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從新手“小白”到種植高手 海歸種蘑菇一年賣出4個億

發布時間:2022-03-29 08:45:00來源: 北京日報

  在國外學習(xi) 、生活10年後,懷柔姑娘董偉(wei) 回到了家鄉(xiang) 。蓋大棚、養(yang) 新菇、嚐鮮高端菌種、參加競賽拔頭籌……經過12年的耕耘,董偉(wei) 的菇棚蓋到了河北、貴州等地,總麵積達14000餘(yu) 畝(mu) ,年產(chan) 值超過4億(yi) 元。昨天,記者來到董偉(wei) 位於(yu) 懷柔區的中菌菌業(ye) 種植基地,尋訪這位80後海歸的蘑菇“生金”路。

  一頭利落的短發,筆挺的身姿,明亮的笑容,39歲的董偉(wei) 給人的第一印象有點颯。跟隨她來到位於(yu) 懷柔區廟城鎮王史山村的溫室大棚,隻見一個(ge) 個(ge) 小傘(san) 般的蘑菇頂蓋從(cong) 土中鑽出來,看上去皺皺巴巴,筆直的菌柄呈象牙白色,村民們(men) 手持特製的小彎刀,嫻熟地將蘑菇從(cong) 根部割下,不一會(hui) 兒(er) 就裝滿了一筐。“這是羊肚菌,一種珍稀食用菌,聞起來有一股淡淡的香味。”說起蘑菇種植,董偉(wei) 如數家珍,“羊肚菌是低溫菇,溫度一上來就不行了,收獲已經接近尾聲。”

  別看個(ge) 頭不起眼,這個(ge) 長得有點怪的蘑菇可大有來頭。羊肚菌被譽為(wei) “菌中之王”,是一種珍稀名貴食用菌,具有較高營養(yang) 價(jia) 值和醫療價(jia) 值,以最低市場價(jia) 格120元每公斤計算,在5個(ge) 月生產(chan) 周期內(nei) ,可實現每畝(mu) 純收益4萬(wan) 元。

  蹲在田壟間,董偉(wei) 講述了自己的創業(ye) 故事。回來種蘑菇之前,董偉(wei) 曾在加拿大留學,在國外有一份不錯的工作,但都跟農(nong) 業(ye) 不相幹,更沒有接觸過蘑菇種植。“我家是個(ge) 傳(chuan) 統的農(nong) 民家庭,對土地有份特殊的情懷。跟親(qin) 友聊天時,發現大家對食品安全很關(guan) 注,願意為(wei) 健康的食物買(mai) 單。”董偉(wei) 敏感地意識到,這是個(ge) 機會(hui) 。2010年,董偉(wei) 帶著自己的夢想回到家鄉(xiang) 懷柔,跑遍十幾個(ge) 鎮鄉(xiang) 、近百個(ge) 村子,最終在廟城鎮王史山村落腳,從(cong) 種香菇起步。

  買(mai) 材料、建大棚、學習(xi) 菌類種植知識……這一年,董偉(wei) 經曆了眾(zhong) 多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批香菇出棚,因品質良好被搶購一空,董偉(wei) 成功收獲“第一桶金”。但她並未滿足於(yu) 此,此後一年多時間,她邀請專(zhuan) 家現場考察,到全國各地的優(you) 秀種植基地“取經”,大膽嚐試先進種植技術,培育出錯季栽培品種“新20香菇”。2012年,董偉(wei) 帶領農(nong) 民生產(chan) 的香菇通過了有機認證,並參加北京市食用菌高產(chan) 創建競賽獲得一等獎;同年,董偉(wei) 還榮獲北京市農(nong) 業(ye) 局頒發的“北京市食用菌種植能手”稱號。

  摸到門道後,董偉(wei) 開始拓展自己的種植品類。“我這大棚裏還有不少寶貝。”董偉(wei) 略帶神秘地說,隨後帶著記者鑽進並排的溫室大棚:黃澄澄的金耳、肥嘟嘟的赤鬆茸、香氣四溢的靈芝、仿佛穿著白裙的竹蓀……400畝(mu) 土地上,生產(chan) 著10多種珍稀食用菌,讓人大開眼界。

  從(cong) 單一種植香菇到培育稀有菌種,12年來,董偉(wei) 的創業(ye) 道路越走越寬廣。眼下,王史山村的溫室大棚,作為(wei) 董偉(wei) 的北京基地,主攻新品種研發和珍稀菌種的培育。在這處“研發總部”之外,她又陸續在河北省豐(feng) 寧、圍場、興(xing) 隆等地,以及貴州省黔西南州、黔東(dong) 南州、畢節市等地建設了菌類種植基地,以研發促進生產(chan) ,既帶動了當地村民就業(ye) 和農(nong) 業(ye) 技術提升,也收獲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如今,董偉(wei) 的蘑菇產(chan) 業(ye) 年產(chan) 值超過4億(yi) 元,總種植麵積達14000餘(yu) 畝(mu) 。

  記者手記

  讓更多年輕人擁抱鄉(xiang) 村熱土

  過去數十年間,老弱婦孺逐漸成為(wei) 農(nong) 村人口的主力軍(jun) 。人才的“空心化”成為(wei) 製約農(nong) 村建設的重要因素。憑借自身刻苦努力跳出農(nong) 門的農(nong) 家子弟,絕大多數選擇在城市謀發展。

  就在最近幾年,這一局麵已悄悄發生改變。以懷柔姑娘董偉(wei) 為(wei) 代表,一批從(cong) 海外留學歸來的學子以創業(ye) 者的姿態出現在田間地頭。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這種“逆向潮流”?究其原因:一是家鄉(xiang) 變美了,也更宜居了,美麗(li) 鄉(xiang) 村喚醒了他們(men) 內(nei) 心的鄉(xiang) 土情結;二是不斷向農(nong) 村傾(qing) 斜的政策紅利讓鄉(xiang) 村成為(wei) 一片廣闊藍海,有了更多施展才華和創業(ye) 的機會(hui) 。

  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海歸人才選擇向鄉(xiang) 村“進軍(jun) ”,農(nong) 村建設者的人員構成、年齡結構、知識水平、思維方式等也會(hui) 不可避免發生變化:國際視野、多元包容理念、以技術迭代促進產(chan) 業(ye) 升級路徑……年輕人的新思維、新理念,給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了新鮮血液。而他們(men) 在鄉(xiang) 村幹事創業(ye) 的成功實踐,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擁抱鄉(xiang) 村這片熱土。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