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如何成為不會枯竭的河流
作者:陳華文
勞動造就了人
同時也成全了藝術
那時的一切藝術品,都與(yu) 生活、勞動、敬畏有關(guan) ,有現實生活的因素,也有精神情緒的要素
《藝術史》一書(shu) 的兩(liang) 位作者是享譽藝術理論界的學者,長期從(cong) 事藝術史論的教育和研究。瑪麗(li) 蓮·斯托克斯塔德為(wei) 藝術史學者、教育家、策展人,榮獲美國女性藝術核心委員會(hui) 終身成就獎。《時代》雜誌將她評為(wei) 大學最受歡迎的100位女作家之一。邁克爾·柯思倫(lun) 是斯沃斯摩爾學院的藝術史教授,講授羅馬藝術及建築課程、美術通史課程等。
該書(shu) 首版於(yu) 1995年,當時就成為(wei) 大學備受追捧的教科書(shu) 。近30年來,該書(shu) 曆經五次修訂,其中文版足本終於(yu) 首次引進。
目前,在全球藝術史敘事的著作中,除了《藝術史》影響廣泛外,《加德納藝術史》《詹森藝術史》《藝術的故事》也各有千秋。《藝術史》與(yu) 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博采眾(zhong) 長,充分汲取各類藝術史論的養(yang) 分,此外,該書(shu) 作者依然在世,不斷地把藝術史論研究、考古發現和文化研究中的新發現、新觀點引入到書(shu) 中,這使得該書(shu) 具有開放性和延展性,未形成學術結論的閉環。
《藝術史》按照曆史時間和全球區域兩(liang) 個(ge) 維度,分為(wei) 三十三章,對漫長的全球藝術史進行宏觀敘述。敘述過程中,並沒有蜻蜓點水,而是突出藝術史研究中的重點和熱點,可謂做到有的放矢。藝術門類實在太多了,在網絡和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藝術的門類還在不斷細分。但是不管藝術門類如何細分,藝術的精神和本質,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ei) 是不會(hui) 發生變化的。書(shu) 中,作者並未對所有藝術門類的曆史一一鋪陳開來,即便知識再怎麽(me) 淵博的學者也無法做到,事實上亦沒有必要。該書(shu) 主要傾(qing) 向於(yu) 視覺藝術,其中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是藝術曆史敘事的主角。其實,要將這幾個(ge) 藝術“主角”的全景曆史寫(xie) 清楚講明白,就已經很不簡單了。
藝術的曆史,從(cong) 來都不是單向而行的曆史,而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曆史。人類的曆史有多久,藝術的曆史就有多久。隨著人類文明考古曆史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洞穴壁畫和藝術遺跡也得以被發現,藝術史的起源時間一次又一次地被刷新。在人類文明的“童年時代”,人就能夠畫畫、製作各種手工藝品,當然,那時的人類還不知道何為(wei) 藝術,活下來是當時人類的迫切需要。那時的一切藝術品,都與(yu) 生活、勞動、敬畏有關(guan) ,有現實生活的因素,也有精神情緒的要素。勞動造就了人,同時也成全了藝術。
藝術的創造
背後是人類的嚴(yan) 肅追問
即便後來的科學技術和文明文化程度一路高歌猛進,藝術創造也越來越絢爛,可藝術的初心一直沒有走出過“童年”
《藝術史》中,作者提到了《獅人》雕塑給人極大的視覺衝(chong) 擊。該雕塑為(wei) 猛獁象牙製作的圓雕,高29.6厘米,發現於(yu) 德國,是公元前3萬(wan) 年至公元前2.6萬(wan) 年的藝術品。該雕塑是人的形象,可能是男性,頭部是一個(ge) 貓科動物的造型。雕塑栩栩如生,即便以現在的眼光看,雕塑技法也無比嫻熟。可以判斷的是,《獅人》展現出高度複雜的思維和創造性的想象力。也大約在這一時期,還有一座影響力更大的雕塑《威倫(lun) 道夫的女人》,高11厘米,發現於(yu) 奧地利,是公元前2.4萬(wan) 年的藝術傑作。如此遙遠的年代,雕塑能夠留存至今,這就已經是藝術史的幸運了。
談及藝術史,為(wei) 什麽(me) 不能回避人類文明“童年時期”的藝術創造?其實這個(ge) 問題不難理解,因為(wei) 人類藝術的形態和樣貌,在一定程度上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演進,即便後來的科學技術和文明文化程度一路高歌猛進,藝術創造也越來越絢爛,可藝術的初心一直沒有走出過“童年”。很多藝術家在創作中倡導“童心未泯”“回到童年”,實則在深層次地思索這樣的一個(ge) 問題:人類從(cong) 哪裏來,要到哪裏去?藝術創造盡管不是哲學思辨,但背後都是對人類何去何從(cong) 的嚴(yan) 肅追問。
世界藝術的演進,總是和特定的地理環境、政治經濟、社會(hui) 觀念、風俗習(xi) 慣、文化傳(chuan) 統以及價(jia) 值觀念存在必然之聯係,藝術創造不可能跳過這些因素。漫長的藝術史中,留下了無數精美絕倫(lun) 的藝術作品,可更多的藝術品由於(yu) 戰爭(zheng) 、氣候以及各種不可抗拒的原因,湮沒在時光的深處,這是人類文明之殤,但也正好給藝術史留下持續探索的空間。世界各地都留存不同類型、不同風格和不同寓意的藝術品,這構成了世界藝術史的精彩。
中國山水畫
指向哲學的追問
這一百年來,世界藝術麵貌的多姿多彩超過了之前兩(liang) 千年藝術史的總和。從(cong) 人類藝術史的維度來看,這是幸運還是厄運?現在還不能給出答案
《藝術史》的一個(ge) 重要看點,就是對於(yu) 藝術沒有門戶之見,盡量避開西方中心主義(yi) 的傳(chuan) 統觀念束縛,學術視野極為(wei) 宏闊。南亞(ya) 與(yu) 東(dong) 南亞(ya) 藝術、太平洋地區藝術、非洲藝術等等,這些區域的藝術曆史,往往在很多藝術史著作中被忽略或者一筆帶過,但該書(shu) 中開辟了專(zhuan) 門的章節進行介紹和分析。
眾(zhong) 所周知,中國古代藝術的輝煌成就,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該書(shu) 中,作者用“公元1279年以前的中國藝術”和“公元1279年之後的中國藝術”兩(liang) 個(ge) 章節進行重點論述。很顯然,作者認為(wei) 1279年是中國藝術史的分水嶺,以南宋作為(wei) 曆史之節點。盡管中國藝術史的分期依然有多種方式,可是南宋是中國藝術史的拐點,這一點在學界是無爭(zheng) 議的。
中國古代藝術本身就是一部“厚書(shu) ”,《藝術史》在中國藝術史的敘事中不得不進行“裁剪”,這一“裁剪”,就能看出作者對中國藝術史的偏愛之處。書(shu) 中,作者對中國古代的彩陶藝術、青銅藝術、建築藝術、書(shu) 畫藝術、瓷器藝術等都進行了扼要的梳理。
宋朝是中國古代藝術的高光時期,尤其是中國畫的藝術成就,是曆史的巔峰。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許道寧的《秋江漁艇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足以驚豔整個(ge) 世界。為(wei) 什麽(me) 宋朝的藝術家熱衷描繪山水?書(shu) 中認為(wei) ,畫家們(men) 一方麵深受儒學的影響,另一方麵對於(yu) 自然表現出極大的興(xing) 趣,畫家們(men) 寄情於(yu) 自然山川,表現出的山水其實都是象征性的,是心中的山水,與(yu) 道德倫(lun) 理追求有著直接的關(guan) 係;而西方的風景畫,更多是對自然界的風物進行如實描繪,無論是在意境表達還是在水墨技法呈現方麵,中國山水畫都指向哲學的追問。
可以這麽(me) 講,在世界藝術史的漫長曆史裏,古典主義(yi) 思想一直居於(yu) 主導地位。進入20世紀之後,伴隨著工業(ye) 和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文明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原本遵循的藝術規則都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現代主義(yi) 在藝術領域大行其道,藝術創造進入一個(ge) 光怪陸離的曆史階段,很多藝術作品、藝術現象和藝術行為(wei) 都變得不可思議。其實對這些不必大驚小怪,有怎樣的社會(hui) 文化土壤,就會(hui) 產(chan) 生怎樣的藝術創造。現代主義(yi) 至今在深刻影響著藝術發展,加上網絡和數字媒體(ti) 參與(yu) 其中,藝術創造走向了更加多樣化和不可預知的局麵。這一百年來,世界藝術麵貌的多姿多彩超過了之前兩(liang) 千年藝術史的總和。從(cong) 人類藝術史的維度來看,這是幸運還是厄運?現在還不能給出答案。
需要創新的勇氣
也要和時代同頻共振
藝術創造從(cong) 來都沒有統一的世界標準,而是要深深紮根在各自民族曆史文化的沃土之中
本書(shu) 譯者在譯者序中提到,近些年來,中國興(xing) 起舉(ju) 辦各種國際、國內(nei) 作品展的熱潮,曆史的、現代的、當代的,各具特色,有時甚至一票難求。這成為(wei) 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各個(ge) 年齡段的觀眾(zhong) 都蜂擁觀展,不出國也可以欣賞到全世界的藝術。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及國際文化交流的必然趨勢,是豐(feng) 富國人的視覺文化的必要方式。展覽的盛況反映了如今人們(men) 對於(yu) 藝術的渴望,人們(men) 同樣希望能在展覽之外獲得更多藝術史的背景知識,來充實現場看展覽的體(ti) 驗。
如此,讀書(shu) 與(yu) 看展相得益彰,成為(wei) 今天了解藝術、獲得藝術史知識的必要方式。在這樣的氛圍中,這部《藝術史》提供了極好的背景知識,也會(hui) 激發我們(men) 去全世界看展、欣賞藝術的興(xing) 趣和熱情。
《藝術史》給人的啟發是多方麵的,至少從(cong) 知識層麵看。包括此書(shu) 在內(nei) 的一切全球藝術史,我們(men) 從(cong) 中到底獲得怎樣的啟示?筆者認為(wei) ,主要包括三個(ge) 方麵。首先藝術史是文明史的重要組成,要從(cong) 文明史的立場認識藝術、理解藝術。隻有如此,藝術史中的一些爭(zheng) 論才可以迎刃而解。其次是藝術史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孕育出了不同的藝術。藝術創造從(cong) 來都沒有統一的世界標準,而是要深深紮根在各自民族曆史文化的沃土之中。全球各地的藝術,沒有高低之別,隻有風格之異。最後是藝術要跟隨時代步伐不斷創新。世界藝術曆史積澱是深厚的,其中就包括中國藝術在內(nei) 。藝術研究和藝術創造,傳(chuan) 承曆史的同時更需要創新的勇氣,要和時代同頻共振,在時代文化發展進程中彰顯擔當,也隻有如此,藝術的曆史才會(hui) 是一條不會(hui) 枯竭的河流,緩緩地流向未來。(陳華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