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的校史劇,是青春的中國故事
■趙 暢
據報道,“近些年,全國各地高校、中小學湧現出了諸多精品原創校史劇,這些劇目通常以校史發展為(wei) 脈絡,重點講述知名校友自強不息、科學報國的故事,參與(yu) 創作演出的則是本校師生。學生們(men) 用情用心演繹著青春熱血,校史劇也正‘破圈’走出校園,讓更多人在一場場‘穿越之旅’中讀懂中國”。如天津大學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講述我國著名化工學家、中國近代民族化學工業(ye) 奠基者、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前身)教授侯德榜製堿之路的原創校史劇《侯德榜》。如2023年就有多部優(you) 秀校史劇上演:重慶大學的原創校史劇《重大·1929》,講述了重慶大學艱難而光輝的創校曆程;複旦大學推出的以早期校史為(wei) 主題的原創校史劇《相輝》,圍繞以老校長馬相伯和李登輝為(wei) 代表的複旦先輩們(men) 的故事展開;華東(dong) 政法大學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了原創校史劇《立場》,該劇以華東(dong) 政法大學老院長雷經天秉公審理“黃克功案”的經曆為(wei) 主線推進;等等。
在筆者看來,校史劇之所以能“破圈”,得益於(yu) 對自身獨特資源優(you) 勢的積極利用、深度開發和生動演繹。一所學校的發展史,本身就是一個(ge) 值得深入挖掘、爬梳的人文富礦。
借用校史劇的藝術形式,以校史發展為(wei) 脈絡,重點打撈還原其中重要的曆史節點、大事要事,講述一些知名校友的動人故事,既是對學校發展曆史的一次生動回顧,也是對蘊藉在校史故事中的價(jia) 值與(yu) 精神的再次彰顯。《相輝》中馬相伯飾演者、複旦學子馮(feng) 勃感慨道:“這部劇是在大家的搶妝、串場、夜以繼日的練習(xi) 中逐漸成形的,很幸運能再一次登上相輝堂的舞台,再一次感受到時代的風雲(yun) 變幻,百年複旦的風雨兼程以及劇中人物的命運起伏、喜怒哀樂(le) 。”麵對《侯德榜》,天津大學北洋話劇團的學生總統籌王鴻儒表示,“每次看都有不同的心境,每一次都仿佛是一種精神洗禮。侯德榜將其一生奉獻給祖國的化工事業(ye) ,將人生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相連,讓我們(men) 領悟到了何為(wei) ‘共和國的脊梁’”。重溫複旦先輩的故事、對侯德榜其人其事的演繹,不就是對學校教育“見人見事見物”教育成果的一種生動解讀嗎?不就是對這些人物精神與(yu) 人生價(jia) 值的深刻詮釋嗎?因此,堅持校史劇的價(jia) 值導向十分重要,即如華東(dong) 政法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郭為(wei) 祿所言:要做有創造性、有創造力的教育,讓學生通過讀劇本、學習(xi) 曆史、再創作的過程,從(cong) 中提煉出正確的價(jia) 值觀,以便在融合創作中賦予“自我教育”的生命力。
將一部校史搬上舞台,參與(yu) 創作演出的本校師生在這個(ge) 過程中,經過對這段校史的深入了解與(yu) 深刻理解,會(hui) 產(chan) 生強烈的共情共鳴。正如廈門大學電影學院副教授王曉紅所言:“與(yu) 其他自帶流量的故事不同,校史劇能讓學生從(cong) 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窺探新中國的發展曆程,更具親(qin) 切感和在場感。”校史劇更像是校園精神內(nei) 涵一個(ge) 生動的載體(ti) ,由師生相互合作、共同接力來完成,特別是“能夠通過完整且細致的藝術表現形式將大學校園文化底蘊,乃至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譜係向新時代青少年生動地展現”,不僅(jin) 是一回難忘的舞台體(ti) 驗,更是一次壯懷激烈、一種人生激勵。而對學校來說,一部校史劇的成功打造,無疑就是一次富有文化內(nei) 涵的學校形象與(yu) 精神的提升行動。例如,華東(dong) 政法大學的《立場》,圍繞“為(wei) 什麽(me) 學法學?要做怎樣的法律人?”這兩(liang) 個(ge) 問題展開。該劇還原了老院長在戰友和法律公正之間所作的抉擇,在試圖帶領觀眾(zhong) 尋找中國紅色法治精神答案的同時,不也是其校園價(jia) 值觀實實在在的宣揚嗎?
校史劇作為(wei) 一個(ge) 文化載體(ti) ,需要塑造真實立體(ti) 的曆史人物形象,特別是要在不長的舞台時間裏既表現出豐(feng) 富的人物經曆,又展現出宏大的曆史背景,並非易事。為(wei) 此,一部優(you) 秀的校史劇離不開用心的製作和精心的打磨。如《侯德榜》劇組為(wei) 創作演出好該劇,不僅(jin) 舉(ju) 辦過劇本創作大賽,還邀請專(zhuan) 業(ye) 劇作家開展創作,並定期對學生演員進行專(zhuan) 業(ye) 輔導;《立場》中雷經天的扮演者杜永強,為(wei) 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翻閱了大量的曆史文獻資料,去了解、體(ti) 會(hui) 真實的曆史情景;王曉紅副教授在創作講述廈門大學原校長王亞(ya) 南故事的校史劇《遙望海天月》時,遇到了最大的困難——記錄王亞(ya) 南的曆史資料少之又少,完成劇本創作的素材遠遠不夠,她就下苦功夫,在王亞(ya) 南留下的論文中尋找蛛絲(si) 馬跡……種種為(wei) 創作校史劇而付出的努力,正是那一段段曆史在這個(ge) 時代的“回音”——不僅(jin) 在舞台上,更在真實的人生中。
打造一部校史劇精品,離不開一個(ge) 重要的基礎,那就是始終堅持價(jia) 值導向。在一部校史劇的創作演出過程中,青年學子以青春熱血演繹校史故事,對話曆史,傳(chuan) 承精神,確立理想。因而,用原創校史劇為(wei) 廣大師生開展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提供“活教材”,已成為(wei) 高校的一種新風尚。一所學校,特別是一所有年代有曆史的學校,其發展軌跡往往與(yu) 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的軌跡維係在一起,是當代青年人了解國家與(yu) 民族命運的一個(ge) 窗口。而講好“校史故事”,也正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種,其意義(yi) 是顯然的。
如果說,校史劇是在告訴青年學子“今天從(cong) 哪裏來,才能知道未來要往哪裏去。我們(men) 不僅(jin) 要講現實、展望未來,還要講曆史”的話,那麽(me) ,校史劇中那一個(ge) 個(ge) 具體(ti) 生動的人物和其人生追求,則是青年學子最易接觸到的學習(xi) 對象和努力方向。當青年學子們(men) 正積極尋找、建立新的精神偶像時,校史劇創作演出的意義(yi) 不言而喻。而那些“破圈”的校史劇,更是一個(ge) 個(ge) 青春洋溢的“中國故事”,既勾連曆史,也麵向未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