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對人間大愛的深情禮讚——評長篇小說《阿裏郎》

發布時間:2024-04-10 10:2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柳建偉(wei) (係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茅盾文學獎獲得者)

  軍(jun) 旅作家王筠專(zhuan) 注於(yu) 創作抗美援朝戰爭(zheng) 題材長篇小說,已經有十幾年了。隨著他全景式描寫(xie) 抗美援朝戰爭(zheng) 第二次戰役的《長津湖》和群像化再現抗美援朝戰爭(zheng) 第五次戰役的《交響樂(le) 》的相繼問世並廣受好評,王筠已成為(wei) 當代文學書(shu) 寫(xie) 偉(wei) 大抗美援朝戰爭(zheng) 雄奇史詩的代表性作家。他的又一部長篇小說《阿裏郎》(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標誌著抗美援朝戰爭(zheng) 題材的文學創作進入一個(ge) 新的領域,該作品被列入“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和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阿裏郎》把筆墨集中在戰爭(zheng) 中的普通參與(yu) 者身上,寫(xie) 他們(men) 在戰爭(zheng) 行進過程中和戰後漫長生命過程中的人生際遇。小說圍繞沂蒙兒(er) 女趙玉蘭(lan) 、朱仕旺和瘸子劉三的人生軸線展開。如果不是遇到戰爭(zheng) ,趙玉蘭(lan) 和朱仕旺會(hui) 按照長輩的意願結婚生子,平平安安度過一生。劉三的腿大概率也不會(hui) 被凍傷(shang) 截肢,也會(hui) 娶妻生子,過一輩子平淡無奇的生活。然而,在他們(men) 的青春年少之際,恰逢抗美援朝戰爭(zheng) ,於(yu) 是他們(men) 的人生就變得無法平凡了。趙玉蘭(lan) 17歲那年,獨自一人參加支前大軍(jun) 。她隨著部隊轉戰,成為(wei) 鴨綠江對岸朝鮮平安北道碧潼郡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政治部戰俘管理所即“聯合國軍(jun) ”戰俘營的編外醫護人員,協助戰俘營的軍(jun) 醫,為(wei) 美、英等國的數千名戰俘提供醫療服務。朱仕旺23歲時參軍(jun) ,一出沂蒙山,就被國民黨(dang) 軍(jun) 抓到了隊伍裏,沒過多久成了解放軍(jun) 的俘虜,並再次加入他心心念念的人民軍(jun) 隊。兩(liang) 年後,已是誌願軍(jun) 某部文化教員的朱仕旺,隨部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zheng) 的第二次戰役,因有立功表現,調到碧潼郡戰俘營擔任翻譯。在這裏,他與(yu) 失散多年的趙玉蘭(lan) 意外相逢。他們(men) 在戰俘營的兩(liang) 年多時間裏,特別是趙玉蘭(lan) 對美國二等兵皮特·路德的關(guan) 懷,讓戰俘見識了中國文化以德報怨的廣闊與(yu) 博大。戰爭(zheng) 結束,22名在戰俘營生活了三年的美、英國大兵,執意選擇到中國生活。飽受美國種族歧視的皮特·路德還堅持要娶趙玉蘭(lan) 為(wei) 妻。因為(wei) 皮特·路德的執著,也因為(wei) 趙玉蘭(lan) 對父母包辦婚姻的不滿,他們(men) 倆(lia) 正式結為(wei) 夫妻,趙玉蘭(lan) 的傳(chuan) 奇人生又揭開了嶄新的一頁。而後兩(liang) 人又經曆了分離,最後在趙玉蘭(lan) 和皮特·路德90歲時,他們(men) 隔著太平洋,通過微信視頻團聚了。

  作者塑造了血肉豐(feng) 滿、富有典型意義(yi) 的文學人物趙玉蘭(lan) ,她在受到不可抗拒的外力打擊時,不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仍然能用廣博的愛幫助更弱小的人活得堅強、精彩,活得有尊嚴(yan) 。作者用趙玉蘭(lan) 的傳(chuan) 奇人生,完成對人間大愛的一次深情禮讚。

  小說中,作者將目光和視野由戰時轉入戰後,書(shu) 寫(xie) 了“聯合國軍(jun) ”戰俘營這一極不平凡的特殊戰場,視覺新穎,題材重大,站在人性的角度,融入作者對戰爭(zheng) 與(yu) 和平、對抗與(yu) 合作的思考,在提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當下,具有獨特的人文向度與(yu) 現實意義(yi) 。

  《阿裏郎》的另外一個(ge) 顯著特色是描畫了沂蒙山的自然風俗和樸實善良的沂蒙山人。大量沂蒙方言土語的運用和沂蒙山區日常生活的風俗再現,猶如一幅或濃或淡、潑墨而成的畫卷徐徐展開。它們(men) 是自然的,也是曆史的,更是人文的,因此增添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王筠在沂蒙山區工作生活過20多個(ge) 年頭,如今雖然已經定居京城,但仍然時常回到沂蒙山區,甚至把自己用於(yu) 寫(xie) 作的工作室也安放在沂蒙山的沂河之濱,心中的沂蒙情結可見一斑。在他的筆下,沂蒙山人胸懷寬廣,性格豐(feng) 滿,有情有義(yi) ,有血有肉。這不僅(jin) 反映了他的沂蒙情懷,也使他的小說呈現出與(yu) 眾(zhong) 不同的別樣風格。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10日 14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