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戲歸根到底是聚焦於人
【舞台藝術眾(zhong) 家議】
寫(xie) 戲要聚焦於(yu) “人”,力求劇中人都是內(nei) 心豐(feng) 富、情感真實、生動活潑、個(ge) 性鮮明的“這一個(ge) ”。這樣,作品才有可能展現閃爍著現代思想光芒的人文關(guan) 懷,才有可能流傳(chuan) 久遠。
為(wei) 了打動台下的人,就要寫(xie) 好台上的“人”。為(wei) 了寫(xie) 好台上的“人”,就要關(guan) 心生活中的人。劇本上的文字,能夠令演員、導演等一係列戲劇創作產(chan) 業(ye) 鏈上的工作者付諸實踐,創造出活靈活現立於(yu) 舞台之上的人,才是合格的。
作者:徐棻(著名劇作家,“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編劇下筆之前須想到舞台上的“兩(liang) 種人”:第一是作品中的人物,第二是上台表演的演員。在文本與(yu) 舞台兩(liang) 個(ge) 層麵創造栩栩如生的人物是編劇的責任。
先說作品中的人物。劇本屬文學範疇,“文學就是人學”,寫(xie) 好了一個(ge) 或幾個(ge) 人物,就可以反映出一個(ge) 時代的風貌、一個(ge) 社會(hui) 的狀況。文學需要創造活生生的人物,劇本自然也不例外。
劇作者要關(guan) 注的,首先是“人”,寫(xie) 好了“人”,就寫(xie) 好了戲。為(wei) 了打動台下的人,就要寫(xie) 好台上的“人”。為(wei) 了寫(xie) 好台上的“人”,就要關(guan) 心生活中的人。寫(xie) 古人也需了解今人,因為(wei) 人性人情相通,寫(xie) 古人的戲也是演給今人看的。
“情節是人物性格的曆史”。情節如樹之主幹,細節如幹上枝葉,如果隻有情節而缺乏鮮活的細節,人物會(hui) 因為(wei) 簡單而不可信,戲也會(hui) 枯燥乏味。有情節又有豐(feng) 富的細節,人物才會(hui) 活絡生動、劇作才會(hui) 有情有趣。劇本中的人物,特別是主要人物,都應有鮮明的個(ge) 性。其個(ge) 性還要隨著矛盾的發展、事件的變化而發展變化。試看古今中外文學名著中的人物,無一例外都有紮實的情節支撐和豐(feng) 富的細節描寫(xie) 。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林黛玉、賈寶玉、劉姥姥,覺慧、覺新、鳴鳳,駱駝祥子、虎妞……這些形象哪個(ge) 不性格鮮明?哪個(ge) 身上沒有鮮明的時代印記?
歸根結底,寫(xie) 戲要聚焦於(yu) “人”,力求劇中人都是內(nei) 心豐(feng) 富、情感真實、生動活潑、個(ge) 性鮮明的“這一個(ge) ”。這樣,作品才有可能展現閃爍著現代思想光芒的人文關(guan) 懷,才有可能流傳(chuan) 久遠。
概念空泛的人物、虛假的故事、空洞的說教創造不出好看的戲,隻會(hui) 把觀眾(zhong) 推得更遠。編劇行文落筆時,目的不是要奔向一個(ge) 既定的主題,而是奔向一個(ge) 個(ge) 活生生的、自己“認識”的“人”。要去尊重他、關(guan) 懷他,同情他的命運,為(wei) 他鳴不平,苦他所苦、樂(le) 他所樂(le) 。當這個(ge) “人”在作品中栩栩如生時,作品的主題會(hui) 自然顯現,作品也就此完成。
劇本完成之後,付諸演出實踐,也就到了我們(men) 要談的第二點,所謂下筆前就要想到的“台上的人”,即演員。編劇要懂得舞台和表演,要為(wei) 演員著想。如果隻是寫(xie) 好了文本中的“人”,那麽(me) 劇本隻是文學作品,隻有編劇所寫(xie) 在劇本上的內(nei) 容,能夠令演員、導演等一係列戲劇創作產(chan) 業(ye) 鏈上的工作者付諸實踐,創造出活靈活現立於(yu) 舞台之上的人,劇本才是合格的。
不同的劇種有不同的特點,而戲曲人物還有行當之分,演員還有“四功五法”基本功的高低優(you) 劣。我有一個(ge) 戲,在作為(wei) 川劇演出時,我寫(xie) 的劇本提供給演員的動作就多些,唱就少些,因為(wei) 川劇非常注意表演程式和身段技巧,常常唱、做、念、打、舞融為(wei) 一體(ti) 。換作以唱見長的評劇時,我就在劇本中規定演員用唱表達情感比用動作多些。我還曾有一個(ge) 戲,初演時,小生基本功好,花旦唱功好。我在劇本中就盡量把可以用動作表現的情緒提供給小生,而多寫(xie) 好詞讓花旦去演唱。後來重排此劇,換了一批演員,花旦是個(ge) “全能型”演員,那我就改寫(xie) 一番,把唱做念舞更多地集中在花旦身上。
在很多情況下,編劇創作時還不知道哪個(ge) 劇團哪個(ge) 人會(hui) 演自己這個(ge) 戲中的哪個(ge) 角色,就先按戲劇的常規,按人物性格的必然去布局台上演員的唱做念打(舞)。從(cong) 這布局的藝術手法,便也可見編劇水平的高低。
我剛到成都市川劇院工作時,前輩就告訴我,戲曲編劇一定要懂戲曲舞台。我采取了一個(ge) 笨辦法:背戲。抗戰後的陪都重慶,話劇盛行,我的大哥還當過話劇的“演出者”(今之出品人)。因此,十三四歲的我幾乎每晚看戲,竟背下了《天國春秋》《日出》《風雪夜歸人》等劇的全部台詞,記下了每個(ge) 角色的動作表情,於(yu) 無人處獨自模仿。我就這樣初識了舞台,初學了表演。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期,是古典戲曲的鼎盛時期。劇院每晚有演出,周日和節假日還要加演日場。若有心學習(xi) ,機會(hui) 很多。我一場不落地反複看那些精彩的折子戲。看時,用心記下其舞台調度,然後問自己“為(wei) 什麽(me) ”這樣調度,同時記下演員的動作表情,不斷品味甚至模仿。我用少年時的“背戲法”,去體(ti) 會(hui) 戲曲舞台和戲曲表演,再輔以讀書(shu) 學習(xi) ,勤加請教,便逐漸明白了戲曲的基本美學和表演的基本規律。
對文學專(zhuan) 業(ye) 出身、沒有舞台曆練的青年編劇來說,熟悉舞台、懂得演員表演,應是第一課。隻有懂得了舞台和表演,下筆時才能在胸中了然場景安排,看得見自己筆下的人物在舞台上將是什麽(me) 狀態;才能在寫(xie) 作中提供適合演出的舞台空間,也會(hui) 給演員提供表演的用武之地。這樣寫(xie) 出的戲,演員喜歡演,劇團喜歡排,觀眾(zhong) 也喜歡看。
戲曲是中華民族自己創造的藝術瑰寶,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戲曲在國外的演出,傾(qing) 倒過無數外國觀眾(zhong) ,謝幕時,他們(men) 常常激動得又是跺腳又是鼓掌,演員們(men) 往往十多分鍾下不了台。在各類文藝形式繁榮發展、多元藝術並存的當今,以戲曲為(wei) 代表的中國戲劇正在並將繼續創造新的輝煌,這對我們(men) 編劇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中國戲劇人當擁有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去細致、真實地描摹時代的奮進、人民的喜悅。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7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