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防風固沙,鄉土樹種當先鋒
光明日報記者 張文攀 閆磊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縣紅崖子鄉(xiang) 的毛烏(wu) 素沙地,大風卷起的沙礫如鼓點般敲打車窗,隻見造林工人手持高壓水槍在沙地衝(chong) 出四五十厘米深的細孔,將檸條苗子插入孔裏,不到一分鍾,鑽孔、植苗、澆水一氣嗬成。
“後期如何管護?”記者問。
“本土選育的檸條,俗名毛條,耐寒耐旱、適應性強,不用人工幹預,自然降水就可以維持生長……”石嘴山市林業(ye) 和草原局副局長花學娟科普檸條的同時,一口氣列出了花棒、沙冬青、蒙古扁桃、梭梭等十幾個(ge) 鄉(xiang) 土樹種,它們(men) 都是防風固沙的“當家花旦”。
在我國西部,40多年的“三北”工程建設,大片綠洲林網牢牢築起了一道生態安全屏障,剩下的綠化空間多是立地條件差、植樹難成林的“硬骨頭”。特別在黃河“幾字彎”的荒灘、荒山、荒漠地區,樹要怎麽(me) 種?
“以水定綠,鄉(xiang) 土樹種當先鋒!”寧夏國有林場和林木種苗工作總站站長李英武一針見血地指出。
無論是北部的沿山一帶還是中部的幹旱荒漠區,越來越多鄉(xiang) 土樹種成為(wei) 自然修複的“主人”。“咱們(men) 這兒(er) 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造林綠化選擇植物往往是適地適樹。比如,在賀蘭(lan) 山礦區修複中,耐瘠薄的蒙古扁桃就很受歡迎,防沙治沙更傾(qing) 向於(yu) 耐旱耐鹽堿的梭梭。”花學娟告訴記者。
為(wei) 提高造林成活率,寧夏加大檉柳、新疆楊、沙棗、山桃、小葉錦雞兒(er) 等耐旱耐鹽堿、抗風沙的鄉(xiang) 土樹種培育力度。截至2023年年底,全區鄉(xiang) 土樹種占主要造林樹種的65%,鄉(xiang) 土樹種苗木儲(chu) 備達2.5億(yi) 株。
是否所有鄉(xiang) 土樹種都能造林無憂?多年國土綠化實踐證明,鄉(xiang) 土樹種也需良種化。“就拿新疆楊來說,本土栽培已經超過50年,優(you) 良性狀逐漸退化,我們(men) 經過選育複壯,不僅(jin) 生長量上來了,病蟲害也大大減少。”李英武說。
目前,寧夏已經確定3處灌木良種繁育基地、6處國家級林木良種基地、8個(ge) 林業(ye) 保障性苗圃、14個(ge) 開展種苗基地試點建設的國有林場,加大鄉(xiang) 土樹種及良種苗木生產(chan) ,年生產(chan) 良種種子1.9萬(wan) 公斤、插穗500萬(wan) 根、苗木3000萬(wan) 株,帶動全區林木良種生產(chan) 供應,全區造林林木良種使用率達78.6%,高於(yu) 全國平均水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組織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標誌性戰役”,寧夏已邁出堅實步伐——2024年計劃完成營造林120萬(wan) 畝(mu) 、草原生態修複30萬(wan) 畝(mu) ,其中人工造林23.9萬(wan) 畝(mu) ,預計林木種子使用量33.4萬(wan) 公斤、苗木使用量0.5億(yi) 株,種苗供應總體(ti) 充足。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12日 0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