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煥新離不開“青春訣”
今年是昆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的第23年。自從(cong) 昆曲成為(wei) 中國的“非遺之首”,隨著政府對非遺的保護與(yu) 社會(hui) 動員,昆曲的命運得到了極大的改變,從(cong) 日漸衰微的趨勢轉變為(wei) 具有生機與(yu) 發展前景,昆曲的存續與(yu) 價(jia) 值成為(wei) 一種廣泛的社會(hui) 共識。
其中,年輕人的關(guan) 注與(yu) 喜愛,是昆曲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過程中非常突出的現象。譬如,從(cong) 劇場的觀感來看,從(cong) “座中皆白發”到“座中皆黑發”成為(wei) 一種直觀的印象與(yu) 感歎。這種景觀迥異於(yu) 許多雖然成為(wei) 非遺但仍然缺少受眾(zhong) 的劇種和傳(chuan) 統藝術。在不同版本的“京城四大俗”裏,一般都包含“聽昆曲”這一項,這也意味著在文化消費裏,昆曲仍然受到關(guan) 注,甚至會(hui) 成為(wei) 品位與(yu) 身份的標識之一,這些也都是大眾(zhong) 文化的組成部分。
青春版《牡丹亭》的巡演與(yu) 運作,可以說是這種轉變的“第一桶金”。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策劃,由蘇州昆劇院於(yu) 2004年開始巡演,迄今已有20年,演出400餘(yu) 場。青春版《牡丹亭》選擇青年演員主演大戲,因之名為(wei) “青春版”,並以培養(yang) 年輕觀眾(zhong) 為(wei) 目標,以國內(nei) 外著名大學為(wei) 重要推廣場所。不僅(jin) 將經過現代更新的“昆曲新美學”進行傳(chuan) 播,而且扭轉了昆曲的觀念,使其成為(wei) 一種在青年中的流行文化。這一時段的大多數年輕人對昆曲的關(guan) 注與(yu) 興(xing) 趣,首先是從(cong) 青春版《牡丹亭》開始的。時至今日,盡管《牡丹亭》的版本很多,各個(ge) 昆劇院團的新編昆曲層出不窮,青春版《牡丹亭》仍然是昆曲演出裏最受歡迎的劇目之一,已經成為(wei) “文化經典”。
非遺在中國社會(hui) 的普及與(yu) 流行,與(yu) 青春版《牡丹亭》的巡演相輔而成。自2006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公約》生效後,我國政府對非遺進行了強有力的推廣與(yu) 建設。不僅(jin) 各級政府都設立非遺相關(guan) 部門,進行常規的非遺評審,推動非遺立法,而且在高校陸續開設非遺專(zhuan) 業(ye) 。非遺保護成為(wei) 一種新的話語,將原有的“民族藝術”“民俗”“民間文化”之類的話語進行“翻新”,成為(wei) 一種全民關(guan) 注並吸引社會(hui) 各界投入資源的文化活動。青春版《牡丹亭》的運作中,就有效地和非遺的概念相結合,提出“原汁原味”“隻刪不改”等昆曲製作理念。由於(yu) 昆曲是中國第一個(ge) 進入世界非遺的項目,在非遺保護的實踐裏,昆曲往往會(hui) 成為(wei) 最早實施與(yu) 試驗的領域,諸如文化生態區的設立、各級傳(chuan) 承人的認定等,昆曲與(yu) 非遺在中國社會(hui) 日益滲透,日漸成為(wei) 年輕人熟悉與(yu) 關(guan) 注的對象。
昆曲是中國文化在明清時代形成的一種高濃度的藝術,它像一個(ge) 倒三角形,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諸多精華匯聚於(yu) 一身,譬如昆曲文學與(yu) 我國的詩文學聯係緊密,昆曲音樂(le) 是我國古典音樂(le) 的寶庫,昆曲表演與(yu) 昆曲美術是我國古代舞蹈、舞台藝術與(yu) 工藝美術的結晶。對於(yu) 年輕人來說,它就像是一種文化血緣,不僅(jin) 蘊含著我國文化的基因,而且是我國文化的重要資源庫。換言之,昆曲不僅(jin) 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一種通往更多種類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路徑。通過了解與(yu) 學習(xi) 昆曲,可以接近與(yu) 進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殿堂。
新世紀以來的昆曲發展,實現了一種重要的範型轉換與(yu) 價(jia) 值重構。百年間,昆曲從(cong) 宮廷藝術轉變為(wei) 民間藝術,如新編昆曲《十五貫》就進一步實現了昆曲的轉型。21世紀以來,昆曲發掘了“情”與(yu) “美”的元素,以情感的表達作為(wei) 昆曲的內(nei) 核,以古典又現代的美學作為(wei) 昆曲的景觀,部分新編劇目得以參與(yu) 當代社會(hui) 文化的發展進程,因而重塑了昆曲的形象。昆曲作為(wei) 既承接了“過去”又指向“當下”並參與(yu) “未來”的傳(chuan) 統藝術,可以作為(wei) 中國文化的典型符號之一,與(yu) 當前社會(hui) 文化進行更為(wei) 深度的融合。正是在這一點上,昆曲的發展與(yu) 年輕人的關(guan) 注處於(yu) 一種緊密的互動與(yu) 共振之中,從(cong) 而有益於(yu) 塑造一種具有新的“現代性”的中國文化。(陳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