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不能以“內循環”名義搞地區封鎖
央廣網北京4月19日消息(記者張慧娟)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經濟之聲推出專(zhuan) 題策劃《詳解全國統一大市場》,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hui) 經濟政策委員會(hui) 副主任徐洪才解讀: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不能以“內(nei) 循環”名義(yi) 搞地區封鎖。
徐洪才:內(nei) 循環,我們(men) 講的是“全國一盤棋”,統一的國民經濟的國內(nei) 循環要暢通,不是指某一個(ge) 地區、某一個(ge) 部門打自己的“小算盤”,借這個(ge) 名義(yi) 來維護自身的局部利益。
在現實當中,“屁股指揮腦袋”這種本位主義(yi) 還是有深厚的基礎。有些地方要保護自身的利益,搞“一畝(mu) 三分地”,人為(wei) 地設置一些關(guan) 卡,市場的準入標準也不統一,人為(wei) 地製造了不公平的競爭(zheng) ,就是內(nei) 外有別。實際上,這個(ge) 所謂的“內(nei) 循環”是一種狹隘的、保護落後的概念,它不是在全國範圍內(nei) 促進生產(chan) 要素的自由暢通。因此,它所對應的是一種不公平競爭(zheng) ,封閉且效率比較低,影響了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
未來,我們(men) 就要打破這種本位主義(yi) ,要建立全國統一的高水平的市場體(ti) 係。因此,就要突破一些體(ti) 製機製的障礙,特別是地方政府的一些“土政策”跟頂層設計不一致的地方,我們(men) 要統統給它廢除掉,破舊立新。在這個(ge) 過程當中,當然要提高認識,同時也要克服這種本位主義(yi) 。
現在,整個(ge) 全國統一市場的突出問題就是規模比較大,但是大而不強。背後的一個(ge) 重要原因就是這種本位主義(yi) 弄得支離破碎,(特別是)標準碎片化;另外,搞自我封閉,阻礙了各種要素的自由暢通循環。
未來,要嚴(yan) 格按照相關(guan) 的政策,統一市場準入、市場監管的規則,統一市場監管的執法,同時還要完善相關(guan) 標準,比如商品服務的質量保證體(ti) 係以及標準、計量的體(ti) 係,提高服務質量,改善消費環境,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鼓勵公平競爭(zheng) 。特別是要暢通不同地區的商品流通,利用數字化技術加快商品服務的信息交換,提升金融服務,另外要改革相關(guan) 的體(ti) 製機製,包括人員的自由流動。這裏麵涉及一係列製度的不斷完善和優(you) 化問題。
當然要看到,以一種開放合作的心態,跟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地區展開合作,可以實現優(you) 勢互補,可以發揮各自的專(zhuan) 長,實現資源優(you) 化配置。在整體(ti) 效益提升的過程當中,地方自身也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說打開了市場的大門,我們(men) 就會(hui) 丟(diu) 掉自己的優(you) 勢。
比如我們(men) 在全國範圍內(nei) 推進五大區域協同發展的戰略,長三角、粵港澳、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其實這種區域經濟一體(ti) 化也有助於(yu) 打破“一畝(mu) 三分地”。像安徽省,過去定位不清,曾經定位成一個(ge) 中部地區,和江西、湖北、湖南綁定在一起。最近這些年,它自覺地融入到長三角三省一市這樣一個(ge) 整體(ti) 協同發展的框架,加強了和上海、南京等長三角地區一些城市的合作。它找準了自己的位置,在很多方麵甘當配角,同時有些方麵它也可以當主角,因為(wei) 它有核心競爭(zheng) 力,有一些獨特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這樣就形成了優(you) 勢互補,最終產(chan) 生了協同效應。所以,這種合作、開放實際上就“搭上便車了”。如果還是搞自我封閉,那顯然發展就沒這麽(me) 快了。
總而言之,就是要打破這種自我封閉的狹隘的“內(nei) 循環”,形成一個(ge) 高度開放的高水平的市場體(ti) 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