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閑島”重生記
“設計師就是要通過專(zhuan) 業(ye) 能力把老百姓的願景表達出來、固化下來。”
——李曉楠
紅花綠樹,柳枝婆娑,水中魚兒(er) 暢遊,島上藤椅、石桌錯落有致。走進通州區永順鎮天賜良緣社區,春夏之交的共享小島生機勃勃。作為(wei) 改造小島的責任規劃師,李曉楠對這裏的一草一木都格外熟悉。
李曉楠,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中心分院空間規劃二所副所長。對有著15年工作經驗的他來說,擔任城市副中心責任規劃師是進入了一個(ge) 新天地。“就比如設計階段,以前是設計師自己做,現在要帶著居民一起設計。設計師就是要通過專(zhuan) 業(ye) 能力把老百姓的願景表達出來、固化下來。”李曉楠說。
李曉楠帶著團隊反複考察,鎖定了永順鎮天賜良緣社區。
天賜良緣社區建於(yu) 2000年左右,采取人車分流模式,社區內(nei) 綠化麵積不小,還有兩(liang) 個(ge) 湖心小島,“改造的底子非常好”。李曉楠說,更重要的是,社區居民的自我更新意識很強。84歲的居民王德泉老爺子在社區發起了“居民自願者”組織,“自願者”們(men) 自籌經費對湖心小島進行了裝飾、設計,並負責維護,但由於(yu) 缺乏專(zhuan) 業(ye) 技術,也逐步暴露出植被短缺、水道堵塞、環境品質不高等問題。
“我們(men) 的任務不是全麵包辦,而是動員全體(ti) 居民共同參與(yu) ,共同實現居民的願景。”李曉楠說。於(yu) 是,他帶著同事,借助居委會(hui) 、物業(ye) 和“居民自願者”,召開居民議事會(hui) 議,征求大家對社區改造的意見。要不要改,哪些要改,怎麽(me) 改……一個(ge) 個(ge) 問題有了答案,改造計劃也逐漸明確。
改造重點是社區裏的兩(liang) 個(ge) 湖心島。南側(ce) 小島,“居民自願者”孟大哥和張大姐夫妻倆(lia) 沒少花心思收拾。兩(liang) 人自掏腰包修了木橋、清理了湖麵雜草,還找來一塊大石頭刻上了自己為(wei) 小島取的名字——“消閑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小島上供居民休憩的座椅,全是居民從(cong) 自家搬來的閑置家具,木頭的、石頭的、皮質的,五花八門,雜亂(luan) 無章。
“由簡到繁,先把簡單的改造出來,也等於(yu) 是給居民打個(ge) 樣兒(er) 。”於(yu) 是,李曉楠和同事們(men) 借助屬地政府等相關(guan) 單位給予的資金支持,為(wei) “消閑島”換上了一批物美價(jia) 廉的座椅,又對綠植進行了規整、補植,南側(ce) 小島煥然一新。
到了北側(ce) 的“鴿子島”,李曉楠和同事卻碰到了難題。
原來,北側(ce) 小島之所以得名“鴿子島”,是因為(wei) 孟大哥和張大姐在島上養(yang) 了不少鴿子,還有幾隻大鵝。這讓社區居民們(men) 半是歡喜半是愁。鴿子、大鵝靈動,為(wei) 小區增添不少生機,可小動物的糞便太破壞環境。
“居民參與(yu) 社區自更新,最重要的是尊重居民的意願。”李曉楠讓居民們(men) 自己決(jue) 定大鵝和鴿子的去留。
“太影響環境了,而且有異味兒(er) 。”“大鵝能看家,也啄人,院裏這麽(me) 多小孩兒(er) 也不安全……”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起來,最終決(jue) 定,大鵝不養(yang) 了。
接下來需要解決(jue) 的是鴿子的問題。現有的籠子又大又破,與(yu) 島上的景色格格不入,李曉楠和同事們(men) 特意做了三個(ge) 鴿子籠的設置方案,一版大號籠子,一版中號籠子,一版沒有籠子,請居民們(men) 投票。可沒想到,投票的結果是讚成沒有籠子方案的人最多。看到這個(ge) 結果,張大姐和孟大哥不幹了。
“鴿子籠都不讓放,這不就是不讓養(yang) 了嗎?原來我們(men) 收拾小島的時候,誰填過一鍬土?那索性什麽(me) 都別留,全都重新來!”
“社區環境的維護主要依靠‘自願者’的力量,可是大家又不願意聽取‘自願者’們(men) 的意見,讓人寒心。”
……
眼看矛盾就要激化,李曉楠趕忙請出王德泉老爺子說和,並再次和居民溝通意見。細心的李曉楠發現,其實,大多數人投票無籠的方案,並不是完全排斥養(yang) 鴿子,而是鴿子籠影響整體(ti) 美感。對此,李曉楠和同事們(men) 也給出了各方都滿意的解決(jue) 方案——購買(mai) 一款和小島景色相適應的木質籠子,既滿足養(yang) 鴿子的需要,又與(yu) 周邊景致和諧相融。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輪回裏,天賜良緣社區共享小島改造項目像一株破土萌發的新芽,在李曉楠們(men) 的精心嗬護下,生根、抽條、茁壯成長。步道鋪裝鵝卵石、清除湖麵淤泥、花箱認領,居民們(men) 主動參與(yu) ,許多人還加入了“自願者”隊伍。
去年“十一”,天賜良緣社區湖心共享小島改造項目完工,李曉楠帶著同事們(men) 舉(ju) 辦了開園儀(yi) 式,為(wei) 了鞏固住改造成果,又幫社區製定了“共享小島”百姓公約,建立起長效管理機製。
“80後”李曉楠是個(ge) 土生土長的北京孩子。從(cong) 北京建築大學城市規劃專(zhuan) 業(ye) 一畢業(ye) ,就進入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工作,後來考研深造,畢業(ye) 後又回到了這裏。對這份工作的堅守,源於(yu) 對故鄉(xiang) 的熱愛和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在李曉楠的記憶中,小時候的北京城是一條條胡同組成的,無論外麵怎樣車水馬龍,一走進胡同,就仿佛隔絕了喧囂,一切是那麽(me) 安靜、安全、井然有序,“我很懷念這種感覺”。
現在,老城雙修、城市更新、街巷整治等一係列工作,正在幫城市重建秩序。“能夠親(qin) 身參與(yu) 到這個(ge) 過程,為(wei) 尋回童年時城市的靜謐與(yu) 祥和做點兒(er) 貢獻,是非常有意義(yi) 的一件事。”李曉楠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