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三旗老磚窯變身城市新空間
為(wei) 人民大會(hui) 堂等北京第一批“十大建築”供磚,30年間共生產(chan) 45億(yi) 塊磚,20年間消納的建築垃圾體(ti) 積接近一座百望山……始建於(yu) 1954年的新都磚瓦廠留下許多曆史印記。如今這個(ge) 老廠最後一座窯,華麗(li) 轉身為(wei) “磚窯裏”城市新空間,助力海澱區西三旗街道從(cong) “瓦片”到“芯片”的蝶變。
“磚窯裏”位於(yu) 建材城西路南側(ce) ,原址是建成於(yu) 1954年的新都磚瓦總廠。過去,它曾為(wei) 北京早期城市建設乃至國家重要建設工程做出貢獻;現在,它要為(wei) 新時代城市發展提供新空間。
走進“磚窯裏”,南北長180米、寬18米的北京最老輪窯依舊保留了紅磚的外貌,高大的煙囪頂部進行了藝術加工。西部空場則打造成都市花園,融合了文化傳(chuan) 承、自然生態、景觀活力等功能;北側(ce) 入口是文化記憶展示區,碩大的時光環上,鐫刻著新都磚瓦廠的輝煌曆史;中部是中心景觀區,旱地噴泉成為(wei) 點睛之筆;南部是交談洽談區,以磚窯的“特產(chan) ”紅磚造景,用景牆、汀步、戶外吧台、活力廣場等設施,滿足周邊人群的多元功能需求。
“小時候就在這裏玩耍,在這座輪窯爬上爬下,給父親(qin) 送飯的時候還會(hui) 鏟兩(liang) 鍬煤……”居民孫樹昆的父親(qin) 曾是磚廠的燒窯師傅,1958年就在新都磚瓦廠工作,直到退休。孫樹昆說:“我們(men) 見證了當年磚廠的輝煌年代,也經曆了2012年磚廠正式停產(chan) 。如今這裏煥然一新,卻處處都有我們(men) 幾代人留下的記憶!”
未來,年輕人也將在這裏留下自己奮鬥的記憶。“磚窯所在位置的周邊,匯集了教育及科技創新等領域的眾(zhong) 多人才。其南側(ce) 的金隅智造工廠已經入駐200多家科技企業(ye) ,5000多位科技人才聚集,擁有一個(ge)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一家創業(ye) 板上市企業(ye) ,6家智能製造行業(ye) 獨角獸(shou) 企業(ye) 。產(chan) 業(ye) 的聚合發展、人才的交流互動,都需要‘磚窯裏’這樣的配套空間。”西三旗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王世鬆告訴記者,新都磚瓦廠是西三旗地區最早期的工業(ye) 形態,經過多年的城市更新,該區域已經完成了從(cong) 建材城向科學城的轉變。老磚窯的華麗(li) 轉身正是西三旗從(cong) “瓦片”到“芯片”蝶變的一個(ge) 縮影。
近年來西三旗街道不斷進行城市有機更新,推動老工業(ye) 企業(ye) 轉型升級,補充城市功能短板,為(wei) 高精尖企業(ye) 及創新創業(ye) 平台提供廣闊空間。除了金隅智造工廠外,地區首家“騰籠換鳥”轉型升級的建金中心,已經成功引入金隅啟迪孵化器等一批高精尖企業(ye) 及創新平台,中關(guan) 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園一期也已經交付使用,二期計劃於(yu) 2023年交付,未來還將釋放23萬(wan) 平方米的產(chan) 業(ye) 麵積。
在產(chan) 業(ye) 不斷聚集的同時,城市功能配套也不斷完善:近年來先後完成了北京二十中附屬實驗學校、六一幼兒(er) 園西三旗分園、清河四小新校址、永泰小學及楓丹麗(li) 舍小學擴建等項目,引入了十一學校、北大附中等優(you) 質教育資源,更好地滿足地區居民、企業(ye) 員工子女入學需求,並建成西三旗科技園配套公租房,金隅科技園配套醫院的建設也在有序推進中……秉承著片區化城市更新的新路子,西三旗正在不斷促進科技產(chan) 業(ye) 和城市更新協同融合發展,從(cong) 生態、生產(chan) 、生活上全方麵實現城市更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