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水上的故鄉已揚帆起航

發布時間:2024-03-11 10:1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梅潔

  我站在漢水南岸高高的山崖上,遙望“漂浮”在江水中風景如畫的故鄉(xiang) 十堰鄖陽。被樓閣和島嶼分割的藍色江水,在蒼穹下美得攝人心魄:那藍像是上天不小心打碎的一大片翡翠,藍得靜謐,靜謐得讓你覺著江水根本沒有流淌;那江水又像是一麵藍色的鏡子,把天空、白雲(yun) 、山脈、樹林一股腦地攬在懷中……

  每每望著漢水邊的故鄉(xiang) ,我的心中都充滿敬意——這裏有過多少關(guan) 於(yu) 犧牲與(yu) 奉獻、勞動與(yu) 創造的故事!

  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十堰,因調水工程前後兩(liang) 次移民47萬(wan) 人。這個(ge) 原本極度貧困的地區在大遷徙之後,陷入更深度的貧困。而為(wei) 了保護北方億(yi) 萬(wan) 人的核心水源區的水質,他們(men) 又全麵關(guan) 停各種汙染企業(ye) 、養(yang) 殖場。2014年,鄖陽區建檔立卡識別出的貧困人口多達16.3萬(wan) 餘(yu) 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5.63%,超出湖北省平均水平20.82個(ge) 百分點。

  就在苦苦尋求脫貧之路的時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jue) 定》出台。半個(ge) 多世紀裏都走在遷徙之路上的鄖陽人民,趕上了國家大政,開始了一場反貧困戰役。

  為(wei) 了落實“精準”,全區組織341支扶貧工作隊、1.2萬(wan) 名黨(dang) 員幹部走進7.4萬(wan) 家農(nong) 戶,開展徹底的勞動力摸底調查,分層分類建立信息檔案:多少人需要就業(ye) 培訓,多少人可自主創業(ye) ,多少人可進企業(ye) 做工,多少人可勞務輸出到外地打工,多少人可從(cong) 事公益性就業(ye) ……十幾萬(wan) 貧困人口的信息建檔,使他們(men) 站在了製高點,清晰地把握了戰役的方略和戰術的進攻要點:必須為(wei) 每一個(ge) 家庭找到穩定就業(ye) 的崗位,有收入,方可真正脫貧。

  鑒於(yu) 此,他們(men) 又開始了“百名幹部走百家企業(ye) ”行動,了解所有企業(ye) 、項目、超市、商場的用工需求;他們(men) 深入珠三角、北上廣,根據企業(ye) 訂單由政府免費進行各類農(nong) 工技術培訓,高質量輸出8萬(wan) 餘(yu) 人就業(ye) 。

  那日,我走進鄖陽區青曲鎮藍莓基地,隻見低矮的樹枝上掛滿了累累的紫色果實,藍莓豐(feng) 收在望。承包基地的老總指著眼前逶迤的山梁,興(xing) 奮地告訴我們(men) ,藍莓果園裏的農(nong) 民都有可觀的收入,再過一兩(liang) 天,這裏就要舉(ju) 辦藍莓采摘節了。我們(men) 了解到,鄖陽區政府這幾年傾(qing) 力幫助盤活困難企業(ye) ,帶動發展產(chan) 業(ye) 基地,種植桑葚、藍莓、木瓜、花椒等20餘(yu) 萬(wan) 畝(mu) ,蔬菜、中藥材50餘(yu) 萬(wan) 畝(mu) ,直接或間接提供就業(ye) 崗位數萬(wan) 個(ge) 。

  傍晚,我們(men) 來到柳陂鎮遼瓦幸福院,這裏住著300多位貧困孤寡病殘老人。我們(men) 到達時他們(men) 正在吃晚飯。聊起這裏的餐食,一位老人笑著說:“兩(liang) 菜一湯,米飯、烙餅、麵條,都是管飽,每星期還包一頓餃子。”這些生活沒有依靠的老人住進養(yang) 老院後,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如今,鄖陽區在20個(ge) 鄉(xiang) 鎮都建立了醫療文化設施配套、食宿幹淨舒適的高標準養(yang) 老院,安置了5000多位老人。

  鄖陽反貧困戰役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大規模易地搬遷、以搬遷促產(chan) 業(ye) 轉型的“鄖陽模式”,這也成為(wei) 湖北省乃至全國的典範。

  精準扶貧工作一開始,鄖陽區委、區政府就決(jue) 定從(cong) 6萬(wan) 人易地搬遷破局,搬遷和產(chan) 業(ye) 一步到位。全區各鄉(xiang) 鎮堅決(jue) 執行對貧困戶“選最好的地方安置,以最優(you) 的產(chan) 業(ye) 幫扶”的承諾,統籌規劃了372個(ge) 集中安置點,全部進行高標準建設,而香菇、襪業(ye) 兩(liang) 大扶貧產(chan) 業(ye) ,使鄖陽插上了精準脫貧的強勁雙翅。

  迎著朝陽,我們(men) 走進楊溪鋪鎮青龍泉社區,看到經過兩(liang) 年拚搏、鏖戰,曾經的荒山野坡上建起了投資10億(yi) 元的香菇小鎮。165棟搬遷移民樓在陽光下高高矗立,繞山依坡而建的麵積達12萬(wan) 平方米的2000個(ge) 香菇大棚裏,1000萬(wan) 個(ge) 菌棒豐(feng) 收在望。

  與(yu) 此同時,規模龐大的襪業(ye) 扶貧車間也在這裏建成。

  走進安放著640台意大利進口織襪機的車間裏,我們(men) 看到原本在廣東(dong) 、安徽等省份打工的男女青年回到了家鄉(xiang) ,他們(men) 每人守著數台織襪機,專(zhuan) 注而熟練。擔任襪廠領班的阿珍,幾個(ge) 月前與(yu) 技校的34名同學在上海培訓結業(ye) ,現在他們(men) 已是鄖陽襪業(ye) 的第一代技師。

  望著阿珍與(yu) 她的夥(huo) 伴在車間長長的通道上巡視,安裝零件、快速接線,我倏忽間一陣感動:原本荒蕪的山坡如今成了現代化工業(ye) 廠區,貧困的村鎮在這裏“一步跨百年”!

  襪業(ye) 產(chan) 業(ye) 的迅速壯大,正推動鄖陽成為(wei) 一座快速崛起的“中國新襪都”。曾經的秦巴山地,曾經大麵積沉沒的貧困庫區,如今因香菇、襪業(ye) 兩(liang) 大支柱產(chan) 業(ye) 呈現出蓬勃的生機,百姓也在這片土地上迎來了美好的新生活。

  “漂浮”在藍色江水中的故鄉(xiang) ,如同一艘巨輪,已揚帆起航。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1日 11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