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盤點北京冬奧會上防疫“黑科技”:如何為賽事順利召開保駕護航?

發布時間:2022-02-17 10:09:00來源: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2月16日消息(總台央廣記者韓雪瑩)2022北京冬奧會(hui) 的各項賽事仍在如火如荼進行中。作為(wei)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首次如期舉(ju) 辦的全球綜合性體(ti) 育盛會(hui) ,北京冬奧會(hui) 針對疫情防控作出一係列舉(ju) 措,盡全力保障參與(yu) 北京冬奧會(hui) 各方的安全。

  其中,一批新技術、新應用讓“科技防疫,健康冬奧”從(cong) 願景變為(wei) 現實。從(cong) 場館入口到場館內(nei) 部,許多防疫“黑科技”在北京冬奧會(hui) 上亮相,為(wei) 賽事的順利召開保駕護航。

  

  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幾百個(ge) “智能防疫員”在各大場館及冬奧村上崗。這款大約一人高的智能安全服務機器人,頂部是一個(ge) 約手掌大小的屏幕,在屏幕麵前,參會(hui) 者無需摘掉口罩,隻需輕刷一下身份證件,一秒內(nei) 即可實現身份識別、智能測溫、健康寶、核酸檢測等共計8個(ge) 查驗環節。智能安全服務機器人研發方——睿家科技創始人、首席執行官丁斌介紹:“目前在身份識別上可以根據管理方的要求實現多種選擇,選擇刷任何一種國家發行的有效身份證件,比如我們(men) 的身份證、醫保卡、老年卡、殘疾人卡,中國發行的護照、港澳通行證、台胞證……都可以做到一秒通行,極大地方便觀眾(zhong) 、內(nei) 部工作人員快速進行相應的查驗工作,能夠節省在卡口查驗的人力,還把安全等級大幅提升了。”

  “數智公共安全管理係統”支撐著“智能防疫員”的運行,它是基於(yu) 人工智能、物聯網、雲(yun) 計算及大數據技術的全新一代智能化、數字化公共安全管理係統,可以保證人體(ti) 溫度檢測精準度在0.2℃以內(nei) 。丁斌表示:“安全服務機器人是一個(ge) 感知設備,能按照約定設置的方式快速識別,再把相應的信息傳(chuan) 到部署在市政務雲(yun) 的係統。我們(men) 自己不會(hui) 存留數據,是發給相關(guan) 要查驗的數據庫,一秒之內(nei) 再回傳(chuan) 回來。”

  五棵鬆體(ti) 育中心是北京冬奧會(hui) 的冰球比賽場館。這裏不僅(jin) 有智能安全服務機器人,一個(ge) 小小的“腋下創可貼”也成為(wei) 了場館幾百名工作人員的防疫利器。

  記者:我需要把它貼在什麽(me) 地方?

  工作人員:大臂內(nei) 側(ce) ,或者是腋下的3-5厘米處,相當於(yu) 水銀溫度計,佩戴非常方便。

  據了解,這款“腋下創可貼”是一種可穿戴的智能體(ti) 溫計,在使用時,工作人員隻需將這款手指肚大小的產(chan) 品貼在皮膚上,下載手機應用程序後綁定,即可測得體(ti) 溫數據。智能體(ti) 溫計可對體(ti) 溫實時監控,自動上報後台,一旦發現體(ti) 溫異常,防疫係統會(hui) 及時做出反應。這個(ge) 納米單位裏的“黑科技”,能將重點人群提前2.8天篩查出來。北京微芯區塊鏈與(yu) 邊緣計算研究院解決(jue) 方案部主任黃瑾正是捕捉到這一體(ti) 溫曲線“奧秘”的人。黃瑾表示:“它可以連續監測你的體(ti) 溫變化。在一開始核酸檢測還未發生陽性的情況下,體(ti) 溫在36.8℃到37.3℃之間,會(hui) 有非常有特征性的變化規律,而且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特征也不一樣。這個(ge) 防疫體(ti) 溫貼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硬件,還配套了後台的人工智能係統,我們(men) 叫做防疫的‘千裏眼’。”

  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智慧化場館成為(wei) 現實。在北京冬奧會(hui) 另一個(ge) 冰球比賽場館——國家體(ti) 育館,一些機器人化身場館內(nei) 的“特殊員工”,為(wei) 冬奧會(hui) 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坎德拉(深圳)科技創新有限公司品牌負責人張女士介紹:“這次我們(men) 主打兩(liang) 款產(chan) 品。一款是室內(nei) 的‘燭光機器人’,它是分體(ti) 式的設計,搭載不同的箱體(ti) 就可以實現不同的功能,現在已經部署到國家體(ti) 育館的是消毒和配送的功能,比如記者的稿件配送、餐食配送等;室外我們(men) 部署的是‘陽光機器人’,可以實現室外清掃、垃圾回收等。基於(yu) 分體(ti) 式以及可以實現自主切換的功能,它們(men) 可以實現24小時不間斷運行,比如晚上沒人的時候消完毒了,自己切換模塊,還可以去做一些安防巡檢……這些功能模塊是可以無限擴展的,後期也會(hui) 根據場館需求不斷完善,打造整體(ti) 的智慧場館概念。”

  全程無人運營的模式,極大地降低了人與(yu) 人的直接接觸,給運動員及工作人員提供了更安全的競賽環境。張女士說:“當時我們(men) 開發的時候,也捐給了雷神山和火神山,防疫這方麵,除了無接觸配送、減少人員的接觸和感染,還有一個(ge) 模塊就是消毒。消毒模塊也應用了我們(men) 專(zhuan) 利的霧化技術,可以實現消毒液的超微霧化,還可以根據場景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消毒液。霧化的高度可以達到3-5米,一分鍾就可以實現約100㎡空間的消毒,效率也是非常高的。”

  在消殺環節,除了賽後的場館,運動員、隨團人員所攜帶的行李物品、運動器械、食品也是一條可能存在的病毒傳(chuan) 播鏈條。由福州大學和福夏科技共同研發的“冷鏈物流紫外光催化複合消殺機”進駐北京冬奧會(hui) 三大賽區,作為(wei) 國內(nei) 首款冷鏈病毒紫外光催化複合消殺機、也是全國唯一獲準在北京冬奧會(hui) 使用的大型表麵消殺設備,隻需照射5秒即可完成消殺。福建福夏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魏璟毅介紹:“這個(ge) 設備實際上基於(yu) 以紫外為(wei) 主、光催化為(wei) 輔的複合消殺技術,針對防疫,它能阻斷物表範疇裏病毒的流通性。在冬奧會(hui) ,它一是用於(yu) 對器械、行李進行消殺,還有現場工作人員的一些日常對講機等,以及食品外包裝。這種設備對冷鏈的效果尤其好,而且比氯消殺更為(wei) 方便。”

  除了對人、物品等進行消殺,涉奧場館內(nei) 外環境中的病毒風險,是否能夠被我們(men) “預知”呢?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昌平實驗室等科研人員緊急攻關(guan) 、聯合研製出的“公共空間生物氣溶膠新型冠狀病毒監測係統”就是一項“預知風險”的黑科技。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係研究員劉鵬介紹:“它主要是監測空氣當中是不是有新冠病毒,其實就像給空氣去做核酸檢測一樣。這套係統實際上包含兩(liang) 部分,一是在各個(ge) 場館布置的氣溶膠采集器,在每天賽事結束之後,由場館內(nei) 防疫人員在場館內(nei) 預設的一些點位采集標本,一般采集時間為(wei) 半個(ge) 小時;采集完之後,采集管就會(hui) 交接給接樣人員轉運到檢測站,目前兩(liang) 個(ge) 檢測站一個(ge) 在主媒體(ti) 中心、另一個(ge) 在昌平國家實驗室。在檢測站裏,我們(men) 會(hui) 使用自己研發的全自動病毒核酸分析儀(yi) ,它的檢測靈敏度可以達到20拷貝/毫升。”

  20拷貝/毫升是什麽(me) 概念?這樣的靈敏度對冬奧會(hui) 的防疫工作意味著什麽(me) ?劉鵬解釋:“常規我們(men) 給人做核酸檢測的時候,這個(ge) 靈敏度一般是在200-500拷貝/毫升的量級,您可以想象空氣當中的新冠病毒含量肯定要比直接采樣人的咽喉得到的數據低得多,所以就要求檢測靈敏度非常高,這是一個(ge) 10倍的提升,還是有很大突破的。我們(men) 拿到樣本之後,在4個(ge) 小時之內(nei) 把結果分析完,然後反饋給各個(ge) 場館的防疫部門,他們(men) 會(hui) 根據我們(men) 的反饋結果采取進一步措施保證賽事安全,相當於(yu) 提醒防疫部門‘這個(ge) 地方有風險,你需要格外注意、去進行進一步消殺’。從(cong) 全世界範圍來說,這麽(me) 大規模地應用氣溶膠檢測,應該是第一次。”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