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高校師生將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 新一批“京味兒”端上市民餐桌

發布時間:2022-09-23 08:30:00來源: 北京日報

  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在這個(ge) 收獲的季節,新一批“京味兒(er) ”端上了市民餐桌——近年來,北京高校師生將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運用科學知識培育引進各類新品種。這些新品種不僅(jin) 提質增收,口味、營養(yang) 價(jia) 值等也更加符合市民的喜好。

  7年完成京味甘薯更新換代

  在密雲(yun) 區高嶺鎮的甘薯田裏,數位農(nong) 民正忙著收獲。鬆軟的土地上,長滿了一顆顆外皮粉紅、形態飽滿的甘薯。“這是西瓜紅,學名普薯32,口感、營養(yang) 、產(chan) 量等綜合實力均排在北京甘薯前列。”北京農(nong) 學院副教授趙波撿起一顆甘薯掂了掂分量,眼裏透著豐(feng) 收的喜悅。“相比此前的北京甘薯品種,這一新品種產(chan) 量幾乎翻了一倍。在平原地區,畝(mu) 產(chan) 超過3500公斤;在密雲(yun) 區、延慶區、懷柔區等山區,畝(mu) 產(chan) 也能達到2500公斤左右。”

  2016年以來,趙波在北京郊區甘薯生產(chan) 田中設置新品種試驗示範田,引進了更符合市場對甘薯口味和外觀品質要求的甘薯新品種西瓜紅,其纖維更少、口感更佳。“不用吐掉中間的絲(si) ,也不會(hui) 塞牙了,吃著更順滑。”趙波還運用甘薯密植淺平栽技術,將甘薯生產(chan) 田的栽植密度從(cong) 每畝(mu) 3000株提高至4000株。“殘次薯塊比例明顯減少,薯形大小適中,買(mai) 回家不用剁,吃著方便。”

  新品種引進7年,因其產(chan) 量高、口味佳的優(you) 點受到市民的喜愛。在京的種植麵積從(cong) 2016年的不足1%,發展到如今超95%的甘薯田和市場上都有“西瓜紅”的身影,實現了新品種在北京地區的更新換代。

  博士農(nong) 場打造“專(zhuan) 用京豆”

  北農(nong) 103和北農(nong) 106大豆打出的豆漿味道濃,沒腥味;豆芽專(zhuan) 用大豆發芽快,出芽率高,人們(men) 足不出戶就能吃到自己種的豆芽;北農(nong) 109大豆花青素含量高,給愛美人士帶來了抗氧化、抗衰老的食補新選擇……根據市場特定需求,培育具有特定用途的大豆,是北京農(nong) 學院作物學科特用大豆研究團隊一直堅持做的事。

  利用基因組測序技術,團隊解析影響大豆產(chan) 量、品質等重要農(nong) 藝性狀的因素,培育高產(chan) 優(you) 質專(zhuan) 用大豆新品種。“有些人不愛喝豆漿,覺得有腥味,容易引起腹痛,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基因控製和育種設計避免的。”團隊技術骨幹、副教授李瑋瑜說,團隊收集了近2萬(wan) 份種質資源,精準控製大豆的基因組合,同時建立豆漿感官評價(jia) 體(ti) 係,篩選出了最適合做豆漿的大豆品種——北農(nong) 103和北農(nong) 106。

  豆芽也是人們(men) 餐桌上常見的菜品。多年來,團隊在平穀區的博士農(nong) 場中試點設計育種,培育出豆芽專(zhuan) 用型品種,實現豆芽的高效高產(chan) 。“大豆發芽不到10天就能長到5至7厘米,即可食用。”李瑋瑜欣慰地說,豆芽專(zhuan) 用大豆在今年迎來了在京郊的較大麵積種植。“人們(men) 都說東(dong) 北大豆好,我們(men) 致力於(yu) 把北京的大豆種好,服務市民的口味和需求。”

  新農(nong) 科將培育更多“京字號”

  除了培育一批高產(chan) 優(you) 質的“京糧”,北京高校也將科研培育發展到了肉禽蛋和瓜果蔬菜類。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與(yu) 北京一家食品公司聯合培育了“沃德188”快大型白羽肉雞品種,是我國肉雞市場自主培育的首批白羽肉雞品種,有體(ti) 型大、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率高等優(you) 點,適合生產(chan) 分割雞肉,方便製作快餐、團餐及深加工製品。在通州區西槐莊科技小院,三名中國農(nong) 大的學生開發試種了袖珍西瓜、水果蘿卜、草莓番茄等果蔬新品種。

  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校師生投身“新京味兒(er) ”研究。今年,生物育種科學作為(wei) 新專(zhuan) 業(ye) ,被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zhuan) 業(ye) 目錄,中國農(nong) 大獲批全國首個(ge) 生物育種科學專(zhuan) 業(ye) 並招收首屆50名本科新生。新專(zhuan) 業(ye) 分為(wei) 植物育種和動物育種兩(liang) 個(ge) 方向,是作物學、畜牧學、生物學、遺傳(chuan) 學、信息學的新興(xing) 交叉專(zhuan) 業(ye) 。

  未來,在北京高校師生的努力下,市民將品嚐到更多種類豐(feng) 富的“新京味兒(er) ”美食。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