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不再為了湊單過度消費 網友吐槽“6·18”、“雙11”等大促套路滿滿
“活動像特效大片一上來覺得挺吸引人,但多少年換湯不換藥的套路,大促的價(jia) 格根本不是最劃算的,就不想去看了。”消費者辛女士說,身邊的朋友也不再討論“6·18”,“與(yu) 我搭上的時間精力相比,所謂的‘優(you) 惠’根本不算什麽(me) ,所以我不參與(yu) 了。”在北京青年報記者的采訪中,不少消費者表示,“6·18”、“雙11”等大促套路滿滿,比如為(wei) 了湊單過度消費,從(cong) 打折變成了多送贈品,大促內(nei) 價(jia) 格波動明顯等,都讓消費者不滿意。不少網友感歎“購物狂歡是不是到頭了”。分析認為(wei) ,流量紅利見頂,平台應當以更真誠實惠的方式為(wei) 消費者讓利,最終取得雙贏的效果。
過度湊單買(mai) 回無用商品
今年“6·18”,不少平台推出滿減活動,在“滿額刺激”之下,一些消費者不得不購買(mai) 更多無用商品進行湊單。“商家專(zhuan) 門給我們(men) 開發了湊單的頁麵,比如現在買(mai) 到200元了,為(wei) 了湊300元,我就要再買(mai) 100元的東(dong) 西。但是不一定有剛好100元的我需要的商品,那我隻能再買(mai) 150元或者200元的商品。這樣平台會(hui) 讓我繼續湊單,再滿300元,就這樣,無限循環。最後發現,為(wei) 了多減100元,我多買(mai) 了500多元的商品,其實這些是本來我都不需要的。”消費者小菲說。
讓小菲感到更不合理的是,有平台將整單商品都綁定了,湊單反而可能會(hui) 給自己帶來麻煩。“如果我要退換一件商品的話,那麽(me) 一起買(mai) 的所有商品都必須全部退掉。這也太不合理了!我懷疑這並不符合消費者無理由退換貨的規定。”
對此,有分析認為(wei) ,湊單的機製設計就是為(wei) 了誘導消費者不斷消費,作為(wei) 消費者應當理性購物,不為(wei) 了湊單而湊單;平台也應當設計更好的退換貨辦法,以便滿足消費者單件退換貨的需求。
商品不僅(jin) 沒降價(jia) 反而漲價(jia) 了
不少消費者表示,今年“6·18”自己買(mai) 的商品不僅(jin) 沒降價(jia) ,反而漲價(jia) 了。北青報記者發現,近幾年有不少消費者都在“雙11”、“6·18”的節點在網上反映,大促時的價(jia) 格比平時更貴。查閱用戶協議可以發現,其中對於(yu) “6·18”大促的價(jia) 格是否比平時便宜,並無具體(ti) 規定說明。但是對於(yu) 鋪天蓋地的宣傳(chuan) ,消費者會(hui) 默認“6·18”、“雙11”等大促節點是一年中的最低價(jia) ,但是商家表示,隻是有優(you) 惠活動,並不能保證是全年中最便宜的一天。
此外,現在的“6·18”戰線越來越長,從(cong) 5月23日起,一直到6月20日,接近一個(ge) 月的時間天天都是“6·18”。消費者表示,自己看上的商品,光在這近一個(ge) 月內(nei) ,價(jia) 格就在不停變化。
還有消費者表示,在“雙11”、“6·18”大促剛開始的那幾年,商家都是直接打5折,用實實在在的方式給消費者優(you) 惠。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商家玩起了“套路”,盡量讓消費者多付錢,幫商家“清庫存”。“我本來想買(mai) 一些衛生用品,一箱是20包,這差不多夠我用4個(ge) 月的。但是商家說了,買(mai) 一件不打折,必須夠三件才給打75折。無奈,我買(mai) 了三箱回來一共60包,在家裏沒地方放。想著要占一年的地方,覺得還挺鬧心的。”
分析認為(wei) ,現在的大促活動越來越複雜,從(cong) 滿減到優(you) 惠券,從(cong) 紅包到多件打折,從(cong) VIP券到專(zhuan) 屬優(you) 惠券……消費者購物越來越燒腦,也不再願意參與(yu) 其中。這一兩(liang) 年來,不論從(cong) 數據上還是從(cong) 現實生活中來看,“雙11”、“6·18”等大促都越來越平靜了,平台流量紅利見頂,更要從(cong) 規則設計上進行調整,不斷滿足消費者對“實實在在打折”的渴望,才能重新把消費者吸引回來。
“掃碼返現”騙好評有風險
不少消費者表示,每天收到多個(ge) 快遞,很多在快遞麵單或者快遞盒內(nei) 的小紙條上,都會(hui) 附上一個(ge) 二維碼,掃碼抽2袋大米、有機會(hui) 領20元話費……一位消費者表示,掃碼後係統先提示需要抽獎,當然很容易就抽到了“大獎”,價(jia) 值1000元的智能手表,隻需要到付49元的快遞費即可。隨後,他將自己的個(ge) 人信息包括姓名、電話、地址、身份證號碼等信息填入兌(dui) 獎界麵。過了幾天,他真的收到了一個(ge) 快遞,對方稱是貨到付款的物品,在他付款49元後才發現,49元並非快遞費,而是貨到付款的商品費,而這個(ge) 價(jia) 值1000元的智能手表,在網上隻賣30元左右,是個(ge) 劣質的電子手環。
還有的消費者表示,商家提供的好評返現卡,首先要求發幾張商家給的照片,並在數天後再次追評,才可以獲得返現。而對方在“加微信”後,會(hui) 進一步拉群、私聊發圖及發朋友圈帶貨等。
實際上,這類以返現之名索要好評的行為(wei) ,在電商平台是被禁止的。商家再三要求不要在好評中出現好評卡,也不要提及這個(ge) 卡的存在,就是擔心被平台以違規之名處罰,得不償(chang) 失。就這樣,消費者為(wei) 了2元的好處費,既給出了違心的評價(jia) ,誤導了其他消費者,也出賣了自己的個(ge) 人信息,成為(wei) 了商家的私域流量。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今年我國快遞業(ye) 務量已達500億(yi) 件。照此計算,這類在包裹上的流量十分可觀。近日,在寄往北京、天津及河北省的部分快遞麵單上,赫然出現“京津冀消費維權聯盟提醒您:注意保護個(ge) 人信息,返款獲利需謹慎”等字樣的消費教育、警示語。京津冀消協表示,希望借助快遞麵單所開展的此項消費教育、警示活動,提示消費者,謹慎參與(yu) “好評返現”“掃碼獲利”等活動,不給不法商販可乘之機。
文/本報記者 溫婧 統籌/池海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