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文化周末:春風楊柳話采薇

發布時間:2024-03-29 14:4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談文繹史】

  作者:孫南邨(文史學者)

  《詩經·小雅》有一名篇《采薇》,魯迅小說集《故事新編》中也有一篇《采薇》。我最初是由魯迅小說知道“薇”是一種可食的野菜。

  翻書(shu) 才知,薇原來就是野豌豆苗。大野豌豆又名大巢菜,即薇;小野豌豆名翹搖,又名小巢菜、毛苕子,也就是蘇東(dong) 坡說的元修菜。宋人林洪《山家清供》記他得知元修菜又名野豌豆後的喜悅之言:“君子恥一物不知,必遊曆久遠,而後見聞博。讀坡詩二十年,一日得之,喜可知矣。”我知道薇後,雖沒有把這事與(yu) “君子”聯係起來,然高興(xing) 的心情也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

  薇是古人較早食用的一種野蔬,《詩經》幾次出現其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薇生麥田中,原澤亦有,故《詩》雲(yun) ‘山有蕨、薇’,非水草也。即今野豌豆,蜀人謂之巢菜。蔓生,莖葉氣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

  現在看李時珍薇的解釋簡明易懂,哪知古代學人為(wei) 辨識它曾有過一段較長的曆史過程。薇是什麽(me) 樣子?是草,還是野蔬?是長於(yu) 水邊,還是長於(yu) 山地?《爾雅》說“薇,垂水”,由此而起,“薇草生水旁而枝葉垂於(yu) 水”“薇生水旁,葉似萍”“薇生海、池、澤中,水菜也”之類注疏頗多。然而,《詩經》說“陟彼南山,言采其薇”“山有蕨薇”;司馬遷《史記》所記伯夷、叔齊采薇是在首陽山上,況且有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分明說的是薇在山上,怎麽(me) 有人說它生長在水邊呢?

  三國陸璣《詩疏》說:“薇,山菜也,莖葉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今官園種之,以供宗廟祭祀。”以《詩經》說薇是山菜,以官園之薇證其形、味,陸之說令人深信不疑。

  李時珍說“薇生麥田中,原澤亦有”,是指原野與(yu) 水邊皆有生長。清代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蔬類》說薇:“今河畔棄壖,蔓生尤肥,莖弱不能自立,在山而附,在澤而垂,奚有異也?”看來薇隻是靠山者說生於(yu) 山、靠水者說生於(yu) 水,各述一麵之詞,其實薇還是那個(ge) 薇。

  《詩經》中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剛止”,說的是薇從(cong) 幼苗初發,到漸漸長大被采摘的過程。“采”字用得非常恰當。野豌豆初生時棵小葉細,不值得一剜;待長大後莖尖下的部分嘴嚼如老草,難以下咽,因而人們(men) 食用它隻能采摘其莖尖。若取整棵喂牛羊,也不用鏟剜,用手薅之最為(wei) 方便。

  說到薇,不能不說魯迅。他是否吃過薇不見文字記載,可他的小說《采薇》中對采薇的描寫(xie) 卻是既豐(feng) 富多彩、又合乎實際的。一是說到吃法,因伯夷、叔齊僅(jin) 以薇為(wei) 食,吃多了味道難免單調,再說采多了也要想辦法儲(chu) 存,於(yu) 是魯迅寫(xie) 出了“薇湯,薇羹,薇醬,清燉薇,原湯燜薇芽,生曬嫩薇葉……”再就是采法:“然而近地的薇菜,卻漸漸的采完,雖然留著根,一時也很難生長,每天非走遠路不可了。搬了幾回家,後來還是一樣的結果。而且新住處也逐漸地難找了起來,因為(wei) 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這樣的便當之處,在首陽山上實在也不可多得的。”做法多樣、采摘留根、住處靠水,魯迅真是想象力獨到,不愧為(wei) 小說大家。

  薇最早出現在《詩經》,司馬遷《伯夷列傳(chuan) 》給它賦予另一層意義(yi) ,讓後世學人探討不止,也使它廣為(wei) 眾(zhong) 知。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9日 16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