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非遺係統性保護水平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丁寒冰(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西南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chuan) 承的生動見證和活態呈現。我國是非遺大國,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對於(yu) 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yi)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弘揚成效顯著,文化遺產(chan) 蘊含的創新創造基因被不斷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不斷融入百姓美好生活,激揚起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
新時代新征程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曆史文化遺產(chan) ,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係統性保護水平,使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更為(wei) 有力的作用。為(wei) 此,需要在以下方麵下功夫:
一是與(yu) 古為(wei) 新,找到傳(chuan) 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ge) 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更需要與(yu) 時俱進、勇於(yu) 創新。推動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注重實踐與(yu) 養(yang) 成、需求與(yu) 供給、形式與(yu) 內(nei) 容相結合,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傳(chuan) 承體(ti) 驗中心等場所和載體(ti) ,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百姓生產(chan) 生活各方麵。比如,在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過程中,要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服務基層治理的作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和美鄉(xiang) 村建設、農(nong) 耕文化保護結合起來,挖掘家風家訓、鄉(xiang) 規村約等相關(guan) 非遺項目在培育良好民風習(xi) 俗、培厚社區文化中的作用,保護文化傳(chuan) 統,守住文化根脈。再如,大力發展文化旅遊業(ye) ,因地製宜發展“非遺+旅遊”“非遺+農(nong) 業(ye) ”“非遺+康養(yang) ”等業(ye) 態,多樣化展示曆史文化、傳(chuan) 統技藝和民俗風情,引導遊客在文化旅遊中感知中華文化、增進文化自信。此外,還應深入挖掘鄉(xiang) 村旅遊消費潛力,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旅遊線路、研學旅遊產(chan) 品和演藝作品,利用非遺資源進行文藝創作和文創設計,服務百姓美好生活。
二是活態傳(chuan) 承,吸納更多青春力量。在非遺的保護和傳(chuan) 承中,傳(chuan) 承人是關(guan) 鍵一環。目前,文化和旅遊部認定5批3068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各省(區、市)公布了2.2萬(wan) 多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大部分市、縣也都認定了本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形成了以國家級、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為(wei) 龍頭,地市級、縣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為(wei) 骨幹,梯次合理的非遺傳(chuan) 承人隊伍。他們(men) 掌握著非遺的豐(feng) 富知識和精湛技藝,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當前,要積極發揮各級傳(chuan) 承人的作用,著力解決(jue) 好他們(men) 在成長空間、創新舞台、生活壓力等方麵的急難愁盼,解決(jue) 他們(men) 的後顧之憂,讓他們(men) 安心安身安業(ye) 。同時,鼓勵引導廣大非遺傳(chuan) 承人走進校園、走上講台,深入基層、開門收徒,拓寬傳(chuan) 承思路,做好非遺的活態傳(chuan) 承。比如,積極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及其傳(chuan) 承人走進大中小學校園,推出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的開學第一課主題活動,讓孩子們(men) 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知識,近距離感受非遺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再如,在中小學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特色課程,利用文化館(站)、圖書(shu) 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相關(guan) 培訓、展覽、講座、學術交流等活動,創作更多承載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非遺作品,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非遺、體(ti) 驗非遺,把保護傳(chuan) 承的種子“種”進年輕人心田。
三是走出國門,對外講好中國故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文明、傳(chuan) 承著曆史文化,在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方麵發揮著橋梁和紐帶作用。近年來,我國非遺走向世界的步伐鏗鏘有力,43項非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成功。這些紮根中華大地、凝結著中華民族千年智慧的寶貴遺產(chan) ,為(wei) 應對全球共同挑戰提供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正越來越多地被國際社會(hui) 認可和尊重,為(wei) 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了“中國色彩”,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生意盎然。要堅持科技賦能,持續推動非遺的文化形態轉型升級,為(wei) 非遺“活起來”提供良好條件、支撐要素和實現路徑。構建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廣泛參與(yu) 世界文明對話,通過多種途徑推動我國同各國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為(wei) 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張國聖、陸健、顏維琦、李潔、張哲浩、崔誌堅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慧敏、蔡甜甜)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5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