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打通農業產業發展卡點和堵點——福建集聚科研力量賦能現代農業

發布時間:2023-01-12 09:27:00來源: 農民日報

  在福建光陽蛋業(ye) 蛋雞養(yang) 殖場,一款外觀“呆萌”的機器人正沿著預定軌道,對每一排雞籠裏的母雞進行可視化巡檢,後台的蛋禽養(yang) 殖數字化平台上,顯示著雞舍溫度、濕度、光照、病死雞分布點等數據。

  “這是全球首個(ge) 商用蛋雞養(yang) 殖機器人,名為(wei) ‘木雞郎’,在它的幫助下,一名飼養(yang) 員可管理15萬(wan) 隻雞,降低人工成本50%以上,輕鬆實現數字智能化養(yang) 雞。”福建光陽蛋業(ye) 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木雞郎”是福建省建設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的成果之一。為(wei) 了打通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卡點和堵點,3年來,福建省集聚科研力量,組建了水稻、水果、蔬菜、食用菌、茶葉、生豬、家禽7個(ge) 省級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開展科研團隊建設、技術攻關(guan) 、示範推廣等工作,形成了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

  科研團隊能力得到新提升

  “不管什麽(me) 時候有病蟲害,李站長都是隨叫隨到,有時候早上5點多就到田間來看我們(men) 的花菜。”寧德市屏南縣棠口鎮花椰菜種植戶張承庫說,這些年收入不斷提高,李站長功不可沒。

  張承庫口中的李站長是福建省現代農(nong) 業(ye) 蔬菜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屏南綜合試驗推廣站站長李關(guan) 發。“1996年,我從(cong) 農(nong) 校畢業(ye) ,看到村民費盡了心思種地,但是收成欠佳。我就想,應該為(wei) 家鄉(xiang) 的農(nong) 業(ye) 做點什麽(me) 。”李關(guan) 發告訴記者。

  前期,李關(guan) 發的工作舉(ju) 步維艱,科研條件差、資金少,工作得不到重視。隨著福建省不斷加大農(nong) 業(ye) 科研力量的建設力度,李關(guan) 發的科研環境大為(wei) 改觀。“人手增加了,資金有保障,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更有底氣了。”李關(guan) 發說。

  在李關(guan) 發團隊的努力下,屏南縣花椰菜畝(mu) 產(chan) 由原來的750公斤達到現在的2750公斤,廣大農(nong) 戶收益大增,科研團隊得到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認可。

  針對7個(ge) 省級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福建省實行首席專(zhuan) 家負責製,每個(g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設置1個(ge) 首席專(zhuan) 家工作站、2-4個(ge) 崗位專(zhuan) 家工作站和5-10個(ge) 綜合試驗推廣站,每個(ge) 工作站(推廣站)由3-4名成員組成。

  福建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財政廳聯合印發了《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建設專(zhuan) 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為(wei) 省級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建設提供資金保障。2019-2021年,共安排省級體(ti) 係專(zhuan) 項資金6685萬(wan) 元,每年每個(ge) 首席專(zhuan) 家工作站補助40萬(wan) 元、崗位專(zhuan) 家工作站補助25萬(wan) 元、綜合試驗推廣站補助20萬(wan) 元。

  3年來,福建省農(nong) 業(ye) 科研團隊的能力得到新提升。建立了7個(ge) 首席專(zhuan) 家工作站、27個(ge) 崗位專(zhuan) 家工作站和63個(ge) 綜合試驗推廣站,擁有中高級職稱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385名;建立“首席專(zhuan) 家+崗位專(zhuan) 家+綜合試驗推廣站站長”工作責任製,每年製定一套工作方案,明確年度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以來,7個(ge) 體(ti) 係創新與(yu) 推廣團隊已獲得省級以上獎項9個(ge) ,個(ge) 人榮獲省級以上榮譽(獎勵)12人次。

  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技術取得新突破

  27份優(you) 特親(qin) 本、18個(ge) 優(you) 特品種、108個(ge) 優(you) 質新品種……這組數據是3年來福建省在水稻體(ti) 係取得的技術成果。

  品種良種化,迎來糧滿倉(cang) 。“近年來,科研單位的創新提升了良種質量,農(nong) 民種糧收益更可觀。”三明市建寧縣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管理委員會(hui) 主任曾明星說。

  在三明市,製種技術突破有效帶動了當地種業(ye) 持續、健康、高效發展。授粉後及時割除父本,提高了母本單產(chan) ;稀泥育秧、母本印刷播種、父本機插母本直播、父母本同步直播等技術,提高了製種機械化水平;“煙葉-製種”高效種植模式,不僅(jin) 提高了單位麵積經濟效益,還解決(jue) 了“煙、種”爭(zheng) 地矛盾。

  一批新品種填補了產(chan) 業(ye) 空白。茶葉體(ti) 係通過開展優(you) 異茶樹種質雜交創新,鑒定篩選出香、味優(you) 異雜交創新種質3個(ge) ,其中創新種質“金圓春”已提交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填補了福建省特早、多毫、高香型茶樹品種短缺的空白;蔬菜體(ti) 係引進了新品種1661個(ge) ,設施瓠瓜和茄子新品種填補福建省設施專(zhuan) 用品種的空白;食用菌體(ti) 係選育雙孢蘑菇新品種3個(ge) ,其中雙孢蘑菇“福蘑55”新品種產(chan) 量高、不易褐變、菇質好,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一批新技術帶動品質提升。食用菌體(ti) 係研發銀耳液體(ti) 菌種生產(chan) 及快速檢測技術,解決(jue) 了銀耳菌與(yu) 香灰菌比例失衡造成出耳不均勻等問題,產(chan) 出的銀耳子實體(ti) 蒂頭小、產(chan) 量高;生豬體(ti) 係疫病防控取得新突破,建立了一套非洲豬瘟防控實用新技術,進一步保障了豬群健康和豬肉食品安全;茶葉體(ti) 係自主研發了甲蟲膏藥阻隔法防控技術等茶園綠色防控新技術,有效破解了病蟲害綠色防控難題。

  農(nong) 業(ye) 出路在現代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關(guan) 鍵在科技進步,要給農(nong) 業(ye) 插上科技的翅膀。一批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技術取得新突破,福建逐步擺脫人多地少的發展困境,大力發展高產(chan) 、優(you) 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特色現代農(nong) 業(ye) ,為(wei) 全方位推進特色現代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超越、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科技成果應用有了新成效

  紫靈芝,長在深山老林裏,它是老一輩人口中的“仙草”,也是福建人口耳相傳(chuan) 的“菌王”。品質不穩、形態不美、出芝率低是紫靈芝產(chan) 業(ye) 發展困境。食用菌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專(zhuan) 家開展大量試驗研究,在試驗熟化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套“控氧保潔”小拱棚提質增效技術,為(wei) 紫靈芝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運用‘控氧保潔’技術,紫靈芝出芝率達到95%以上,與(yu) 常規栽培相比提高20%,而且品質和形態保持穩定。”福建省現代農(nong) 業(ye) 食用菌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武平綜合試驗推廣站站長鍾禮義(yi) 指著一株迎風挺立的紫靈芝說,新技術應用規模達1.3萬(wan) 畝(mu) ,新增效益2200萬(wan) 元。

  3年來,福建省不斷推動科技成果應用,經濟效益明顯提升。茶葉體(ti) 係通過技術集成與(yu) 示範推廣,實現節本增效增收8.4億(yi) 元;水果體(ti) 係通過水果優(you) 良新品種及其配套技術的研發集成創新與(yu) 示範推廣,累計示範推廣麵積4700多畝(mu) ,輻射帶動13多萬(wan) 畝(mu) ,節本增收1.38億(yi) 元;水稻體(ti) 係推廣優(you) 質稻及配套栽培技術,實現畝(mu) 增收180元,新增經濟效益38.7億(yi) 元。

  生態效益不斷釋放。蔬菜體(ti) 係通過連作障礙土壤改良、輕簡化基質栽培、推廣新型農(nong) 藥等技術和模式,農(nong) 藥與(yu) 除草劑減少8.2%,化肥使用量減少12.8%;食用菌體(ti) 係大力推進農(nong) 林下腳料、菌渣資源化利用和廢菌袋回收利用效率,累計利用農(nong) 林下腳料53萬(wan) 噸、菌渣32萬(wan) 噸,回收廢菌袋20億(yi) 個(ge) ,實現農(nong) 業(ye) 低碳生產(chan) 和良性循環;家禽體(ti) 係推廣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技術,示範基地的糞汙資源化利用率和糞汙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均達98%,產(chan) 品質量合格率99%。

  社會(hui) 效益日益凸顯。各體(ti) 係通過田間公開課、直播講授、現場觀摩、技術培訓等方式,提升了廣大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主體(ti) 和小農(nong) 戶生產(chan) 經營和管理能力,創建了一係列名特優(you) 品牌,帶動了縣域經濟發展和就業(ye) 增收。如“閩西情”“芹峰淮山”“福清尖椒”等26個(ge) 農(nong) 產(chan) 品區域公共品牌和全國名特優(you) 農(nong) 產(chan) 品取得認證;建立了尤溪聯合梯田、屏南龍潭和浦城蓮潭稻田田園觀光綜合體(ti) ,契合了社會(hui) 公眾(zhong) 對稻田與(yu) 耕讀文化需求,有力帶動了農(nong) 旅融合,社會(hui) 公眾(zhong) 反響良好。

  據統計,3年來,7個(ge) 省級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共選育新品種172個(ge) 、引進新品種1787個(ge) 、審定新品種38個(ge) ,研發新技術(含設施、機具)84項,推廣品種188個(ge) 、技術82項,舉(ju) 辦各類技術培訓班1043期、受訓人員164萬(wan) 多人次,推動七大特色產(chan) 業(ye) 實現節本增效增收達300多億(yi) 元。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