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利用中軸線文化遺產,委員暢談中軸線申遺保護
當前,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已進入衝(chong) 刺階段,以中軸線申遺保護帶動重點文物、曆史建築騰退,強化文物保護和周邊環境整治,成為(wei) 北京老城保護的重要路徑,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動案例。
如何更好地推進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如何讓中軸線活起來,使其真正成為(wei) 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今年北京“兩(liang) 會(hui) ”期間,不少政協委員帶來了關(guan) 於(yu) 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的提案。
申遺應關(guan) 注中軸線兩(liang) 側(ce) 廊道遺產(chan)
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曾稱,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chan) 生。
北京市政協常委宋慰祖表示,目前,北京城市中軸線申遺工作已進入衝(chong) 刺階段,但就這種“壯美秩序”而言,中軸線不隻是一根線,而是一條帶,遺產(chan) 點的選擇不夠全麵、係統,導致中軸線體(ti) 現京城的“壯美秩序”還不到位。
“中軸線申遺不應僅(jin) 包括這條軸線上的遺產(chan) 點,還應包括共同構成‘壯美秩序’的中軸線兩(liang) 側(ce) 廊道上的相關(guan) 遺產(chan) ,如大柵欄的傳(chuan) 統老字號商業(ye) 街、南城的會(hui) 館、名人故居和劇場、傳(chuan) 統手藝工廠等。這樣既能彰顯中軸線的秩序特征,也能處理好重複申報問題。”宋慰祖說。
此外,宋慰祖呼籲真正實現城南中軸線古禦道的步行暢通。2019年9月,南中軸路珠市口至天橋段的道路大修改造工程竣工。“但迄今為(wei) 止,市民還無法真正實現通過步道感受中軸線文化。”
“我建議,去掉珠市口地鐵站前的那一段交通隔離欄,在古禦道穿行處增劃人行橫道線,路口加裝交通指示燈,每天設定一些時段讓遊人徒步通過。急於(yu) 橫穿廣安大街的人,仍可以通過過街天橋通行,從(cong) 而實現這條曆史古禦道的真正貫通。”宋慰祖說。
邀請社區居民參與(yu) 中軸線“活化大劇”
市政協委員、北方昆曲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魏春榮表示,今年她有一份《關(guan) 於(yu) 建立中軸線活化大劇,強化文旅融合的提案》。
魏春榮認為(wei) ,隻有讓遺產(chan) 活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才能讓中軸線在更大範圍活起來、動起來、響起來。“我建議北京應有一個(ge) 綜合呈現中軸線文化價(jia) 值的活化大劇。通過燈光舞美和AR等高科技手段,再現建築群落的恢弘樣貌及曆史變遷;融戲劇、戲曲、音樂(le) 、歌舞等為(wei) 一體(ti) ,通過豐(feng) 富的藝術形式,將非遺元素挖掘出來,與(yu) 中軸線文化巧妙融合。”
她表示,雖然申遺工作對其曆史文化價(jia) 值做了深入發掘和詳盡闡釋,但如何轉化為(wei) 大眾(zhong) 的文化自豪感,仍是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除了各藝術院團的強強聯合,也可以邀請周圍社區居民等參加部分演出。市民和遊客既可受惠於(yu) 此,獲得持續收入,又能提升文化自信和影響力,發揮好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hui) 、推動發展的作用。”
具體(ti) 而言,應發揮政府統籌作用,強化政策支持和引導。“北京要抓住中軸線申遺的機遇,重視對自身曆史文化的主動識別與(yu) 深度挖掘,提升北京風情的知曉度、美譽度。這些都需要政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統籌散落資源,製定相關(guan) 扶持激勵政策,聯合各家藝術院團、民間機構等,真正做到文、旅、商三者相得益彰,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麵。”
其次,要進行遺產(chan) 的合理適度利用。魏春榮表示,可以選擇在古建內(nei) 演出,物質遺產(chan) 和非物質遺產(chan) 相互碰撞,全麵展示中華文化之美,實現旅遊資源的有效整合。配合劇目,因地製宜地開展有主題的氛圍布置,鼓勵利用周邊資源建設特色文化惠民基地,以帶動片區發展,造福民眾(zhong) 。
“還可以積極推動演藝影視帶動宣傳(chuan) ,符合當下青年人潮流,充分展現北京古城兼容並蓄的多元魅力。發展如‘直播’‘雲(yun) 互動’等沉浸式體(ti) 驗性文化消費項目。積極配套開發夜遊、文化遺址、光雕、燈光秀等產(chan) 品,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全麵提升中軸線厚重的曆史感染力和連續完整的文化氛圍。”魏春榮說。
在中軸線建“中華神樹”“太陽飛鳥”雕塑
市政協委員、民建中央調研部部長陳百靈帶了《關(guan) 於(yu) 在北京城中軸線建立象征文化源點的“中華神樹”“太陽飛鳥”雕塑的提案》。
2010年6月,民建中央畫院副院長張士元在北京周口店遺址博物館考證出了山頂洞人祭祀場所中出土的鹿角祭器,其上麵的符號圖案是“太陽飛鳥”,進一步確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點。2011年8月,張士元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考證出北京王府井東(dong) 方廣場出土的二萬(wan) 五千年前古人類刻劃在祭祀骨片上的紋飾是“中華神樹”圖案。
“‘中華神樹’符號圖案不但有樹身、樹梢、樹根、地平線,還有方位,它和現在北京古城中軸線的方位相同,同屬西北東(dong) 南方位。”陳百靈介紹,在中國古文字中,中華的“華”字與(yu) “花”字和“樹”字通假,同屬相同文化理念。《山海經》中的相關(guan) 內(nei) 容和四川成都三星堆巨型青銅神樹的出土都說明了祖先對神樹的崇拜。此外,北京中軸線西北方位所對應的是北鬥七星的星象文化,它與(yu) 山頂洞人文化、王府井東(dong) 方廣場的祭祀文化一脈相承。
她認為(wei) ,北京古城的源文化是獨一無二的,中軸線與(yu) 源文化融合,將使中華民族文化體(ti) 係活起來。
陳百靈建議,在北京城中軸線上建立象征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的“中華神樹”“太陽飛鳥”雕塑,其具體(ti) 位置可考慮建在永定門以北、天橋以南,天壇與(yu) 先農(nong) 壇中間的位置比較合適。
她還建議,把北京中軸線、中華源文化和星象文化的理念有機結合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