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產業結構升級優化 煤炭安全穩定供應能力持續增強

發布時間:2024-04-09 09:56:00來源: 經濟日報

  煤炭安全穩定供應能力持續增強

  本報記者 王軼辰

  中國煤炭工業(ye) 協會(hui) 近日發布《2023煤炭行業(ye) 發展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原煤產(chan) 量47.1億(yi) 噸,同比增長3.4%;全國煤炭進口量4.74億(yi) 噸,同比增長61.8%,煤炭產(chan) 量和進口量兩(liang) 大數據均創曆史新高。煤炭的安全穩定供應有力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hui) 平穩健康發展。

  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優(you) 化

  《報告》顯示,“十四五”時期以來,全國新增煤炭產(chan) 能6億(yi) 噸/年左右。全國原煤產(chan) 量分別於(yu) 2021年、2022年躍上41億(yi) 噸、45億(yi) 噸台階,2023年達到47.1億(yi) 噸,年均增長4.5%;原煤占我國一次能源生產(chan) 總量的比重始終保持在65%以上。2023年煤炭進口量達到4.74億(yi) 噸,比2020年增加1.7億(yi) 噸。

  “全國煤炭供應總量再創新高,能源安全保障的基礎更加堅實。”中國煤炭工業(ye) 協會(hui) 政策研究部主任郭中華表示,煤炭行業(ye) 全力以赴做好煤炭增產(chan) 保供工作,以煤炭的“穩”和“增”為(wei) 全國能源安全穩定供應作出了重要貢獻。

  煤炭價(jia) 格方麵,郭中華介紹,2023年煤炭中長期合同價(jia) 格保持穩定。秦皇島5500大卡下水動力煤中長期合同全年均價(jia) 為(wei) 714元/噸,同比下降8元/噸,年內(nei) 峰穀差在15元/噸左右,發揮了煤炭市場的“穩定器”作用。動力煤市場現貨價(jia) 格回落。環渤海港口5500大卡動力煤現貨市場全年均價(jia) 971元/噸,同比下降324元/噸。

  量增價(jia) 穩的同時,煤炭生產(chan) 開發布局持續優(you) 化。2023年,原煤產(chan) 量超億(yi) 噸的省(區)共有7個(ge) ,比2020年減少1個(ge) ,原煤產(chan) 量41.8億(yi) 噸,占全國的88.7%。晉陝蒙新四省(區)原煤產(chan) 量達38.3億(yi) 噸,占全國的81.3%,比2020年增加7.78億(yi) 噸、提高3個(ge) 百分點。新疆加快釋放煤炭先進產(chan) 能,煤炭產(chan) 量較2020年增長近2億(yi) 噸,“疆煤外運”突破1億(yi) 噸,成為(wei) 全國煤炭供應的新增長極。鄂爾多斯、榆林原煤產(chan) 量分別突破6億(yi) 噸、8億(yi) 噸大關(guan) ,兩(liang) 市原煤產(chan) 量占全國的比重提高到30.2%。

  “山西、蒙西、蒙東(dong) 、陝北和新疆五大煤炭供應保障基地建設加快推進,煤炭與(yu) 新能源、新材料產(chan) 業(ye) 鏈協同發展持續深化,煤礦先進產(chan) 能加快釋放,煤炭輸送通道體(ti) 係日益完備,全國煤炭資源配置能力顯著增強。”郭中華說。

  產(chan) 業(ye) 結構加快優(you) 化升級。截至2023年底,全國煤礦數量減少至4300處左右。其中,年產(chan) 120萬(wan) 噸及以上的大型煤礦產(chan) 量占全國的85%以上,建成年產(chan) 千萬(wan) 噸級煤礦81處。“十四五”時期以來,煤礦智能化采掘工作麵由400多個(ge) 增加到1600個(ge) 左右。

  “通過供給側(ce) 改革,煤炭行業(ye) 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煤炭工業(ye) 協會(hui) 新聞發言人張宏表示,過去我國煤炭生產(chan) 以中小煤礦為(wei) 主,現在通過改革我們(men) 淘汰了一大批落後產(chan) 能。“原來1萬(wan) 多處煤礦年生產(chan) 30多億(yi) 噸煤炭,現在僅(jin) 4000多個(ge) 煤礦就能生產(chan) 40多億(yi) 噸煤炭,實現了高質量發展。”

  清潔高效利用有序推進

  煤炭燃燒是我國最大的碳排放來源,推動煤炭行業(ye) 綠色轉型刻不容緩。

  我國煤炭全生命周期清潔高效利用水平不斷提升。煤炭深加工精細化程度不斷提高,低階煤幹法分選技術工程應用實現新突破。煤電機組“三改聯動”持續推進,全國煤電裝機超低排放改造超過10.3億(yi) 千瓦,每千瓦時火力發電標準煤耗下降0.2%,燃煤電廠煙氣汙染排放控製保持國際領先水平,低階煤分質利用、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等項目穩步推進。

  同時,煤礦甲烷排放製度逐步建立,低濃度瓦斯綜合利用政策日趨完善。煤係共伴生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不斷進步,理念創新和產(chan) 業(ye) 實踐取得積極進展,富油煤地下原位熱解采油技術、綠色減碳地麵瓦斯抽采綜合利用項目等實現突破,煤基資源開發利用效能持續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煤炭加快向原料和燃料並重轉變。“現代煤化工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邁進,產(chan) 業(ye) 集聚化、園區化、基地化、規模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郭中華介紹,2023年,煤製油、煤製氣、煤(甲醇)製烯烴和煤製乙二醇產(chan) 能分別達到931萬(wan) 噸/年、74.55億(yi) 立方米/年、1872萬(wan) 噸/年和1143萬(wan) 噸/年。

  生態保護方麵,礦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通過大力推進清潔生產(chan) 、綠色製造,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礦區循環經濟穩步發展,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效率不斷提升。初步統計,2023年,大型煤炭企業(ye) 原煤入洗率為(wei) 69.0%;礦井水綜合利用率、煤矸石綜合利用處置率、土地複墾率分別為(wei) 74.6%、73.6%、57.9%;原煤生產(chan) 綜合能耗9千克標煤/噸,同比下降7.2個(ge) 百分點。充填開采、保水開采、煤氣共采、煤水共采等綠色開發技術應用範圍不斷拓展。

  此外,通過加大礦區地質環境恢複和生態修複力度,創建國家礦山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工業(ye) 遺址公園,探索構建“工業(ye) +旅遊”“工業(ye) +現代農(nong) 牧業(ye) ”“工業(y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多位一體(ti) 循環發展新模式,全國一大批采煤沉陷區和露天排土場環境治理工程逐漸顯現出生態效應,實現了從(cong) “綠起來”向“美起來”“富起來”的轉變。

  市場供需基本平衡

  針對煤炭市場走勢,《報告》綜合判斷,今年全國煤炭供給體(ti) 係質量提升、應急保供能力增強,煤炭市場供需將保持基本平衡態勢,中長期合同製度有效發揮煤炭市場平穩運行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但國際能源形勢錯綜複雜,國內(nei) 煤炭供需格局深刻變化,考慮極端天氣、突發性事件、新能源出力等不確定因素,還可能存在區域性、時段性、品種性的煤炭供需錯配情況。

  今年是煤炭行業(ye) 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guan) 鍵一年,麵對多重不確定因素,要紮實做好煤礦安全生產(chan) 和煤炭保供穩價(jia) ,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加快煤炭綠色低碳轉型,堅持創新驅動引領發展,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培育壯大新質生產(chan) 力,持續推動煤炭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煤炭安全穩定供應方麵,要加大資源勘探與(yu) 評價(jia) 工作力度,增加後備資源儲(chu) 備。優(you) 化煤炭生產(chan) 布局,規劃建設大型煤炭礦區,布局建設一批產(chan) 能接續的安全高效煤礦、大型現代化煤礦,增強大型煤炭礦區穩產(chan) 增產(chan) 的潛力。推進煤炭產(chan) 供儲(chu) 銷體(ti) 係建設,積極推進儲(chu) 備產(chan) 能建設,探索建立煤礦彈性生產(chan) 機製,促進煤炭供需平衡、價(jia) 格穩定。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方麵,《報告》建議,推動發展方式和產(chan) 業(ye) 結構綠色轉型,推動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在煤炭全產(chan) 業(ye) 鏈的創新和應用,整體(ti) 推進煤炭從(cong) 生產(chan) 開發到終端消費全生命周期清潔管理。全麵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攻堅戰,實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加強商品煤質量管理,支持煤炭深度加工、對路消費和高效利用,加強煤炭分級分質利用和散煤綜合治理,多途徑提高煤炭利用和轉化效率,構建煤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體(ti) 係。

  “煤炭在能源屬性達到峰值之後,工業(ye) 原料屬性會(hui) 越來越突出。應提高煤炭作為(wei) 原料的綜合利用效能,開發高附加值、精細化、差異化產(chan) 品,實現綠色發展。”張宏說。

  煤炭市場體(ti) 係建設是煤炭平穩供應的關(guan) 鍵。郭中華表示,要健全完善煤炭中長期合同製度和煤炭市場價(jia) 格形成機製,加強煤炭中長期合同履約兌(dui) 現,規範和完善煤炭價(jia) 格指數,構建依法合規、健康有序的統一大市場。研究建立煤炭上下遊產(chan) 業(ye) 合作共贏長效機製,推動煤炭與(yu) 電力、鋼鐵、建材等下遊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煤電聯營、煤炭與(yu) 新能源優(you) 化組合,維護煤炭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經濟日報)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