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愛無礙 天津市打造聽力“無障礙服務”
有愛無礙,12月3日將迎來國際殘疾人日,天津市文博單位、高校以實際行動為(wei) 殘疾人創造美好生活。繼天津博物館手語視頻導覽上線後,為(wei) 期3個(ge) 月的天津市文博手語講解推廣人員培訓日前結束,天津市文博行業(ye) 13家博物館的21名學員參加了此次培訓。這是天津市以文博係統手語服務帶動其他公共服務領域的一次嚐試,目的是為(wei) 聽障人群創設無障礙交流環境。
“天津博物館的智慧導覽手語講解視頻通過微信在家也能看展覽,還能實時‘聽’講解,真是太方便了。”家住天津市西青區的小徐是一位聽障人士,是手語視頻導覽首批嚐鮮者之一。她通過文字告訴記者,博物館的導覽大都是音頻講解,因此她每次去博物館參觀都無法了解到展品的專(zhuan) 業(ye) 介紹,而天津博物館的智慧導覽手語講解視頻不但能在博物館看實物“聽”講解,還能在家看手語“聽”講解。視頻中使用的手語還是國家推廣的通用手語,“手語也像方言一樣,天津的手語大部分隻有天津本地聾障人士看得懂,到了外地就不一定能看懂了。而通用手語不一樣,大家掌握後都能順暢溝通。”小徐說道。
記者從(cong) 天津市殘聯獲悉,2022年年初,天津博物館率先完成了全館200餘(yu) 段手語講解視頻的製作,創新常用文博專(zhuan) 業(ye) 詞匯手語200個(ge) ,為(wei) 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無障礙服務。天津博物館智慧導覽手語講解視頻上傳(chuan) 到天津博物館官方微信,視障人士足不出戶就能雲(yun) 上觀展,並通過手語導覽了解更多信息,為(wei) 聽障人士打開了欣賞文物之美的大門。
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徐岩告訴記者,因為(wei) 各地的手語存在差異,同一個(ge) 意思,南方和北方的手勢不一樣;同一個(ge) 手勢,不同地方表達的意思也不一樣。目前學院有來自全國各地的510多名聽障學生在校就讀,他們(men) 都用通用手語溝通,老師也用“雙語”教學。因為(wei) 是聽力障礙學生與(yu) 健全學生一起學習(xi) 和生活,學手語的學生有很多實踐交流的機會(hui) 。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公共場所都在提升無障礙服務水平,需要手語服務和更多掌握手語技能的誌願者。天津師範大學美術與(yu) 設計學院大四學生高原告訴記者,他和許多同學都是學院紅十字會(hui) 的成員,學了將近4年手語,因為(wei) “想幫助有需要的人,遇上聽障人士可以用手語溝通”。為(wei) 了這個(ge) 目標,高原等人專(zhuan) 門選修了手語課程,並在學期後堅持自學,“學手語挺難的,它和我們(men) 說話的語序不一樣,還有方言,不同地區手語的手勢也不盡相同。”他們(men) 很想有機會(hui) 和聽障人士進行簡單交流。
了解到高原等學生的誌願熱情後,徐岩書(shu) 記表示,聾人學院也有設計專(zhuan) 業(ye) ,可以搭建一個(ge) 長期交流的平台,讓兩(liang) 校學生通過線上線下活動,用手語交流專(zhuan) 業(ye) 知識,共同進步。
據天津市殘聯介紹,《天津市實施第二期國家手語和盲文規範化行動計劃(2021—2025年)方案》中提出,天津理工大學、天津師範大學作為(wei) 首批國家通用手語公選課的試點大學,將利用2年左右時間,初步建立特殊教育專(zhuan) 業(ye) 教師儲(chu) 備,積累聾健協作的教學經驗,逐步修改和完善國家通用手語課程教學大綱,為(wei) 後期在高校大規模普及國家通用手語公選課奠定基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