腴所製也。
據這則軼事,大中(847—860)年間,某個(ge) 酷暑的日子,唐宣宗宣召韋澳、孫宏兩(liang) 位學士到太液池畔的宮殿去麵聖。皇帝避暑的地方因為(wei) 有特殊設施,所以非常之冷,宣宗在召見當中賞賜兩(liang) 位學士“銀餅餤”,又請他們(men) 喝美酒,結果韋孫二人事後鬧了好幾天肚子。有人悄悄告訴皇帝,宣宗笑著說,他倆(lia) 真不頂事,朕一天就要吃十幾隻銀餅餤,也根本沒問題。
為(wei) 什麽(me) 兩(liang) 位大臣會(hui) 發生那種尷尬呢?原來,銀餅餤是以“乳酪(之)膏腴”作為(wei) 主要材料,也就是說,這種點心不用麵粉,而是用傳(chuan) 統酥油做餅皮。這麽(me) 說來,那不就是唐代的奶油糕點嘛!在一年最熱的日子,要讓奶油點心不溶化,隻能靠冰鎮。兩(liang) 位大臣是忽然應召,沒有相關(guan) 經驗,所以穿著薄紗夏衣就去了,到了皇帝避暑之處,溫度很低,再吃些冰鎮的奶油花糕,結果就腸胃不適了。如果這則軼事可信的話,那麽(me) 唐代宮中在夏天會(hui) 有冰鎮奶油卷、冰鎮奶油花糕,而且唐宣宗還特別愛吃,每天都要吃十多塊。
餅餤所牽涉的最為(wei) 戲劇性的情節,見於(yu) 《資治通鑒》:
安樂(le) 公主欲韋後臨(lin) 朝,自為(wei) 皇太女,乃相與(yu) 合謀,於(yu) 餅餤中進毒,六月,壬午,中宗崩於(yu) 神龍殿。
按此記錄,景雲(yun) 元年(710),安樂(le) 公主與(yu) 韋皇後讓人在餅餤裏下毒,而唐中宗正是吃了毒餅餤才中毒而亡。新舊《唐書(shu) 》裏都沒有提到同一細節,隻籠統言曰“帝遇毒暴崩”(《舊唐書(shu) 》“後妃傳(chuan) ”)。《資治通鑒》顯然是根據某些唐人文獻獲得了如此具體(ti) 的細節。可惜的是記述簡略,沒有交代為(wei) 什麽(me) 選擇在餅餤裏下毒。
東(dong) 坡口中的人間至味
餅餤那麽(me) 講究,那麽(me) 美味,自然會(hui) 引來我們(men) 的大美食家蘇東(dong) 坡的欣賞。在繁多的花樣中,他最喜歡口味清新的筍餡餅餤,寫(xie) 有《約吳遠遊與(yu) 薑君弼吃蕈饅頭》一詩:“天下風流筍餅餤,人間濟楚蕈饅頭。事須莫與(yu) 謬漢吃,送與(yu) 麻田吳遠遊。”他將筍餡餅餤與(yu) 蘑菇餡饅頭評為(wei) 人間至味,並且指出,感受力遲鈍的人欣賞不了那兩(liang) 種麵點的妙處。所以,他特意約了吳、薑兩(liang) 位朋友——一般人我不給他吃,但一定要請你們(men) 倆(lia) 人一起吃!如果你們(men) 有事不能赴約,那我寧可把東(dong) 西送給你們(men) ,也一定要請你們(men) 分享!這真是最巧妙地抬舉(ju) 人了。
蘇軾的體(ti) 驗是,要讓餅餤的口感好,關(guan) 鍵是筍得鮮嫩,一定要在新筍剛出土那些天品嚐,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以東(dong) 坡居士的豪爽性情,他還特別喜歡召集朋友們(men) 有福同享,因此,曾經在寫(xie) 給友人巢元修的信中誘惑對方:“東(dong) 坡荒廢,春筍漸老,餅餤已入末限,聞此,當俟駕耶?”——今年的春筍開始變老了,已經是能吃到美味筍餅餤的最後幾天了,聽了這個(ge) 信兒(er) ,你總該願意來吧?
可惜的是,筍餅餤的具體(ti) 做法沒有流傳(chuan) 下來,以致我們(men) 無法複製蘇軾當年那麽(me) 喜歡的口味。
在宋代,大城市的餐飲行業(ye) 非常發達,市麵上也有人經營餅餤生意。《武林舊事》記錄,臨(lin) 安街市上的麵食店裏售賣多種麵點,其中包括餅餤。據《清異錄》介紹,東(dong) 京(開封)闔閭門外的大街上有一家著名的大飯店——張手美店,該店的一項特色是,每逢重要節日,都會(hui) 推出應節特色美食,其中,盂蘭(lan) 盆節時有“盂蘭(lan) 餅餤”。每到節日,“徧(遍)京輻輳”,整座城的東(dong) 京人都會(hui) 跑去搶購。盂蘭(lan) 盆節當天,吃到了張手美家的餅餤,才算圓滿。想一想在五代到宋初,一到節日前夕,闔閭門外的大街旁就會(hui) 排起大長隊,如同今日人們(men) 排隊購買(mai) 某品牌時令美食一般,真是有趣的場景。
不過,唐宋時代風光異常的餅餤,在後世卻失寵了,其名稱也被忘記。清代食譜《調鼎集》倒是顯示,餅餤的具體(ti) 做法還是流傳(chuan) 了下來,隻是歸入“春餅”的類別。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08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