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過冬奧會建設的骨幹力量進駐小山溝 這個“小苑”不簡單
密雲(yun) 區大城子鎮下柵子村,曾經很有名,是出了名的窮,現在更有名了,是出了名的美。
從(cong) 京承高速出來,迎麵是養(yang) 眼的綠、有層次的綠,若是行家來,能道出數十種綠色的名字。沿著彎彎繞繞的盤山路東(dong) 行,一座座山巒向後掠去,大自然的美帶來視覺上的極大歡愉。
又轉過一道彎,“大城小苑”四字跳入視線,高高地鑲在灰白的磚牆上。馬興(xing) 升正站在招牌下迎來送往,無論退房的還是剛到的,他都能聊上幾句。“大部分是熟客,有人跟著朋友來玩,住得舒坦,就再帶家人來,一來二去成了鐵杆‘粉絲(si) ’。”
馬興(xing) 升是這家民宿的運營負責人。他認為(wei) 最吸引客人的,是“大城小苑”的高標準服務:所有服務員都在北苑大酒店培訓過,就連大廚也是從(cong) 那兒(er) 請來的,餐食、床品、衛生等均向五星級標準看齊。
深山小村一民宿,緣何與(yu) 遠在市區的大酒店搭上關(guan) 係?事情要倒回2016年。
那年,全國打響脫貧攻堅戰。北京市認定了234個(ge) 低收入村,其中13個(ge) 在大城子鎮。大城子鎮成了全市低收入村最多的鎮,人均年收入不足萬(wan) 元的下柵子村赫然在列。
村子距北京城區116公裏,陡山環抱,翻過山脊上的長城就是河北興(xing) 隆。“土地少,也不肥,種個(ge) 仨瓜倆(lia) 棗還賣不出去,窮得掉渣。”馬興(xing) 升坦言,脫低,起初他並沒太大信心,因為(wei) 看不到出路: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謀生,留守的人裏,殘疾人和60歲以上老人又占了一半,是典型的“空心村”。大家望山興(xing) 歎:誰能給支支招,誰又能來搭把手呢?
缺人、缺地、缺產(chan) 業(ye) ,憑一己之力翻身太難了,得靠城市鄉(xiang) 村一盤棋!北京舉(ju) 全市之力統籌規劃,市屬國企、機關(guan) 單位等各方力量全部出動,各顯其能伸援手,帶動農(nong) 民增收。
下柵子村迎來了對口幫扶企業(ye) 北京城建集團。搞調查、瞄市場、定計劃,最後大家決(jue) 定:改造閑置農(nong) 宅,劍指高端民宿。建設由最骨幹的力量操刀——曾參與(yu) 過北京大興(xing) 國際機場、城市副中心、冬奧會(hui) 、世園會(hui) 等重點工程的團隊入駐;服務找最專(zhuan) 業(ye) 的來教——北京城建集團所屬五星級北苑大酒店協助運營。
開荒修路、立杆架線、打井蓄水……寒來暑往小一年,破敗的老宅變成精致的民宿。“大城小苑”開業(ye) 三年,年營收穩定超過一百萬(wan) 元。前年和去年,這裏榮登北京網紅打卡地推薦榜單。“人氣兒(er) 聚起來了,‘低收入’帽子甩掉了,美夢成真了!”馬興(xing) 升說。
從(cong) 建設到運營過程中,“大城小苑”帶動當地百餘(yu) 名村民就業(ye) ,村裏種植的紅肖梨、板栗、核桃等也打開了銷路。增收有了著落,培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內(nei) 生動力的事又提上日程。如今,“大城小苑”每年向村集體(ti) 提供10萬(wan) 元的發展基金,用於(yu) 村裏的公共建設和經濟發展。“今天,我們(men) 再看這周圍的大山,跟瞪著聚寶盆似的,眼神都不一樣嘍。”何止眼神,馬興(xing) 升說這話的口氣,跟剛才憶苦時儼(yan) 然兩(liang) 個(ge) 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