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推動文化類節目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創新性開掘
【文化評析】
作者:郝嫻貞(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教師、傳(chuan) 媒藝術學博士)
近年來,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資源為(wei) 內(nei) 容的精品節目不斷湧現,無論是中央電視台的《經典詠流傳(chuan) 》《國家寶藏》《典籍裏的中國》《中國國寶大會(hui) 》,還是河南衛視的“中國節日”等係列節目,均通過視聽藝術的理念創新、技術創新、話語創新,推動了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wei) 新時代的文藝創作“何以中國”提供了生動而篤定的答案。傳(chuan) 統文化類節目作為(wei) 大眾(zhong) 媒介產(chan) 品,寓文化於(yu) 趣味、寓傳(chuan) 統於(yu) 時尚、寓經典於(yu) 流行,深入探索其對傳(chuan) 統文化資源的創新性開掘問題,將有助於(yu) 推進傳(chuan) 統文化的“返本開新”,實現大眾(zhong) 文藝創作更高的藝術追求和精神價(jia) 值。
何為(wei) 文化類節目對傳(chuan) 統文化資源的“創新性開掘”?筆者認為(wei) 即通過視聽節目的創作實現四個(ge) 層次的文化開掘,分別是選擇、呈現、闡釋、轉化。一是選擇,即從(cong) 煙波浩渺的傳(chuan) 統文化資源中選擇出精華的、適合時代要求的經典性文化資源內(nei) 容。二是呈現,傳(chuan) 統文化資源跨越千年,和當代社會(hui) 、當代人有著曆史性和時代性的代際鴻溝和文化錯位,文化類節目要通過豐(feng) 富多元的視聽手法、跨界融合的創新傳(chuan) 播,將靜態的文化資源予以“動態化”和“活化”。三是闡釋,傳(chuan) 統文化資源中的核心層麵,即價(jia) 值觀念、美學精神、思想意識等,是抽象的、複雜的,乃至晦澀的,要開掘其寶貴的精神內(nei) 涵,實現有效的當代傳(chuan) 承,就必須予以感性的、生動的闡釋。四是轉化,即賦予傳(chuan) 統文化新的時代內(nei) 涵和時尚表達,讓其煥發出新的精神生命光彩。在對傳(chuan) 統文化資源進行選擇、呈現、闡釋、轉化的過程之中,文化類節目也會(hui) 在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涵濡下,築牢文化自信,汲取創新動能,從(cong) 而彰顯獨特的中華美學品格。
何以實現文化類節目對傳(chuan) 統文化資源的“創新性開掘”?基於(yu) 對當下諸多現象級文化類節目的觀察,可大致歸納出三條基本路徑:
一是文化符號呈現的動態化。從(cong) 有限符號到無限符號,用發展的眼光去拓展、篩選可被節目呈現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符號;從(cong) 單一形式到融合形式,以創新的、融合的而非守舊的、單一的方式呈現文化符號;從(cong) 平麵靜態到活動神態,將靜態的、視覺感知的物質文化遺產(chan) 轉化為(wei) 動態的、視聽結合的、融合了人的精氣神的“活潑潑的意象”。2022年引發全網熱議的舞蹈《隻此青綠》就是讓收藏在博物館的文物“活”起來的鮮活佐證,節目以優(you) 美典雅的舞姿和極具傳(chuan) 統美學意境的視聽語言,繪就了一幅行走的山水畫卷,再現了北宋名畫《千裏江山圖》中青山綠水的皇皇氣象。又如《國家寶藏》,融合VR、AR等技術手段,通過虛實相生的舞台景觀,使觀眾(zhong) 沉浸式感受到文物的精美質感和生動氣韻。
二是文化觀念闡釋的感性化。文化類節目要做好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價(jia) 值觀念的闡釋,就要以“共情”為(wei) 旨歸,充分發揮視聽語言和大眾(zhong) 文藝的優(you) 勢,實現從(cong) 宣傳(chuan) 話語到傳(chuan) 播話語,從(cong) 理性話語到感性話語,從(cong) 精英話語到大眾(zhong) 話語的轉化,觸發廣大受眾(zhong) 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比如中華文化典籍是古聖思想的載體(ti) 、先賢智慧的結晶,原本是很難以生動的方式解讀的,但《典籍裏的中國》卻獨辟蹊徑,以戲劇化的結構和影視化的表達,將深藏古籍的精神內(nei) 涵寓於(yu) 一個(ge) 個(ge) 引人入勝的故事中,融於(yu) 一個(ge) 個(ge) 有血有肉的曆史人物刻畫裏,潤物無聲地傳(chuan) 遞了聖賢智慧和中國精神。
三是中華美學精神演繹的時尚化。近年來,文化類節目的主流受眾(zhong) 明顯向年輕群體(ti) 遷徙,這與(yu) 文化類節目的時尚化追求不無關(guan) 係。以《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為(wei) 代表的新興(xing) 傳(chuan) 統文化類節目,抓住了智能影像技術的發展機遇,以前所未有的視聽優(you) 勢賦予傳(chuan) 統文化全新的熒屏意境和奇妙的審美體(ti) 驗,作品散發出的絢爛、極致的美,有力觸發了中華美學精神的藝術再現和文化基因的審美闡釋,成為(wei) 年青一代喜愛的“新國潮”。更重要的是,傳(chuan) 統文化類節目引發的時尚,不僅(jin) 是將古典審美融入藝術創作和當代生活方式的審美潮流,更將對傳(chuan) 承和弘揚至真至善至美的中華美學精神產(chan) 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光明日報》( 2023年06月20日 10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