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北京曲劇再次改編老舍名著首登小劇場舞台 青年演員演繹《我這一輩子》

發布時間:2022-10-25 08:44:00來源: 北京日報

 

  作為(wei) 第六屆老舍戲劇節參演劇目之一,由培源平台和北京市曲劇團聯合孵化的首部小劇場北京曲劇《我這一輩子》10月22日、23日在鼓樓西劇場首演。此次演出由一批新生代北京曲劇人接棒,展現了北京曲劇舞台的青春力量,劇團通過編演名家名作傳(chuan) 播經典,助力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

  創作

  對小劇場戲曲的一次探索

  原創北京曲劇《我這一輩子》根據著名作家老舍的同名小說改編,以“我”在舊時代坎坷辛酸的人生曆程,真切地表現出陳腐動蕩的舊社會(hui) 背景下,底層小人物無力把握改變自己命運的悲哀。劇中的“我”聰明能幹,通曉人情世故,一直在掙紮著做個(ge) 體(ti) 麵人,卻屢遭生活重創,總是事與(yu) 願違,落魄潦倒而終。該劇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唱出了這個(ge) 世界的現實與(yu) 沉重,在嬉笑怒罵中飽含著對這個(ge) 世界的深情和熱愛。

  北京曲劇是唯一土生土長於(yu) 北京的地方戲曲劇種。今年正逢北京曲劇劇種命名七十周年,繼成功排演了《茶館》《龍須溝》《四世同堂》《駱駝祥子》《方珍珠》《離婚》《老張的哲學》《正紅旗下》等改編自老舍經典作品的劇目之後,北京市曲劇團創排《我這一輩子》,是對當代小劇場戲曲創作的一次探索和突破,對劇種藝術空間的開拓具有重要意義(yi) 。

  北京市曲劇團團長崔迪介紹:“這出戲在老舍先生小說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創作和改編,保留了該有的文學底蘊和文學性,既尊重老舍先生的原著,又增加了當代藝術的意蘊,在思想層麵完美呈現出了老舍先生作品的普世性,將底層人民群眾(zhong) 的命運掙紮刻畫得很到位,使其成為(wei) 一部帶有濃厚京味特色的北京曲劇版本。”

  改編

  更注重呈現老舍文學風格

  北京曲劇《我這一輩子》的劇本曾獲2021年第六屆老舍青年戲劇文學扶持獎勵計劃優(you) 秀劇本榮譽,編劇胡銘帥十分感恩老舍先生。他說:“挖掘老舍文學寶藏,豐(feng) 富北京曲劇的劇目建設,發揚老舍先生的文學品格,彰顯作品的精神內(nei) 涵,是創作中必須守住的‘正’。這次創作的創新在於(yu) ,充分借用戲曲舞台的假定性,將人物的內(nei) 心世界剖白於(yu) 眾(zhong) ,創造性地提煉了‘紙人’這一舞台形象,芸芸眾(zhong) 生幻化為(wei) ‘紙人’,穿梭周旋於(yu) ‘我’的身側(ce) 。特殊的戲劇結構與(yu) 場麵營造,讓小劇場的物理之‘小’,恣意出穿越時空的生命之‘大’。”

  導演白愛蓮對小劇場創作情有獨鍾,她的創作一直伴隨著新世紀以來小劇場戲曲的發展曆程,《浮生六記》《十二樓》《思·凡》《染》《一蓑煙雨》等均獲好評。首次執導北京曲劇讓白愛蓮非常興(xing) 奮,“北京曲劇有它的藝術獨特性,雖然表演上沒有傳(chuan) 統戲的程式,但更加生活化,京味濃鬱。”這次北京曲劇的創排,白愛蓮希望在戲曲舞台上展現出更多新意,“除了形式感的東(dong) 西,還想有更文學的表達。《我這一輩子》裏麵所有角色以‘我’的敘述為(wei) 主,‘我’的這些焦慮和困惑,也是當代觀眾(zhong) 最能共情共鳴的地方。老舍以幽默的方式表達,用詼諧、調侃、戲謔的方式來敘述悲劇,把北京人隱忍豁達的性格底色展現了出來,我們(men) 希望通過‘我’和‘紙人’的互動映照,能體(ti) 現這樣的戲劇矛盾,也呈現老舍的文學風格。”

  北京曲劇的音樂(le) 性獨具特色,青年作曲顧靜媛介紹:“老舍的語言風格十分簡練,所以這次《我這一輩子》在音樂(le) 方麵也追求一種簡約風格。曲牌多選用的是輕巧、詼諧、幽默、說唱性較強的,既有曲劇特色,又符合人物的性格特點,讓觀眾(zhong) 從(cong) 詼諧與(yu) 幽默的音樂(le) 中品味世事的艱難。”

  排演

  青年演員體(ti) 悟時代人物

  中國戲曲學院2018級北京曲劇班的畢業(ye) 生,整建製地參與(yu) 了北京曲劇《我這一輩子》的排練演出。“老舍先生小說中的主人公‘我’遭遇了種種悲劇事件,卻不是捶胸頓足、呼天喊地、聲淚俱下,而是用‘笑’來對待一切不幸。”

  青年演員們(men) 仔細研讀劇本,對舊時代這個(ge) 悲劇人物有著自己的認識,“為(wei) 人老實厚道,行為(wei) 舉(ju) 止幹淨利落,這是他的性格標簽,經過時代變遷,他也明事理,懂得人情世故,有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可以說這個(ge) 人物活得很清楚,是一個(ge) 被社會(hui) 裹挾著前進的普通人。也正因為(wei) 他是明白人,對生活一直有著積極的想法,卻又屢遭不幸,才說明老舍先生寫(xie) 的是個(ge) 社會(hui) 悲劇,而非個(ge) 人悲劇。”

  在《我這一輩子》裏,主人公的角色年齡跨度較大,加之歌舞表演繁重,對體(ti) 力和閱曆都有要求。排練場上的汗水不僅(jin) 讓青年演員們(men) 在藝術上得到提高,也讓他們(men) 對該劇有著更深切的創作感悟:“畢竟我們(men) 很年輕,這個(ge) 角色又是舊社會(hui) 的人物,和我們(men) 現在的生活也有一定距離。這出戲裏的舞蹈都是有深意的,‘紙人’代表的社會(hui) 底層,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劇中‘我’與(yu) ‘紙人’的互動映照,體(ti) 現著普通人的生活掙紮,較之那個(ge) 年代,我們(men) 生活在新時代真的太幸福了。”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