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88】“石室金匱”叩探

發布時間:2024-03-27 09:3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88】

  光明日報記者 賈月洋

  神秘,冷峻,肅穆。初識這座高大的灰磚建築,未入其內(nei) ,已心生敬畏……

  這裏,是位於(yu) 北京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我國現存最完整、曆史最悠久的皇家檔案庫。

  既屬皇家,規格自不必說。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設之初的它,四周還曾存有不少宮殿建築。王朝更替、滄海桑田,周圍的宮闕樓閣,多已不複存在,它卻屹立不倒,默默守護著深藏其中的興(xing) 亡之鑒。

  皇史宬是按照古代“石室金匱”理念建造的庫房。

  據記載,周公禱神,將冊(ce) 文納於(yu) 金縢之匱;漢高祖與(yu) 諸將盟誓,“丹書(shu) 鐵券,金匱石室,藏之宗廟”;司馬遷擔任太史令,梳理“石室金匱之書(shu) ”,以成《史記》。皇史宬的存在,為(wei) 當代人窺見上古時期的檔案保存理念,提供了鮮活的例證!

  皇史宬雖為(wei) 庫房,卻不是一般的庫房!“別看這座正殿有些樸素,規格其實挺高的。”記者隨工作人員在殿內(nei) 遊走,皇史宬的“神秘之門”被輕輕叩開。“你看,它頂上的脊獸(shou) 有9個(ge) ,比太和殿略少,和乾清宮的數量相當……”

  穿過厚重的石門、幽深的門洞,抬頭仰望,殿內(nei) 見不到一根梁柱,四方的牆壁向上匯集,在東(dong) 西牆的頂部各形成兩(liang) 道拱券。工作人員說,這座正殿整體(ti) 為(wei) 磚石結構,承重全靠石牆和頂部的拱券實現,原理跟石拱橋類似。數米厚的石牆既提供足夠承重,又能有效實現隔絕水火。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還開了窗戶,能夠保障通風。這樣一套設計,殿內(nei) 的溫度和濕度還能保持相對恒定。

  記者低頭望去,殿內(nei) 的石台上,整整齊齊放置著三十多座方正的金色箱體(ti) ,表麵雕刻著龍形紋飾,雖經歲月打磨顯得有些暗淡,卻仍可以感受到皇家氣勢。

  “這個(ge) 就是傳(chuan) 說中的金匱嗎?”

  “沒錯!它裏麵其實是楠木,外麵裹了銅皮鎏金,木質的匱體(ti) 更有利於(yu) 紙張保存,金屬的外皮又可以防禦水火。”工作人員解釋,“整個(ge) 正殿就建在一個(ge) 1.4米高的石台上,正殿裏的金匱又放在一個(ge) 1.4米高的石台上,這樣金匱離地麵就有將近3米高,檔案就不太會(hui) 被水淹到,這都是設計上的細節。”

  置身空曠的石室,穿梭於(yu) 一座座金匱間。高大的台基、眾(zhong) 多的脊獸(shou) 、厚重的石牆、幽深的門洞,無不詮釋著檔案保管機構的威嚴(yan) 。想象著金匱製成、檔案入藏的場景,一種神聖感油然而生。

  “皇史宬保存檔案的能力,究竟怎麽(me) 樣?”記者不禁發問。

  “應該說,‘石室金匱’這種保存理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首先說建築本身,皇史宬建成至今將近500年,沒有出現大的損壞;再說保存在這裏的檔案,主要是明清兩(liang) 朝的實錄、聖訓、玉牒等文獻,根據我們(men) 的整理,整體(ti) 保存狀況比較好。”工作人員接著說。

  說話間,工作人員帶記者離開皇史宬,經正義(yi) 路一路南行。“我們(men) 這是要去哪兒(er) ?”“去‘新家’!”

  原來,清朝滅亡後,皇史宬歸屬幾經變化,部分院落產(chan) 權不清,一度存在私搭亂(luan) 建現象。如今,皇史宬歸屬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以下簡稱“一史館”)管理,2019年以來,乘著北京中軸線申遺的東(dong) 風,在首都規劃委員會(hui) 多次協調下,皇史宬騰退工作與(yu) 一期修繕工程持續推進,至2021年均已完工。當年9月,皇史宬正式開放團體(ti) 預約參觀。同年,一史館新館建成開放,除保留小部分金匱進行展陳外,皇史宬保管的大部分金匱,與(yu) 其他明清檔案一道,轉入現代化庫房,得到更好保護。

  我們(men) 抵達皇史宬所藏檔案的“新家”——位於(yu) 祈年大街9號的一史館新館。

  “曆史檔案的長期保存,要求溫度濕度盡可能恒定,這一點,古今相通,隻不過古代是靠建築設計,現在主要是通過技術手段。”一史館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新館啟用後,檔案保存的溫度保持在18℃左右,晝夜浮動不超過2℃;濕度維持在45%~55%,晝夜浮動不超過5%,保存條件大大改善。”

  過去,皇史宬保存的實錄、聖訓等,是皇家機密,大部分人無緣得見。如今,包括實錄、聖訓在內(nei) 的近480萬(wan) 件明清檔案,都可以在一史館內(nei) 進行查閱。今年1月,一史館新館首次開放周六參觀查檔,每周常態化開放6天。持續開展的史料出版與(yu) 全文數據庫製作等工作,讓曆史檔案跨越時空的阻隔,越發觸手可及。這一切,都讓曾經神秘的明清檔案走出秘閣,走向公眾(zhong) 。

  “檔案的保存當然很重要,但若是為(wei) 了保存而關(guan) 閉開放的大門,無異於(yu) 因噎廢食。”一史館相關(guan) 負責人說,“在當代,檔案本身就是一種公共信息資源,它就應該發揮公共信息資源的作用。在保證檔案原貌和信息安全的基礎上,供社會(hui) 查閱利用,特別是供學者形成研究成果,進而產(chan) 生社會(hui) 效益,這也是為(wei) 曆史檔案賦予了第二次生命啊!”

  “斷石以為(wei) 室,錮金以為(wei) 匱,凡國家有秘密之記、精微之言,與(yu) 凡典章事跡可以貽謀傳(chuan) 遠者,莫不收貯其中,以防意外之虞。”出於(yu) 這樣的深謀遠慮,“石室金匱”被古人創造出來,保護匱中的不朽文字,抵禦室外的無情水火。時過境遷,舊日皇家禁地,一時機密之語,均已定格於(yu) 斯,靜候公眾(zhong) 一覽……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