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汙染物治理需強化科技支撐

發布時間:2024-03-14 09:36:00來源: 科技日報

  “算上今年,‘新汙染物治理’已經連續3年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江桂斌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道,“盡管新汙染物聽起來是一個(ge) 籠統的新事物,但是這個(ge) ‘新’不是新舊之新,英文譯為(wei) ‘emerging’,意味著這種汙染物是正在出現的、動態變化的。”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認為(wei) ,新汙染物包括任何合成的或天然存在的化學物質或微生物,它們(men) 在環境中通常不被監測或管理,具有已知或可疑的對生態和人體(ti) 健康的不利影響。江桂斌表示,年輕人喜歡穿的衝(chong) 鋒衣、鍾愛的化妝品、使用的電子產(chan) 品都含有新汙染物。“在不知不覺中接觸、會(hui) 持久性留存、對人體(ti) 健康和環境係統危害不易察覺等,這些特質構成了新汙染物的共性特征。”

  這種“隱形的汙染”,正在成為(wei) 汙染防治的新目標。江桂斌告訴記者,新汙染物治理的關(guan) 鍵點是“新”、難點也是“新”。“因為(wei) ‘新’,存在監測方法跟不上、汙染底數不明確、環境過程不清楚、環境危害不掌握、常規防治方法不起作用等問題。”

  目前,國際上廣泛關(guan) 注的新汙染物有幾大類: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內(nei) 分泌幹擾物、抗生素等。2023年,生態環境部聯合11部門發布了5種需要管控的新汙染物清單,但這隻是“冰山一角”。

  現階段,新汙染物治理的科技支撐能力不足是亟待破解的難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係教授李景虹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微顆粒、微塑料甚至可以通過母親(qin) 的血液輸送到胎兒(er) 的胎盤上,但是其發生機理與(yu) 對健康的影響仍待科學研究給出答案。

  在江桂斌看來,新汙染物快速識別方法短缺、理論基礎薄弱,導致科學界對大多數新汙染物的毒性作用機製不明晰,新汙染物治理的高效淨化技術匱乏。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進才也認為(wei) ,新汙染物治理需要新理論、新方法及新範式,應進一步加強新汙染物治理相關(guan) 基礎研究,為(wei) 我國新汙染物治理提供科學理論和數據支撐。

  “現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發展方興(xing) 未艾,將其與(yu) 環境科學加強交叉融合,可大大促進新汙染物防控與(yu) 風險預警的理論發展、技術升級。”江桂斌建議,加快推進有關(guan) “新汙染物治理科技專(zhuan) 項”的設立,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高新技術應用,發展新汙染物防控與(yu) 風險預警理論技術體(ti) 係,強化新汙染物治理的技術支撐。

  此外,我國麵臨(lin) 新汙染物和傳(chuan) 統汙染物汙染並存的突出問題,不能將老問題和新問題分割開來。江桂斌表示,應加快開發傳(chuan) 統汙染物和新汙染物的協同治理技術,並加強技術推廣應用,結合新汙染物治理試點工程,提高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效率,促進政產(chan) 學研用一體(ti) 化合作。

  從(cong) 整體(ti) 來看,治理新汙染物還需在技術標準與(yu) 人才培養(yang) 上發力。李景虹建議,要完善新汙染物治理控製技術和管理體(ti) 係,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盡快形成新汙染物治理的人才梯隊,推動跨區域聯防聯控和全域風險評估技術體(ti) 係的建設。

  記者 何 亮 劉園園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