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 疫情來襲,涉疫謠言卷土重來!別中謠言“病毒”
當前,全國抗疫形勢嚴(yan) 峻複雜,與(yu) 病毒賽跑的同時,各式涉疫謠言也在快速發酵。它們(men) 成本低廉、傳(chuan) 播迅速、幹擾民心,是另一種必須警惕的“病毒”。
公共衛生類謠言,版本多樣周期性強
“今晚千萬(wan) 不要開窗戶,夜裏全城大麵積消殺,液體(ti) 飛沫對肺有影響……窗外的東(dong) 西拿進屋,告知一下親(qin) 戚和家人。”晚飯過後,陳妍的家人群中彈出一條消息,是父親(qin) 轉發的“特別提醒”。
“用不用把外麵大蔥拿進來啊?”撂下手機,父親(qin) 走出房間,站在廚房窗戶旁邊猶豫。“哎呀不用,假的!”陳妍馬上製止。在她印象中,類似的“提醒”,每當疫情有所反複就會(hui) 出現。有的稱由“中部戰區空軍(jun) ”負責灑藥,甚至列出淩晨4點到7點的具體(ti) 時間,有的勸說大家別買(mai) 外麵東(dong) 西,如果買(mai) 了需要回家多洗多泡……這次的消息,就是父親(qin) 一位家住朝陽區的老同學轉發給他的。
而這些流傳(chuan) 廣泛,衍生出各種版本的“飛機灑藥”其實都是謠言。近兩(liang) 年間,已有多個(ge) 城市相關(guan) 部門針對該謠言發布官方回應。僅(jin) 上周,北京市就有昌平、通州、懷柔等區對此信息進行辟謠,提醒市民防疫信息以官方發布為(wei) 準,不造謠、不信謠、不傳(chuan) 謠。
疫情期間,另一項無論流傳(chuan) 度還是生命力,都能與(yu) 灑藥謠言“媲美”的,要算是“自來水加大氯氣注入”的謠言。它多以“水廠朋友來電話”“市水業(ye) 集團提醒”為(wei) 開頭,告知市民疫情非常時期,自來水處理過程中會(hui) 加大氯氣注入。燒開水、煮飯用水時要提前把水接出來,靜置至少兩(liang) 小時再用。結尾還不忘加上一句“趕快轉給你的親(qin) 朋好友”。
針對這類謠言,北京、天津、大連、長沙等多地自來水集團曾有過多次辟謠。上周四,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明確表示,根據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自來水出廠水餘(yu) 氯應保持在0.3-4毫克/升之間;目前,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各水廠出廠水餘(yu) 氯控製在0.4-0.9毫克/升之間,在國家標準規定的範圍內(nei) 。自來水中的氯氣主要起殺菌消毒的作用,餘(yu) 氯不影響健康,無需“靜置至少兩(liang) 小時再用 ”。
檢測防護類謠言,渲染風險危言聳聽
核酸檢測、鼻拭子檢測、佩戴口罩……這些人們(men) 十分熟悉,疫情期間早已成為(wei) 常規操作的環節,因與(yu) 公眾(zhong) 健康關(guan) 係密切,同樣是謠言侵襲的重災區。
“采樣拭子有毒,反複摩擦或刺激會(hui) 增加癌變風險”、“做完核酸要刷牙漱口,否則咽拭子棉簽有毒物吸進身體(ti) 會(hui) 致癌!”近期,宣稱核酸檢測對身體(ti) 有害的言論又開始流傳(chuan) ,稱采樣拭子使用莫吉隆斯纖維、含有放射性元素锝等等。甚至有說法結合此前的上海疫情展開“預判”,稱“今年之後,全國咽喉癌和鼻咽癌患者將劇增,特別是在上海……”
記者發現,類似信息曾在全國多地“現身”。6月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國家衛健委臨(lin) 床檢驗中心副主任李金明介紹稱,采樣拭子看起來是“棉簽”,但與(yu) 棉簽材料不同,是由植絨拭子附著在柄端,取得細胞後放入保存液,用於(yu) 後續檢測。采樣拭子屬於(yu) 醫療器械,生產(chan) 環境非常嚴(yan) 格,也有相應質量監管標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無毒無害。
更早時,可能很多人都曾刷到過“口罩內(nei) 殘留環氧乙烷一級致癌物,使用前要打開包裝甩一甩”的視頻。穿著白大褂的“醫生”邊演示邊講解,令一些老人深信不疑,紛紛轉發到家庭群、親(qin) 友群。
“老人的想法經常是‘寧可信其有’,我一般會(hui) 去找針對性的辟謠視頻、文章再發給他們(men) 。”小蔣曾在不止一個(ge) 親(qin) 友群裏見到過類似視頻,他認為(wei) 年輕人應堅持不懈幫助老人去分辨謠言。“發得多了,他們(men) 總會(hui) 有所判斷。”
繼“甩一甩”謠言逐漸過氣後,圍繞口罩又出現了一個(ge) 新謠言,稱“口罩原料包括石油產(chan) 品熔噴布,經光照或者揉搓會(hui) 產(chan) 生顆粒物,吸入肺部可導致肺結節。”針對該內(nei) 容,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hui) 、北京市委網信辦等指導發布的科學流言榜專(zhuan) 門進行辟謠,指出口罩在正常使用期限內(nei) 佩戴,是不會(hui) 產(chan) 生微末顆粒的,更不會(hui) 導致肺結節增大。
社會(hui) 熱點類謠言,吸引眼球從(cong) 中獲利
疫情防控措施,客觀上給人們(men) 生活帶來了不便。一部分人卻仿佛捕捉到了“流量密碼”,利用民眾(zhong) 相關(guan) 情緒,絞盡腦汁歪曲編造,企圖通過“蹭”疫情的熱度作為(wei) 自身獲利的渠道。
“上海一醫院要求兒(er) 童三天四次核酸才能做手術,孩子骨折小臂斷裂,硬抗了兩(liang) 天兩(liang) 夜。”不久前,一條聊天記錄在陸先生的家屬群引發熱議。因為(wei) 表姐一家生活在上海,親(qin) 戚還特意提醒她照顧好孩子。而很快,官方發布辟謠消息,稱經過多路求證,聊天記錄中所指醫院並沒有三天四次核酸檢測陰性才能手術的要求,院方也未核查到存在所傳(chuan) 相似情況的病人。
同事的孩子、鄰居的親(qin) 戚、朋友的妹妹……這些真假難辨的消息往往以一段視頻,甚至截圖的麵貌出現,背景語焉不詳,但“故事”情節和衝(chong) 突卻十分誇張。
上周,中央網信辦通報“清朗·打擊網絡謠言和虛假信息”專(zhuan) 項行動的第三批首發謠言典型案例。此前備受關(guan) 注的“福州一陽性男子被吊車吊起轉移”、“長沙用集裝箱運送陽性患者”、“呼和浩特發生跳樓,故意撞人案件”等均在澄清之列:吊車吊起的是安裝工作人員,並非陽性患者。集裝箱用於(yu) 存儲(chu) 防疫物資、存放醫療垃圾等,不是轉運陽性患者。至於(yu) 跳樓、故意撞人,均係發布者惡意拚湊剪輯畫麵,並未發生相關(guan) 案件。截至目前,微博、騰訊、快手、小紅書(shu) 等重點平台已有5400餘(yu) 個(ge) 傳(chuan) 播謠言的賬號受到處置。
發布者為(wei) 何熱衷編造謠言?公安部網安局曾對此揭秘,造謠者發布的內(nei) 容下方或留言評論區,都會(hui) 有廣告插入。流量廣告主曝光和點擊量越多,收益就會(hui) 越多。“可以說,你的每一次點擊,造謠者都能賺錢。”
對於(yu) 一些程度嚴(yan) 重、擾亂(luan) 社會(hui) 秩序、造成惡劣影響的謠言,編造者還會(hui) 麵臨(lin) 法律的懲處。此前有女子發布所謂“緊急通知”,稱“北京將迎來靜默,全市暫停外賣和快遞等服務,請大家盡快準備未來三天的物資”,被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依法采取刑事強製措施。重慶一男子編造“方艙醫院收一人有3500補貼,火車北站有羊兒(er) 客在拉人……”謠言並散布,目前已被警方抓獲並開展調查。
鑒謠指南
多比對思考,別著急轉發
由於(yu) 平台形式多樣,在人人都能發聲的時代,想要徹底杜絕謠言是很難的。尤其近年來謠言加入了視頻剪輯的元素,對一些信奉“眼見為(wei) 實”的受眾(zhong) 更加具有迷惑性。
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馬相武看來,謠言止於(yu) 智者,雖“變化多端”,破解方法卻並不複雜。相比正規消息,謠言涉及的人物、地點、單位等常常含混不清,表述隨意,還容易出現錯別字,以及表達強烈語氣的詞句標點。
此外,可以關(guan) 注這條消息是什麽(me) 渠道發出的。快節奏的當下,一條“爆炸性消息”在社交平台傳(chuan) 得滿天飛,政府機構、新聞媒體(ti) 卻都毫無反應,顯然令人懷疑。實際上如果人們(men) 動動手,用關(guan) 鍵詞搜索、比對一番,很多“陳年老謠”、“網紅新謠”,可能馬上就會(hui) 現出原形。
退一步說,麵對令人“震驚”的事件,即便暫時無法辨別真偽(wei) ,也別太著急轉發。不妨多一些耐心和理性,等待真相“浮出水麵”,避免為(wei) 虛假信息提供滋生土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