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減”裏做加法 於“融合”中謀雙贏
“科學教育關(guan) 乎孩子們(men) 未來的理性思維和邏輯能力培養(yang) ,也關(guan) 乎國家的前途命運和社會(hui) 進步。”在3月28日召開的《中小學科學教育》創刊座談會(hui) 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昌璞的觀點道出了當天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的共識。
那麽(me) ,當前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有哪些實踐探索?還麵臨(lin) 哪些難題挑戰?專(zhuan) 家學者又給出了哪些意見建議?
科技後備人才早期培養(yang) 事關(guan) 重大
“國家綜合國力競爭(zheng) 說到底是人才競爭(zheng) ,青少年科技後備人才的早期培養(yang) 具有重要戰略意義(yi) ,應該成為(wei) 我國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ang) 成長鏈中的一個(ge) 重要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學術副校長吳嶽良表示。
“數學教育不僅(jin) 教會(hui) 學生使用科學語言和進行科學思維,而且學生解決(jue) 困難的品格和意誌力也能得到磨礪和增強,堅持不懈、堅毅果斷的品質得到塑造和發展,有助於(yu) 學生更好地完善自己和認識世界。”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田剛認為(wei) 。
座談會(hui) 上,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從(cong) 不同角度強調了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大家認為(wei) ,加強科學教育是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的必然要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基礎支撐。
放眼全球,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極為(wei) 重視中小學科學教育,將其作為(wei) 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舉(ju) 措。例如,美國發布科學教育標準,強調科學工程實踐、跨學科概念和學科核心知識;德國實施MINT(數學、信息科學、自然科學、技術)教育行動計劃2.0;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也都實施了類似舉(ju) 措,加大支持中小學科學教育。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目標是通過3至5年努力,在“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各項措施全麵落地,中小學科學教育體(ti) 係更加完善,科學教育教師規模持續擴大、素質和能力明顯增強等。
科學教育工作總體(ti) 基礎薄弱
在《中小學科學教育》創刊號中,教育部黨(dang) 組成員、副部長、總督學王嘉毅撰文指出,科學教育工作涉及麵廣、係統性強、挑戰性大,但總體(ti) 基礎薄弱。
對於(yu) 這些問題的具體(ti) 表現,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從(cong) 科學理念、區域均衡、學校實踐等不同角度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劉嘉麒指出,一些學校的科學教育比較籠統,沒有統一的規範標準,而且不同年齡、年級的中小學生理解能力和興(xing) 趣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還有些學校沒有從(cong) 科學理念、科學思想的高度來設計課程。
田剛在調研中發現,邊遠地區中小學科學教育仍顯薄弱,有的學校缺乏基本的實驗設施,有的學校缺乏專(zhuan) 業(ye) 的師資力量,科學知識和教學方法更新較慢。“重視邊遠地區的科學教育,對促進教育資源均衡分配,實現教育公平公正,對國家發現和培養(yang) 更多的優(you) 秀拔尖青年人才意義(yi) 重大。”
北京一零一中黨(dang) 委書(shu) 記、校長熊永昌列舉(ju) 了實踐中的一些挑戰,如科學課程資源較為(wei) 單一,課程內(nei) 容與(yu) 科技前沿和重大進展脫節,科學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內(nei) 容、教學評價(jia) 等方麵亟須更新與(yu) 提升,教學評價(jia) 對科學實踐中的問題解決(jue) 能力等科學思維考察不足,等等。
結合本校科學教育實踐探索經驗,熊永昌表示:“以課程引領科技創新教育是學校有效實施科學教育的必然舉(ju) 措。”該校利用家、校、社資源,通過英才學院、理工強基班等模式,推動中學、大學的創新人才一體(ti) 化培養(yang) 。比如,麵向拔尖學生推出VR駕駛車輛、人工智能、數學與(yu) 建築等科學實踐創新課程;與(yu) 北京大學前沿計算中心等單位聯合打造人工智能AI實驗室等。
要進一步深化科教融合
討論中,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非常關(guan) 注“興(xing) 趣”“好奇心”對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劉嘉麒說:“孩子要在玩中學,學中玩,邊玩邊學,激發興(xing) 趣,對什麽(me) 有興(xing) 趣就會(hui) 有靈感,興(xing) 趣是聰明的催化劑。”
田剛從(cong) 自己多年的教育研究觀察中得出結論:“一流的數學人才應該具備三種基本素質:興(xing) 趣、天賦和堅持。其中,興(xing) 趣排在第一位。”他進一步提示:“很多家長更加重視數學教育和科學教育,但是很多人是通過刷題、內(nei) 卷的方式迫使孩子學習(xi) 數學。適當做一些習(xi) 題可以訓練思維,是有益的,但是如果過度壓製孩子,反而可能讓孩子產(chan) 生逆反心理,對數學和科學產(chan) 生畏懼和厭煩。”
吳嶽良闡釋了科教融合的意義(yi) 和方向,“科學界和教育界在科學教育領域進行合作,是雙贏的策略。一方麵,科學事業(ye) 發展需要選拔和培養(yang) 具有科學研究興(xing) 趣和天賦的學生;另一方麵,科學家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和經驗能夠協助教育工作者提升科學教育質量。”他建議,“要進一步深化科教融合,打通基礎教育跟高等教育的連接機製,特別是高中跟本科階段科技拔尖人才培養(yang) 方麵的銜接。”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9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