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明代縣令建成的一座園林
■王麗(li) 方
明代園林成就璀璨,在山川大地營造的園林曾經生機勃勃,卻很快消逝於(yu) 曆史的風煙中。幸運的是,古代文人用文字記寫(xie) 了很多那時的園林。
園雖逝去,但文章留存。明代園記中那些獨特優(you) 美的園境和富有魅力的設計,深深觸動我心,因此,我將一大批明代優(you) 秀園境的場景樣貌通過手繪和敘述“再現”出來,得以在古時的山野中挖掘、采擷,捧出各種奇花異果。
有兩(liang) 篇記載同一個(ge) 園林的明代園記,未入選我的明代園境案例研究,但內(nei) 容頗可玩味,從(cong) 中可讀到建園的先後情景,也可探知各種人物的行為(wei) 和思考,體(ti) 會(hui) 建設受到文人趣味和官僚趣味影響的具體(ti) 情況,園的故事或明或暗串於(yu) 文中。這樣的信息不多見。
尋之覓之,佳處出之
園在江西省鍾陵縣,是現今的進賢縣。它是古代縣城的一處公共景觀,由縣令主導建設。
兩(liang) 篇關(guan) 於(yu) 此園的園記,前一篇《玉版居記》,記於(yu) 1602年,作者黃汝亨是當時的縣令、萬(wan) 曆年間的進士;後一篇《花捧閣記》,記於(yu) 1632年,作者朱徽後來是崇禎年間的進士。
黃汝亨是浙江人,他營造了園林、寫(xie) 了園記,記錄自己的所思所為(wei) 。朱徽是鍾陵本地文人,園記記錄了另一位縣令王縣令營造園林的作為(wei) 。
兩(liang) 篇園記中的相關(guan) 人物分為(wei) 三組:一是縣令組,先後有兩(liang) 位,黃汝亨和另一位沒有留文的王縣令都參與(yu) 建設;二是寺僧組,有創寺僧和守寺僧;三是民眾(zhong) 組,有紳士文人、樵夫牧童等。
黃汝亨在園記中說,此間民風節儉(jian) ,觀察縣域各處,山川城郭景象看起來比較蕭瑟,缺乏美景供人欣賞。但是,城南有一寺廟叫福勝寺,離城隻一裏遠,那裏小路僻靜,遠離喧囂,苔蘚覆蓋的石板與(yu) 蒼翠的林樹相映。寺廟殿堂還算軒敞幹淨。聽說之前的縣令曾經與(yu) 鄉(xiang) 紳學子五六人在此談文說藝。殿堂之後方丈之地,有修竹幾百株,古樹十幾株,大樹竟有七八個(ge) 樹種,豐(feng) 茂而各具姿態,樹下長著細草。林木恣意舒展如野山之林,修竹生長茂盛而綠意蔥蒨。夏季酷熱難當之時,這裏足以忘暑,待清風明月時更覺秋意入懷。黃縣令閑暇時獨自來此,感覺此處不無小勝,仿佛家鄉(xiang) 會(hui) 稽山鑒湖的美景就在眼前。
不知多久之前,創寺僧選擇到此地建寺。地處荒僻卻與(yu) 城距離不遠。近城的優(you) 勢產(chan) 生後續效果,吸引了兩(liang) 任縣令的注意。
創寺僧乘其荒僻,拿下較大地塊,留出完整土地以備長遠使用。備用地所建矮牆不到一尺高,僅(jin) 能標示地權,應是為(wei) 了節省資金。後院地大而沒有建設,這成為(wei) 一個(ge) 機會(hui) ,後來才有黃縣令選此地建園林。創寺僧留下備用地的謀劃,也產(chan) 生了後續效果。
思之寄之,無為(wei) 治之
黃汝亨建小屋於(yu) 竹林間。屋的四麵牆都開滿花格窗。窗之外是長廊,廊道極窄,卻有朱漆欄杆,可以踱步,也可倚靠。那些古樹在後麵一區,樹高而茂密,樹冠交疊覆蓋簡直像屋蓋。人安坐樹下,真有點像遠古傳(chuan) 說中避世不出的深山隱士。
小屋匾額為(wei) “玉版居”。典出宋代蘇東(dong) 坡與(yu) 劉器之訪玉版和尚:和尚燒筍而食,劉器之覺得筍味佳美,問是何名,東(dong) 坡說,這就是玉版啊,和尚高明,以此傳(chuan) 達禪味。三人皆笑。玉版是竹筍的別名,筍為(wei) 竹林所育。想那位宋僧自號“玉版”,應是非常愛竹,敬竹之素雅、節之高尚;想來玉版和尚所在的那座寺廟也應有竹林美景,竹寺清幽、寺僧高雅,因此能吸引高客韻士到訪。
黃縣令做了三件事:建屋、題額、記文。他建的屋很小,優(you) 勢有二:一與(yu) 當地民風節儉(jian) 相稱,顯得收斂;二明確了園境的主次關(guan) 係——新建者為(wei) 客,原竹林為(wei) 主,園境協調融合而不生硬。
小屋裝飾精細。四麵都有花格窗,從(cong) 各個(ge) 角度看,屋身都很通透,顯得空靈,長廊也輕巧通透,為(wei) 竹林的清幽增加了精雅的意味。以古代文人竹寺和高僧的軼事為(wei) 小屋取名,與(yu) 此情此景貼切。縣令借此典故,期望提升園境的品位以及寺廟的禪意。縣令寫(xie) 下記文,將他的所思所為(wei) 傳(chuan) 至官民、傳(chuan) 至後世。
當時福勝寺隻有僧人一二名,縣令每次看見僧人,他們(men) 多為(wei) 醉酒狀態。雖然同樣有寺、有僧、有竹,但此地僧人渾渾噩噩,不知道高雅清幽為(wei) 何物,恐不可托付。擔憂之餘(yu) ,縣令立碑刻下“玉版居約”,在此處“戒殺生,戒演戲娛樂(le) ,戒大吃大喝,戒毀壞建築、砍伐竹樹”,違者官究。
這一舉(ju) 措也有深意。守寺僧已有品行敗落之象。縣令立戒約,防止風氣庸俗化,寄希望於(yu) 眾(zhong) 人共同嗬護這裏的清幽雅境。
添之治之,眾(zhong) 人遊之
據朱徽在《花捧閣記》中所記,黃縣令離開以後20多年,園林仍是茂林修竹。每次進入那裏,翠綠的樹冠高高在上,灑下的濃蔭覆蓋地麵,蔥蘢之景與(yu) 清遠的氣韻襲人衣襟。隻要稍稍坐憩,頓時燥念消除,耳根幹淨。耳邊清風颯颯,竹節輕搖聲脆如玉擊,寺廟鍾鐸間響,不像在人世間。修竹婀娜舒拂,古樹蒼鬱盤錯,晴雲(yun) 夜月,風來雨往,黃昏拂曉,美景層出不窮,增詩人之幽思,助雅士之逸韻。
與(yu) 此園林相關(guan) 的事以及帶來的影響頗多:其一,縣令。黃縣令從(cong) 建園到離開之前,常獨自前去此園,或小飲或作詩。他離開以後,後任縣令們(men) 對此園沒有建設。其二,民眾(zhong) 。人們(men) 爭(zheng) 相效仿黃縣令,也常去福勝寺後園享受園林清幽。產(chan) 生的效果是,福勝寺之名從(cong) 此彰顯傳(chuan) 揚。民眾(zhong) 越來越多地去享受園林,他們(men) 皆遵守公約,保持了園的清幽。樵夫牧童可隨意跨越矮牆穿行後園,並沒有造成太大幹擾。其三,寺僧。寺廟出名,香火興(xing) 旺,守寺僧於(yu) 是不斷地建設、裝飾寺廟殿宇。產(chan) 生的效果是20多年後的福勝寺宏麗(li) 軒敞,殿宇巍然,成為(wei) 縣內(nei) 最有影響力的寺廟。守寺僧遵守了行為(wei) 公約,繼續維護後園環境以保持其清幽意蘊。
黃縣令功不可沒:發現好地,建成好園,常去享受,寫(xie) 文宣傳(chuan) 。由此產(chan) 生的效果是,當地不少人也跟著去這一園林。由此再帶動寺廟的繁榮。人多和寺旺,這兩(liang) 個(ge) 結果互惠,良性維係多年。而他寫(xie) 文宣教於(yu) 百姓,也使民眾(zhong) 理解了他的思想。
無為(wei) 而治的公約得到遵守,稀缺的美景得到珍重,寺廟的狀態顯著提升,寺僧認真辦寺而得到激勵。在這個(ge) 山川城郭蕭瑟的縣城,一處美好的公共園林景觀難能可貴,它雖然很小,卻對教化地方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而教化提升後,景觀也得以存活。
朱徽還記錄:安徽人王公來做縣令,他治理有方,連逢豐(feng) 年。他閑暇時去走訪黃公的舊跡,於(yu) 是整飭環境,在黃公的小亭之後新建一座樓閣,建起新的圍牆,命名為(wei) “花捧閣”。閣樓一層,兩(liang) 邊分出兩(liang) 室。進入一層,青綠光色蒙蒙,似在深穀寒岩之間。登上閣樓二層,憑欄望去,如同立於(yu) 山頂之上,竹梢都在窗下,遠望天空飛雲(yun) ,遠處田野,俯瞰竹林小亭,暢快異常。後園之勝又添了一座樓閣。
兩(liang) 任縣令所為(wei) 的比較:黃縣令建造的小屋體(ti) 量小而精致空靈,體(ti) 現了清幽雅靜的文人藝術特征;王縣令造園的建築規模較大,加上新建圍牆,占地又多,體(ti) 量又大,所增加的不是林下之幽,而是林上遠觀之暢爽,園林被加進了一些“遊樂(le) ”氣氛,原有的“清幽高雅”的意味減弱,新的建設有不同的吸引力。王縣令的審美有眾(zhong) 人遊樂(le) 的特點。
王縣令認為(wei) 需要有專(zhuan) 人來長期守園。於(yu) 是他選來一位僧人,讓僧人居住於(yu) 此專(zhuan) 門守護。為(wei) 此他又買(mai) 了20畝(mu) 田地、50畝(mu) 山林交付給僧人,作為(wei) 長久守護的經費來源。兩(liang) 位縣令的管理設置各具特點。一位是無為(wei) 而治,立戒約、拉負麵清單,並且輔之以正麵教化,督促人們(men) 自覺維護園林,使清幽的意境得以延續;一位是製度化管理,定崗、定人、定財務,投入到位。由於(yu) 清幽意境已被破除而遊樂(le) 意味明顯,此園的後續走勢有可能轉化為(wei) 吃喝、唱戲的方向。
不論如何,從(cong) 園林藝術的角度看,真正優(you) 美的公共園林環境符合民眾(zhong) 的內(nei) 心需求,也發揮著化育風俗民心的作用。而古代官員、文人對這個(ge) 問題的很多感受、思考與(yu) 實踐存於(yu) 古代文獻的字裏行間,值得我們(men) 探究和思考。
今天,怎樣的園林和公共景觀真正受到民眾(zhong) 內(nei) 心的向往,對民風具有引領提升作用,值得我們(men) 不斷創新探索。因為(wei) 這是中華文明一直伴隨在人們(men) 身邊的、穿過曆史而永續不斷的景觀藝術生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