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田野農家美,小橋流水咖啡香 村兒咖,新農村的味道
群山環繞間,抬眼是田野,背後是農(nong) 家,淡淡的焦香從(cong) 鄉(xiang) 間小路旁的咖啡店飄來。隨著鄉(xiang) 村旅遊從(cong) “景點遊”轉向“全域旅遊”,一些消費新業(ye) 態正在融入鄉(xiang) 村生活。在京郊密雲(yun) ,誕生於(yu) 高樓大廈間的咖啡館在村裏紮下了根,這樣的“村兒(er) 咖”已有10家。
門外是露營風的桌椅、草坪、移動咖啡車,時尚休閑風十足;屋內(nei) ,編筐掛在牆上作裝飾,用麻繩自製的吊燈散發著暖光,不缺鄉(xiang) 土特色;櫃台內(nei) ,山楂燕麥拿鐵、老倭瓜蛋糕、抹茶栗子等,將精致的甜點與(yu) 鄉(xiang) 村的豐(feng) 饒物產(chan) 完美結合。在溪翁莊鎮北白岩村,一家名叫“村兒(er) 咖”的咖啡店人氣火熱。
占地300平方米的“村兒(er) 咖”原本是個(ge) 閑置農(nong) 宅,2018年,回鄉(xiang) 創業(ye) 的密雲(yun) 姑娘郭海燕將其租了下來,本打算做民宿的接待中心,配套了一個(ge) 咖啡角和小超市供遊客休息。“沒想到,咖啡角太火了。”郭海燕說,消費客群不僅(jin) 有自家民宿的客人,還有很多是過路的騎行愛好者。於(yu) 是,郭海燕直接取消了超市和接待中心,全部改建為(wei) 咖啡店。“最多一天能賣出300多杯,在冬季,咖啡店收入甚至比民宿還要高一些。”
西田各莊鎮龔莊子村的“靜喧”精品民宿,精心打造“風兒(er) CAFE”咖啡廳,日均營業(ye) 額達2000元;溪翁莊鎮金叵羅村的“老友季”民宿裏,100平方米的咖啡廳每月能帶來3萬(wan) 到5萬(wan) 元的收入。從(cong) 城市遠道而來的民宿主們(men) ,默契地選擇拓展“咖啡”業(ye) 務。
遠在鄉(xiang) 野的咖啡店,何以具備如此強的吸引力?“現在我們(men) 旅遊都不愛去景點了,自己到處走走看看就挺好,處處是景。咖啡店正好作為(wei) 歇腳的地兒(er) 。”假日和朋友一起騎摩托車進山遊玩的王先生說。他的話為(wei) 我們(men) 揭開了答案的一角。
近年來,隨著鄉(xiang) 村旅遊產(chan) 業(ye) 的發展成熟,旅遊消費逐步從(cong) 觀光轉向休閑,從(cong) 名勝走向鄉(xiang) 野。在密雲(yun) 的發展戰略中,四條全域特色文化旅遊休閑發展帶勾勒出全域旅遊新格局,為(wei) 鄉(xiang) 村咖啡館的發展厚植了沃土。
與(yu) 此同時,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的持續推進,大幅改善了鄉(xiang) 村的麵貌,進一步推動了全域旅遊。“村兒(er) 咖”的門前,重新修整的村路一塵不染,劃出整齊清晰的停車位,透過落地窗看到的圍牆剛剛漆過,新栽種的銀杏滿樹金黃。這些美景均來自於(yu) 去年實施的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工程。
一本書(shu) 、一杯飲料、一日閑暇,時間在這裏放慢了腳步。領略山水田園的獨特風光,耳畔響起優(you) 雅歌聲,是回歸心靈的放逐,也是當下年輕人新潮的解壓方式。鄉(xiang) 村的咖啡館,作為(wei) 一種場景化的旅遊新業(ye) 態,正好滿足了城區遊客在路上、在鄉(xiang) 間“停下來喝一杯咖啡”的剛性需求。以鄉(xiang) 村咖啡店為(wei) 代表的時尚消費場景,填補了鄉(xiang) 村文旅產(chan) 業(ye) 中的服務型經濟空白,同時鄉(xiang) 村的本地物產(chan) 也賦予了它們(men) 獨特的味道。
在鄉(xiang) 村旅遊的迭代升級中,來自城市的醇香咖啡與(yu) 有顏值、有韻味的美麗(li) 鄉(xiang) 村正在走向融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