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邂逅美好生活
【記者觀察】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劉習(xi) 光明日報記者 史薇薇 張曉華
綠水青山間,草木蔥蘢、流水潺潺。思維碰撞、功能拓展,人群集聚交流,活力在美麗(li) 鄉(xiang) 村中湧現。從(cong) 浙北水鄉(xiang) ,到浙中丘陵,再到浙西南山區,萬(wan) 千鄉(xiang) 村各美其美,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畫卷在之江大地徐徐鋪展。
以農(nong) 村人居環境建設為(wei) 突破口、啟動點,鄉(xiang) 村生態、產(chan) 業(ye) 、治理、文化等發展脈絡交織循環,驅動振興(xing) 。“千萬(wan) 工程”實施20年,浙江鄉(xiang) 村產(chan) 生變革性力量——理念變了、環境美了、腰包鼓了,村民生活節節高。
鄉(xiang) 村的保護與(yu) 發展,如何破局開路?“浙”裏,給出了答案。
安吉縣餘(yu) 村數字遊民公社,以業(ye) 態布局為(wei) 基礎,融合青年社區與(yu) 鄉(xiang) 村特色,年輕人帶個(ge) 電腦即可入駐。返鄉(xiang) 青年陳喆,融合中國美學和綠水青山,在美@餘(yu) 村推廣綠色動畫、打造自然工位。人才、資源、思維,相融交織,推動鄉(xiang) 村蝶變升級。
在紹興(xing) 市越城區坡塘村以特色鋪就強村富民路。三裏不同風,五裏不同俗。從(cong) 後進村到示範村,坡塘村的改變在於(yu) 用心。雲(yun) 鬆自然村的千年古銀杏、石頭斜挎包、老百姓心裏有杆秤等一個(ge) 個(ge) 巧思,成為(wei) 一個(ge) 個(ge) 熱門打卡點。
不僅(jin) 如此。紹興(xing) 市越城區安橋頭村以“魯迅外婆家”IP,打造魯迅文學場景打卡地、藝術鄉(xiang) 村詩意棲居地、田園童趣體(ti) 驗地等特色空間。金華市武義(yi) 縣後陳村傳(chuan) 承以村務監督為(wei) 核心的基層治理運行體(ti) 係,如今,6個(ge) 網格、12個(ge) 微網格、“1+3+N”的網格治理團隊,持續保障村民“說事、議事、主事”。
以業(ye) 為(wei) 基,才有持久生命力。沿著“詩畫風光帶”龍遊段一路前行,一步一景。衢州市龍遊縣小南海鎮團石村依托豐(feng) 富多彩的鄉(xiang) 村景觀發展新業(ye) 態,駿和水上運動中心、花菇共富產(chan) 業(ye) 園等項目紛紛落地,一躍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隨著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持續推進,團石村不僅(jin) 發展了“美麗(li) 經濟”,更實現了村莊治理“長久美”。“景美、業(ye) 興(xing) 、人和,村裏人氣越來越旺,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該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劉振說,“通過大力推進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打造未來鄉(xiang) 村自治管理服務中心,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群眾(zhong) 主動參與(yu) ,有所為(wei) 、有所得,才能形成鄉(xiang) 村發展合力。杭州市餘(yu) 杭區徑山鎮小古城村,眾(zhong) 人之事由眾(zhong) 人商量,持續放大村民主體(ti) 性。全過程監督、全流程議事,村民真正成為(wei) 發展的主人。“村裏修了綠道,村民參與(yu) 經營綠道產(chan) 業(ye) ,去年旅遊總收入突破1000萬(wan) 元。”該村黨(dang) 委書(shu) 記林國榮說。
青翠的水稻田地頭,金華市東(dong) 陽市寀盧小學五年級學生開展研學活動。“我喜歡在大自然中上課,新鮮的空氣、綠油油的風景,很舒服!”小學生們(men) 紛紛表示。“帶小朋友上自然課,他們(men) 聚精會(hui) 神地看植物生長、動物活動,眼神中滿是專(zhuan) 注。”班主任章靜雅滿臉笑意。
清風吹拂,紅領巾在田野間躍動。這是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繪就的迷人風景,也是未來中國鄉(xiang) 村的生動模樣。
《光明日報》( 2023年06月25日 0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