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區北苑2號院:自治小組“六老漢”服務鄰裏不怠慢
走進通州區北苑2號院小區西門,映入眼簾的場麵讓初來乍到的記者有些疑惑:12個(ge) 車位沿牆根依次排開,有的橫著、有的豎著,大小也不盡相同,就連兩(liang) 棵樹之間的狹小空間,也劃上了“迷你車位”。
車位怎麽(me) 劃得這麽(me) “不規矩”?北苑街道濱惠南三街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方芳笑著解釋,車位這麽(me) 劃,是小區“六老漢”自治小組的主意,他們(men) 先是挨家挨戶登記私家車型號,然後按照車輛大小,結合停車場樹木分布、圍牆走向,劃出了12個(ge) 車位。這些“不規矩”車位,讓困擾小區多年的停車難題基本得到了解決(jue) 。
北苑2號院隻有1棟樓,總共才48戶居民。這個(ge) “迷你小區”1990年建成,當年是齒輪廠分的房子,住戶也都是工廠職工。後來因為(wei) 種種原因,齒輪廠關(guan) 停,小區住戶也搬走了一部分。留下來的老職工中,崔金生、陳平、李崢、於(yu) 德有、王豔明、王立軍(jun) 這六位身體(ti) 硬朗的退休男士,漸漸成了小院自治小組的“主力”。他們(men) 不領工資,為(wei) 居民服務從(cong) 不怠慢,在小區裏口碑極佳,居民們(men) 親(qin) 切地稱呼他們(men) “六老漢”。
“30多年前,我們(men) 剛搬進小區那會(hui) 兒(er) ,廠裏就開過大會(hui) ,所有職工都要互幫互助,遇到問題不能爭(zheng) 吵,大夥(huo) 兒(er) 一起商量解決(jue) 。家家戶戶樓上樓下住著,都在一個(ge) 院兒(er) ,就跟一家人一樣,過年過節還串門呢。”自治小組的組長、已經69歲的崔金生說,如今雖然齒輪廠不在了,可互幫互助、共治共享美好家園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還得繼續發揚。
退休多年的“六老漢”,平時開車機會(hui) 不多,咋想起來要治理停車難題?這離不開他們(men) 的好習(xi) 慣——退休後,平時沒事就願意在小院裏溜達。“小區私家車滿打滿算有15輛,可是停車場實在太小,又有幾棵樹‘礙事’,這麽(me) 多年,大家都是先到先得。可是隨意停放,會(hui) 浪費很多麵積,如原本能豎著停兩(liang) 輛車的地方,橫著停隻能放一輛。”發現停車難題後,“六老漢”一致同意拿出當年對待齒輪零件的那股“較真”勁,把小院的停車管起來,讓每輛車都“各就其位”。
這可不是個(ge) 簡單的事。用崔金生的話講,“這是係統工程,需要設計。”“六老漢”之中,當年在齒輪廠行政科工作的王豔明,因為(wei) 善於(yu) 做群眾(zhong) 工作,牽頭負責挨家挨戶登門記錄私家車的具體(ti) 尺寸;工程師於(yu) 德有、儀(yi) 表觀察員李崢、計量員王立軍(jun) ,負責測量停車場具體(ti) 大小和每個(ge) 樹坑之間的距離,再結合王豔明的“本底調查”,在圖紙上劃出大小不等的12個(ge) 車位;拋光工陳平和庫房管理員崔金生,因為(wei) 動手能力強,負責製作模具和具體(ti) 施工,帶著居民們(men) 按照圖紙讓車位落地。
陳平說,這期間可不光是“六老漢”在忙活。從(cong) 王豔明挨家挨戶做工作開始,小區自治小組就組織居民們(men) 開了好幾次會(hui) ,除了根據圖紙討論每輛車的具體(ti) 停放點位、車頭朝向,大家還商議出了詳細的停車規範,其中一些內(nei) 容讓人看了很溫暖:停好車之後,開車門不要碰到旁邊車;進入停車場不要開遠光燈,避免打擾一層住戶休息……每位車主都在停車規範上簽了字,承諾自覺遵守要求。社區黨(dang) 總支還特意拿出一部分區級“接訴即辦”獎勵資金用於(yu) 購買(mai) 油漆等物料。
小區裏有15輛車,可車位隻劃出了12個(ge) ,這不還是要麵臨(lin) 停車難題嗎?崔金生說,根據統計,15輛車之中,隻有大約10輛是每天都回來的“固定車”,因此“定製車位”的過程中,首先考慮這10輛車的尺寸。規範後的停車場入口處,空間比較寬敞,更容易停車入位,“六老漢”帶著居民特意在這裏設計了2個(ge) 標準車位,專(zhuan) 門留給幾輛不常回小區的車使用。“六老漢”還給每位車主配發了停車場大門鑰匙,防止小區外的車輛來“蹭車位”。就這樣,曾經讓居民著急的停車問題順利解決(jue) 了。
在小區裏轉上一圈,記者發現,“六老漢”給小區帶來的新變化真不少。結合疫情防控需要,於(yu) 德有給居民們(men) 設計了“零接觸取快遞通道”,配送員不進入小區,把快遞往小區外的窗口一遞,快遞就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動滑到小院裏的置物架上,再經過熱心居民的消毒,才被居民取走;小院東(dong) 北角,李崢、王立軍(jun) 、王豔明一起給小區裏的孩子們(men) 裝了籃球架、秋千;崔金生和陳平把陪伴自己幾十年的工具箱,搬到了自行車棚,還自費采購了台鉗、電鑽,前幾天一戶居民家跑水,多虧(kui) 崔金生及時拿出專(zhuan) 業(ye) 工具搶修……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六老漢”平均年齡65歲了,雖然身體(ti) 都很硬朗,但小區裏的事總不能老讓他們(men) 親(qin) 力親(qin) 為(wei) 吧?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方芳說:“其實,這6位隻是帶頭骨幹,他們(men) 身後還有一支黨(dang) 員和誌願者隊伍。”在這個(ge) 小院,互幫互助已經蔚然成風,去年冬天下大雪,沒等“六老漢”號召,不少居民就自發出來勞動,不到2小時,小院的雪就全都清了出去。
北苑街道地處通州老城,老舊小區多。目前,轄區內(nei) 老舊小區的各種自治經驗已經推廣開來,街道會(hui) 定期組織各小區自治小組的成員進行交流,互相借鑒、啟發,形成多元參與(yu) 、共同治理社區公共事務的格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