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時代影像中探尋家國印記

發布時間:2024-03-14 09:37:00來源: 解放日報

  ■不同時期的紀錄片作品折射出不同時代和社會(hui) 的特征風貌,亦成為(wei) 人們(men) 回顧曆史變遷的重要索引

  ■紀錄片是國家話語和敘事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對外文化交流、文明對話的職能。因此,以真實影像尋根家國印記亦需合作互鑒,需要他者視角的多元融入

  ■唐 俊

  紀錄片具有非虛構性質和影像檔案功能,因而被譽為(wei) 國家相冊(ce) 。不同時期的紀錄片折射出不同時代和社會(hui) 的特征風貌,亦成為(wei) 人們(men) 回顧曆史變遷的重要索引。

  在2024年,中國紀錄片會(hui) 呈現出怎樣的影像框架、觀眾(zhong) 又能從(cong) 中觀察和解讀到什麽(me) ?此前,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4年紀錄片片單發布,50部紀錄片集結亮相。這些作品,勾勒了2024年中國紀錄片的基本樣貌,而觀眾(zhong) 也可在這些記錄時代的影像中探尋那種叩擊心靈的家國印記。

  一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相關(guan) 題材的紀錄片作品必不可少。其中一類是氣勢恢宏的全景式綜述。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出品的《新中國》作為(wei) 一部專(zhuan) 為(wei) 共和國75周年華誕而創作的大型紀錄片,是這類作品的代表。該片全方位描繪偉(wei) 大祖國的前行曆程,並將見證者、開拓者、耕耘者的經曆情感融入其中。觀眾(zhong) 可以看到,正是那萬(wan) 象更新的光榮夢想、改革開放的熱血激蕩、破浪前行的同舟共濟、新征程上的踔厲奮發,共同匯聚成一個(ge) 波瀾壯闊的新中國。

  在2024年“大片看總台”紀錄片片單發布活動現場,筆者看到84歲高齡的藝術家陳鐸用詩意的語言對《新中國》進行了重點推薦。陳鐸是20世紀80年代膾炙人口的紀錄片《話說長江》《話說運河》的主持人,他說:“讓我們(men) 期待紀錄片《新中國》,期待在那裏看到你我的身影。”“一起為(wei) 紀錄片的理想、為(wei) 理想的紀錄片而努力。”這顯示了《新中國》打造佳作、比肩經典的雄心。此外,總台與(yu) 各地合作的《我們(men) 新疆好地方》《行走天下——青海》《香港之味》等作品,也將從(cong) 地域特色的視角,如拚圖般構建國家發展的美好圖景。

  另一類則是見微知著的個(ge) 體(ti) 性、群體(ti) 性表述,反映普通民眾(zhong) 為(wei) 實現中國夢、為(wei) 幸福生活而奮鬥的故事,滿溢人間煙火。中國式價(jia) 值觀中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主張“家國一體(ti) ”“家國同構”,倡導“修齊治平”的人文理想,認同個(ge) 體(ti) 、家庭與(yu) 國家、民族休戚與(yu) 共。中國的媒體(ti) 紀錄片中有不少旨在以小見大的人物類、故事類題材,通過微觀個(ge) 案折射時代主題。2024年,這類作品也不少見,如《行囊裏的中國》通過行囊這個(ge) 獨特的切入點,講述一個(ge) 個(ge) 普通人與(yu) 隨身攜帶的行囊的故事,解讀“流動中國”的鮮活生命力;《Z世代青年說》聚焦青年群體(ti) ,描摹當代青年個(ge) 性鮮明、勵誌進取、在不同圈層中創造無限可能的蓬勃樣貌。

  二

  文化是家國之魂脈。

  新時代賦予了紀錄片新的文化使命。以精品佳作推動文化繁榮、促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賦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是中國紀錄片創作者的職責和擔當。近年來推出的《何以中國》《尋古中國》《中國》等溯源中華早期文明的紀錄大片,曆史底蘊厚重,知識含量豐(feng) 富,美學風格各異,給觀眾(zhong) 帶來新奇的審美感受和飽滿的認知價(jia) 值。2024年,文化類題材紀錄片將繼續展現旺盛活力,如大型紀錄片《我們(men) 中國人》在中華民族的曆史脈絡中再度尋找值得流傳(chuan) 的故事,發掘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精神,詮釋當下時代價(jia) 值;《黃河之歌》將從(cong) 文物考古、曆史地理、水利建設等多維度挖掘黃河文化,回答“黃河為(wei) 什麽(me) 會(hui) 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這條大河所塑造的中華文明在當下取得了怎樣的成就”這一問題。此外,《如果國寶會(hui) 說話》第三季、《世界遺產(chan) 漫步》第二季、《典故裏的科學》第二季、《遇見最美宋詞》等文化類紀錄片也將推出。

  2024年,各頭部商業(ye) 視頻網站繼續在中華傳(chuan) 統文化題材方麵發力,且注重形式創新。如優(you) 酷的《中國史》、愛奇藝的《中國傳(chuan) 說》、騰訊視頻的《尋色中國》等。

  其中,《中國史》是首部由超寫(xie) 實人物動畫呈現的劇情式曆史紀錄片,頗具新意。該片精選了100多位影響曆史走向和文明傳(chuan) 承的關(guan) 鍵人物,應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nei) 容)製作技術還原曆史名人和場景的原貌。在筆者與(yu) 主創人員交流中,對方表示雖然采用的是動畫製作技術,但團隊將嚴(yan) 格遵循史實和服化道細節,並在整體(ti) 視覺意象上參考國畫美學進行創新,使這部作品既具有紀錄片的非虛構特質,又成為(wei) 能體(ti) 現中國式審美風格和文化價(jia) 值的數字影像資產(chan) 。的確,技術的競速使紀錄片創作者更需謹慎維係好工具理性和價(jia) 值理性的平衡。新春伊始,Sora的問世震驚全球,這將對包括紀錄片在內(nei) 的影視製作帶來深遠影響。紀錄片創作者未來一方麵可以通過AIGC技術更高效、逼真地還原或模擬客觀場景,這對曆史文化類題材無疑更具賦能價(jia) 值,另一方麵或將麵臨(lin) 技術擬像侵蝕真實性的全新考驗。

  也有一些文化題材紀錄片堅持經典的紀實主義(yi) 創作手法,值得關(guan) 注。其中由清華大學清影工作室製作的《我在敦煌修文物》可視為(wei) 現象級作品《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該片借鑒影像人類學的創作模式,通過參與(yu) 式觀察、跟蹤攝錄,講述發生在莫高窟的文物修複故事。B站出品的《文物守護人》通過文物大省山西的八組文物守護人與(yu) 不可移動文物的案例,反映人們(men) 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經曆,展現其麵對生活困境時重新找回初心的力量。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製作的《江海遺珍長江口二號》記錄了清代沉船從(cong) 發現到打撈、遷移的過程,引領觀眾(zhong) 感知上海的城市文化記憶,領略海洋文明、水下考古的曆史人文之美。上述作品均向觀眾(zhong) 傳(chuan) 播文物考古的價(jia) 值,傳(chuan) 遞文物保護的意義(yi) ,營造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濃厚氛圍。

  三

  在成熟的影視內(nei) 容產(chan) 業(ye) 中,頭部IP具有顯著的整體(ti) 拉動效應,紀錄片也不例外。2024年,一係列國產(chan) 紀錄片IP將有新季上線。《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時隔六年後歸來,將是本年度中國紀錄片中值得關(guan) 注的作品。近十多年來在中國紀錄片市場,美食紀錄片一直是最具號召力的題材類型。相關(guan) 作品如過江之鯽,2024年各平台的IP續作中美食題材占據半壁江山。這均源於(yu) 《舌尖上的中國》開啟的現象級創新。其之所以成功,不僅(jin) 在於(yu) 題材的普適、畫麵的唯美和敘事的精巧,更在於(yu) 通過美食對中國人與(yu) 自然、與(yu) 鄉(xiang) 土的關(guan) 係進行了詩意化、情感化表達,其間蘊含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東(dong) 方智慧,寄托了現代人揮之不去的鄉(xiang) 愁情結和田園向往。

  《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延續了共7集、每集50分鍾的體(ti) 例,從(cong) 充滿人情味、生活態的小切口深入主題,構建中國人飲與(yu) 食的集體(ti) 文化記憶,重溫舌尖上的中國式溫情。筆者了解到,和前三季有所不同的是,第四季將視線聚焦在當下中國人與(yu) 食物關(guan) 聯最為(wei) 密切的七個(ge) 時空場景,展現對食物的新認識、新觀念、新審美。對於(yu) 曾引起熱烈反響的影像作品IP而言,一季比一季難度大,因為(wei) 觀眾(zhong) 往往期望值高而包容度低,紀錄片作品也不例外。這是第四季較為(wei) 低調的原因。內(nei) 容創新需要寬容的社會(hui) 環境,觀眾(zhong) 應當以平常心迎接《舌尖上的中國》第四季到來,或將感受到新意與(yu) 驚喜。

  由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攝製的《我們(men) 的國家公園》第三季也令人期待。前兩(liang) 季播出後廣受好評,獲得多個(ge) 國內(nei) 外獎項。第三季共9集,將展現東(dong) 北虎豹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以及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獨特資源與(yu) 迷人魅力。據該片編導透露,除了標誌性國寶級動物外,攝製組還拍攝到了扭角羚、金絲(si) 猴、坡鹿、孔雀雉、山鷓鴣等諸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珍稀野生動物,有的極少在影像中出現,觀眾(zhong) 可大飽眼福。出品方希望,《我們(men) 的國家公園》係列紀錄片能進一步展現美麗(li) 中國建設的成就,並打造具有國際水準的對外傳(chuan) 播IP。紀錄片具有顯著的公共教育功能,品相精致、富有視聽感染力的自然生態紀錄片更是進行國土教育、科普教育的理想載體(ti) ,且能使觀眾(zhong) 在審美愉悅中被喚起對國家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四

  紀錄片是國家話語和敘事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對外文化交流、文明對話的職能。因此,以真實影像尋根家國印記亦需合作互鑒,需要他者視角的多元融入。

  2024年最大的國際合拍亮點,將是中法紀錄片界的合作。法國是具有深厚底蘊的紀錄片生產(chan) 大國,也是“真實電影”流派的發源地,克裏斯·馬克、阿涅斯·瓦爾達、雅克·貝漢等法國大師在不同時代與(yu) 中國建立了不解之緣。與(yu) 法國紀錄片界的合作,有利於(yu) 增進中國國家形象的對外傳(chuan) 播力,也有助於(yu) 提升中國紀錄片創作生產(chan) 的專(zhuan) 業(ye) 化水平。

  在兩(liang) 國迎來建交60周年的大背景下,2024年一係列中國題材的中法紀錄片合作項目將陸續推出,包括《中國奇妙之旅》《文明的榮光》《三星堆古老的城市》等。其中,反映中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成就的《中國奇妙之旅》已於(yu) 春節期間播出,還將通過法國TV5 Monde電視台麵向全球播出。在這批中法合作項目中,筆者最為(wei) 關(guan) 注的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yu) 法國ZED影視製作公司合拍的《文明的榮光》。該片將在歲月長河中尋覓那些見證早期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和經典瞬間,再現古老中國與(yu) 歐洲文明的相遇,通過印刻在一件件文物珍藏背後的曆史記憶,跨越時空講述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真誠故事。此外,中美合拍的《解密兵馬俑:50年史詩旅程》《生命奇觀》,中日合拍的《回家啦!熊貓公主香香》,中奧合拍的《帕米爾:亞(ya) 洲之心》等,均是跨文化傳(chuan) 播的優(you) 質題材。通過國際合拍實現文化轉譯、促進傳(chuan) 受相通,已成為(wei) 在國際舞台講述中國故事的有效途徑。

  從(cong) 2024年的紀錄片片單來觀察,主流價(jia) 值、文化擔當和家國情懷仍是創作的主脈和方向。各大媒體(ti) 和製作機構融合運用紀實美學、演繹美學和技術美學的視聽語言,注重挖掘各類題材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家國印記,書(shu) 寫(xie) 中國式現代化宏偉(wei) 進程的影像史詩,展現廣大民眾(zhong) 為(wei) 美好生活而勤勉奮鬥的精神風貌,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文化基因,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同時,力求在合作互鑒中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作者係複旦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廣播電視學係主任)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