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空氣質量達標之路是如何實現的?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記者1月4日從(cong) 北京市環境局獲悉,2021年,北京市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PM2.5和臭氧(O )同步達標,至此,北京市空氣質量首次全麵達標。久久為(wei) 功的達標之路是如何實現的?
PM2.5平均每年下降約7微克/立方米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於(yu) 建華介紹,大氣汙染防治具有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的特點,無法畢其功於(yu) 一役。1998年北京拉開了大規模治理大氣汙染的序幕。北京市連續實施了16個(ge) 階段大氣汙染控製措施、清潔空氣五年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和“一微克”行動,朝著目標,一個(ge) 台階接著一個(ge) 台階邁。麵對複合型汙染特點,從(cong) 煤煙型汙染治理,到工業(ye) 、機動車、揚塵等綜合防治,各項措施壓茬推進,環境效益逐步釋放。2004年SO 率先達標,2019年PM10和NO 達標,2021年PM2.5和O 更是首次雙達標。
北京空氣質量的全麵達標,為(wei) 全球治理大氣汙染貢獻了“北京經驗”。二十多年來,北京市地區生產(chan) 總值、常住人口、機動車保有量、能源消耗都明顯增加,與(yu) 之相對應的是大氣環境中各項汙染物濃度的持續下降,比如PM2.5在2013年至2021年下降了63.1%,相當於(yu) 平均每年下降約7微克/立方米,改善速度之快得到國際社會(hui) 廣泛讚譽。聯合國環境署表示,在保持社會(hui) 經濟持續增長的情況下有效改善空氣質量,堪稱城市典範。
率先在全國建立城市空氣質量預測預報體(ti) 係
空氣質量的全麵達標,也得益於(yu) 攻堅克難、科學施治的創新精神。
於(yu) 建華介紹,北京率先在全國建立城市空氣質量預測預報體(ti) 係,先後三次開展PM2.5來源解析,量化分析北京市PM2.5來源組成和區域傳(chuan) 輸影響,精準識別汙染來源,為(wei) 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北京詳細編製並動態更新大氣汙染物排放清單,為(wei) 大氣汙染防治管理決(jue) 策提供支持。
北京還建立了“天空地”一體(ti) 化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建成覆蓋街道(鄉(xiang) 鎮)的高密度監測體(ti) 係,搭建首個(ge) 重型柴油車在線監控平台。利用衛星遙感、走航、視頻監控等科技手段,精準快速識別揚塵、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主要汙染物,構建“智慧+環保”監管新模式。
發布修訂41項大氣類地方標準
於(yu) 建華說,空氣質量的全麵達標,也離不開齊抓共管、多元施治的有力舉(ju) 措。北京成立市委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hui) ,全麵加強黨(dang) 對生態文明建設和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領導;健全督察機製,深入開展生態環保督察考核追蹤問效;堅持標準引領,發布修訂41項大氣類地方標準,促進了治理技術突破和管理機製創新。
北京還充分發揮經濟政策鼓勵作用,累計出台清潔能源改造等70餘(yu) 項經濟政策,逐步建立起包括補貼、收費、獎勵、價(jia) 格、金融等多手段的地方環境經濟政策體(ti) 係;探索稅費等政策創新突破,出台並持續完善“加強綠色政府采購”政策,發揮政府采購優(you) 先試行的促進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