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兩會|代表委員建議在“雙減”的同時增加課後服務供給
原標題:代表委員建議在“雙減”的同時增加課後服務供給
做好“加減法”描繪更美好教育圖景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鞏固提升“雙減”工作成效。“雙減”政策實施至今已有一年半,孩子們(men) 的家校生活都有哪些變化?課後服務怎樣才能更好助力孩子成長?學校管理和教師負擔應該怎樣平衡?一係列相關(guan) 話題引發了代表委員熱議。
“雙減”應當是一個(ge) 支點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絕大部分家長都是理解支持的,大家都不願意陷入‘劇場效應’一般的競爭(zheng) 。”在市人大代表、北京十一學校豐(feng) 台小學校長曹君看來,“雙減”政策最重要的意義(yi) ,就在於(yu) 引導家庭和學校回歸教育本質,建立起正確的育人觀。“‘雙減’應當是一個(ge) 支點,撬動整個(ge) 教育回歸到立德樹人的培養(yang) 目標,並建立全社會(hui) 的廣泛共識。‘雙減’還應當是一種機製,促進教育的係統性變革,在時間、空間要素改變時重塑學校生活。”
曹君以中小學上課時間調整為(wei) 例。市教委要求,小學每日上課時間一般不早於(yu) 8時20分,“推遲上學時間,是考慮到讓孩子們(men) 多睡一會(hui) 兒(er) ,早起的時間更從(cong) 容一些。同時,也有利於(yu) 培養(yang) 孩子們(men) 良好的生活習(xi) 慣。”曹君說,上學時間晚一點兒(er) ,孩子在家庭中上“生活課”的時間就長一點兒(er) ,他們(men) 可以在吃完早飯後洗洗碗,幫家長做一點家務,更從(cong) 容地在生活和學習(xi) 之間進行切換,做好自我管理。
增加校外資源優(you) 化課後服務
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本市各中小學廣泛開展課後服務。在市人大代表、北京中學校長夏青峰看來,課後服務的開展,首先要做好係統性、貫通性的頂層設計,“歸根結底要考慮的是,我們(men) 希望孩子成長為(wei) 怎樣的人。”一所學校有上千名學生,要滿足每個(ge) 學生的需要,還要在此基礎上,提升課程的豐(feng) 富性,為(wei) 孩子們(men) 提供選擇的空間。
“目前已經有一些區裏的文化藝術資源參與(yu) 到學校的課後服務,例如非遺傳(chuan) 承人走進課堂。建議各區統籌設計,讓課後服務內(nei) 容更多姿多彩。”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學教師姚芸表示,可以吸引具備資質的社會(hui) 專(zhuan) 業(ye) 人士加入,豐(feng) 富校內(nei) 課後服務“菜單”,滿足學生多樣化、個(ge) 性化的需求。同時,也應進一步完善具有激勵性的教師評價(jia) 製度,考評績效向課後服務人員傾(qing) 斜。
“比如在北京中軸線申遺的背景下,學校將相關(guan) 文化內(nei) 容滲透到課後服務中,請專(zhuan) 家進校園,為(wei) 學生講解中軸線的曆史文化底蘊。也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周邊的博物館資源,在具備資質的專(zhuan) 業(ye) 人員引導下,讓學生成為(wei) 博物館的小小講解員,將實踐活動納入課後服務。”姚芸說。
改革供給側(ce) 讓學生“吃飽”“吃好”
來自教育界的市政協委員、西城區黃城根小學校長麥峰說,“雙減”進行到當前階段,要想提質增效,就要不斷完善、優(you) 化學校的教育供給,為(wei) 學生提供更加精細的教學服務。
“我們(men) 的做法是讓老師動起來。”麥峰以語文學科舉(ju) 例,“有的老師擅長單元整體(ti) 閱讀,有的老師作文教得好,我們(men) 就讓這些老師用自己最拿手的本領串班上課,讓最優(you) 秀的資源覆蓋到所有學生。”麥峰表示,每個(ge) 班級依然會(hui) 配備一名固定的語文老師負責基礎教學,在其他老師到自己班串班上課時,他要與(yu) 學生們(men) 一起聽講,“這對老師來說,也是最生動的培訓。”
當然,精細化的教學供給要求學校進行更加精細化的管理。“學校的組織架構、對老師工作量的統計方式、對老師的考核方式等,都要發生變化,非常考驗管理者的智慧。”
優(you) 化教育供給的另一體(ti) 現是對學生進行分層管理。“要讓學有餘(yu) 力的學生吃得飽,讓中等的學生學得好,讓學習(xi) 吃力的孩子跟得上。”麥峰認為(wei) ,課後服務是一個(ge) 很好的途徑,“老師要摸清學生的需求,在課後服務時段賦予學生充足的選擇權,讓學生在課後服務時段能夠揚特長補短板。”
學生減負同時別忘給老師減負
來自教育界的市政協委員、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格外關(guan) 注教師負擔和賦能成長問題。她認為(wei) ,“雙減”政策的繼續推進,需要學校加強時間空間、課程內(nei) 容、治理機製及校內(nei) 外資源等多方麵的統籌,在為(wei) 學生減負的同時,務必也要為(wei) 老師減負。
“雙減”最大的變化在於(yu) ,每天下午3點半之後增加了兩(liang) 個(ge) 小時的課後服務時間。“課內(nei) 教學”與(yu) “課後服務”兩(liang) 個(ge) 單元意味著學校每天要為(wei) 學生提供全周期的服務,大部分老師每日在校時間長達10個(ge) 小時甚至更多。如何幫助老師調節身心,保持熱情,平衡好家校之間的關(guan) 係,成為(wei) 擺在學校麵前的一個(ge) 課題。
竇桂梅分享了該校破解“3點半現象”的實踐探索——變課後托管為(wei) 課後服務,構建課內(nei) 課後統籌的“雙育人體(ti) 係”。“我們(men) 學校除了為(wei) 每個(ge) 班級配備班主任,還讓其他任課教師擔任副班主任,行政後勤人員擔任第三班主任。所有管理幹部都要下沉,把管理落實到班級的微觀層麵上。”竇桂梅說,此舉(ju) 有效分解了傳(chuan) 統模式賦予班主任的重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