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鑒的力量
作者:張 賀
驛道上回蕩著聲聲駝鈴,大漠裏飄起嫋嫋孤煙。這樣的景象總是令人想起古絲(si) 綢之路的繁盛。中國人民同絲(si) 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創造了古絲(si) 綢之路的輝煌,書(shu) 寫(xie) 了人類文明交流史上的華章,凝結成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si) 路精神。絲(si) 綢之路上無數文物見證了曆史,展現著文明交流互鑒的力量。
鑲金獸(shou) 首瑪瑙杯,是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這件用整塊瑪瑙雕刻的精美文物出土於(yu) 西安南郊何家村的唐代窖藏,是中外文明互鑒的寶貴實物。據考證,該杯的原始造型來自小亞(ya) 細亞(ya) 赫梯文明的來通杯,瑪瑙原料來自古波斯地區,整件器物有可能是粟特商人通過絲(si) 綢之路輸入中國的。來通杯在其起源地是祭祀用具,但曆經千年,在唐代來到中國時,已演變為(wei) 實用酒具。如今這件曆經2000多年滄桑的文物已成為(wei) 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見證。
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是人類曆史的常態,通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途徑。曆史證明,那些以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熱情擁抱和吸收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國家,會(hui) 獲得持久的發展活力,創造輝煌的曆史。中華民族是一個(ge) 既善於(yu) 吸收借鑒,也善於(yu) 創新創造的民族,在繼承弘揚傳(chuan) 統文化時能推陳出新,在吸收消化外來文化時能別開生麵,從(cong) 而為(wei) 中華文明綿延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唐代是我國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ge) 黃金時期。唐代文化的興(xing) 盛,源自文化的自信、開放和包容。因其自信,所以對於(yu) 外來文化大膽地攝取、大刀闊斧地改造;因其開放,所以為(wei) 世界各地的文化進入中國提供便利渠道;因其包容,所以麵對迥然不同的異域文化能不拘一格、兼容並包。唐代舞蹈、音樂(le) 、繪畫等大量吸納了外來文化因素。敦煌壁畫著名的飛天形象,是融合了印度乾達婆、希臘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產(chan) 物。聞名遐邇的《羽衣霓裳舞曲》,既有中國本土的元素,也吸收了印度婆羅門曲,還加入了中亞(ya) 歌舞元素。隋唐之際,因翻譯佛經而創造的新詞語多達數萬(wan) 。唐代文化因博采眾(zhong) 長而蔚為(wei) 大觀,其宏大的氣魄、豁達的胸懷是在多姿多彩的多元文明滋養(yang) 下孕育出來的。
四方輻輳、八麵來風,中國自古就是多元文化交匯之地。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創造中華文明的曆史,也是一部廣泛開展文明交流互鑒的曆史。早在新石器末期,青銅冶煉技術以及小麥、大麥、山羊、綿羊等作物家畜就傳(chuan) 入中國。漢唐時期,隨著絲(si) 綢之路的開通,中國的絲(si) 綢、瓷器和印刷術遠播海外,而來自西域的胡椒、西瓜、葡萄等農(nong) 作物以及金銀器製作技術、宗教文化等也傳(chuan) 入中國。此後,造紙術、火藥、指南針等中國發明傳(chuan) 入西方,引發西方文明的深刻變遷。中外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對於(yu) 推動雙方發展進步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和羹之美,在於(yu) 合異”。中華文明曆來讚賞不同文明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曆史充分證明,隻要堅持兼容並包、開放包容,人類文明就能不斷發展繁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